高盛:智駕車企2027年才可止虧 技術路徑差異細 仍未能商業變現
智能駕駛已成為中國車廠必爭之地,高盛中國汽車產業股票分析師侯雪婷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各大車廠之間的智駕技術路徑沒有明顯差異,護城河並不強;加上智駕技術還沒能夠變現,因此投資者最為關注的依然是車企盈利能力和銷量規模。現時大部分車廠的新能源汽車業務錄得虧損,她估計最快要到2027年才可以實現盈虧平衡。
不少新能源車已配備自動輔助駕駛的功能,可以覆蓋高速公路甚至部分複雜的城市道路。談到誰家更勝一籌時,侯雪婷說,目前從特斯拉以至內地的所有新能源車企,整體採用同一技術路徑,導致最終產品難以差異化,分別只是「誰稍微做的快一點,誰稍微做的慢一點」,在差異化的優勢並不明顯。
消費者視智駕為非必需品
侯雪婷坦言,智能駕駛技術仍然處於初期階段,還沒成熟,而且一旦發生意外,足以對用戶體驗帶來很大影響。她又認為,目前智能駕駛技術的商業化能力不強,就算是特斯拉的全自動駕駛(FSD)採用率也很低,內地的車廠亦由訂閱制,回歸到收取一次性硬件費用的模式。
以目前法律法規而言,仍不允許司機視線移開或者雙手完全離開軚盤,侯雪婷稱,對於消費者而言,智能駕駛技術只是附加品(nice-to-have),而非必需品(must-have),買車優先考慮的仍是價格、續航能力及車身空間。
她謂,技術成熟程度及法律法規是實現L3(有條件自動駕駛)及L4(高度自動駕駛)級別自動駕駛的障礙。不過,當局已正在積極推進試點,加快智駕發展,而業界認為2026年技術上已能夠達到L3級別,至於L4級別估計需數年時間。
投資者最關注盈利及銷量
相比起智能駕駛技術,她表示,現階段投資者最關注車企能否盈利,其次則是銷量的增長,長期投資者更加傾向於已證明盈利能力的車廠。
一眾車企已公布上半年業績,侯雪婷指出,虧損的純新能源車廠的利潤改善幅度最大,雖然仍在虧損,但已有明顯收窄,而且車企對銷量預期基本健康。由於今年下半年需求不錯,特別是有舊換新等新政策支持,車企打價格戰的急迫性不如去年底高。不過,她估計,這些虧損車企要到2027年或2028年才能實現盈虧平衡,故未來兩到三年內競爭仍非常激烈。
採訪、撰文:林雪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