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高速(01576.HK)認購兩份本金共2億人幣工行(01398.HK)理財產品
齊魯高速(01576.HK)公布認購兩份工商銀行(01398.HK)(601398.SH)理財產品,均為保本浮動收益型風險很低產品。其中一份認購本金為1億元人民幣,存款期92天,年化收益率1.3%,最高浮動收益率2.6%。 另一份認購理財產品的本金同為1億元人民幣,存款期90天,年化收益率1.05%,最高浮動收益率2.55%。(ta/w)~ 阿思達克財經新聞 網址: www.aastocks.com
【彭博】-- 中國央行去年為嚴控地產企業債務風險祭出「三道紅線」,中資房企去年下半年加緊補課降槓桿。年報披露季,更多房企交出了三項合格的成績單,但就全行業而言,特別是像恆大、富力等大體量企業,達標仍然吃力。彭博匯總數據顯示,滬深港上市的市值排名前100名的中資房地產公司中,截至4月7日有66家企業2020年度半年度和年度業績均已披露,其中32家企業已經達到「三道紅線」要求,較去年6月末的14家大幅增加。66家企業中,三道線全不合格的家數從8家減少至4家,備受債市關注的中國恆大和富力地產依然全亮紅燈。其余大型房企中,融創中國成功改善兩項指標後,僅一道紅線不合格;世茂集團成為新晉全部達標的成員。「國內房地產政策持續收緊,滿足三道紅線要求對房企至關重要,事關再融資,是生存問題,房企必然是想方設法滿足監管要求,」私募基金北京柏治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馬棟對彭博表示。分項觀察,三道紅線「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這個指標中,不滿足要求的上市房企從14家減少至7家;「現金短債比不得小於1」的不達標家數從22家銳減至8家,這兩條指標合規壓力相對更小。難度最大的是「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不合格房企家數僅從42家降至30家,連市值第一的萬科也略越線。萬科管理層據報導表示,有信心在一季度滿足要求。標普全球評級在本月發送的報告中稱,資產負債率或將是最難滿足的指標,因為其改善主要依賴權益規模的擴大,或需要通過大幅提高利潤、發行股份等方式實現。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師Kristy Hung也在報告中表達了類似觀點。馬棟也分析稱,房企淨負債率和現金短債比相對容易通過高周轉、高負債項目出表等途徑進行調節,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相對來說調節難度更大一些,「對投資而言,對地產企業的報表把控還是要更細致謹慎,不能只看表觀數據。」修飾空間2020年8月,中國央行和住建部宣布研究進一步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形成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包括將根據三道紅線進行評估。據報導,如果三項指標均超出閾值,將被劃入「紅檔」,有息負債規模以2019年6月底為上限,不得增加;如果三項均未超出閾值則為「綠檔」,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15%;如果一項或兩項未達標則列入黃檔和橙檔,並對負債增速相應限制。上述要求有望從頭部房企逐步向行業擴容,對過去多年依靠高負債實現規模擴張的地產企業,不啻為懸在頭上的利劍。這也令地產企業在編制財報時,更有動力在會計準則內美化指標,減輕合規壓力。野村信用分析師Iris Chen在採訪中直言,中國上市房企去槓桿的進展比市場預期的還要快,但仔細看其中一些改善可能更多來自於財務報表的粉飾,比如很多房企的少數股東權益顯著增加。早些時候,港股上市的禹洲集團2020年度淨利潤銳減97%,據悉公司管理層透露去年上半年的營收還可能較半年報時公佈的數據大幅調減,其中審計師在項目並表以及確認收入方面的趨嚴操作暴露出房企的財務弱點,這也加深了市場對房企財務數據真實性和可信度的疑慮。恆大和富力近兩年,中國房地產企業發生債券違約的風險事件明顯增多,從泰禾集團到華夏幸福,從天津房地產到福建福晟集團和重慶協信遠創,這些地產企業違約後沒有像市場設想的那樣短時間內實現資產變現並清償債務。在市場對地產行業態度趨謹慎之際,中國恆大和富力的債券都曾遭遇拋售壓力。彭博匯總數據顯示,兩家企業的三個指標在絕對值上都有改善,但距離規定的閾值還有差距。中國恆大在業績公告中明確降檔目標,即今年二季度末將淨負債率降至100%以下,年底現金短債比達到1以上,在2022年底資產負債率降至70%以下。過去一段時間,恆大馬不停蹄地加快周轉回籠現金,並頻繁出售子公司及非核心業務股權用於籌資。標普全球評級在4月12日晚間的公告中將中國恆大的評級展望從負面調整至穩定,因公司為滿足監管「三道紅線」要求,進行了持續的減少債務的努力,緊張的流動性狀況得到改善。富力地產經過大力削債以及補充權益資本後,淨負債率已從2019年末的199%降至去年末的130%左右。公司預計,由於削減的債務很大部分屬於短期性質,因此整體債務的減少也將帶動三項指標中的另外兩項有所改善。國內媒體引述富力地產董事長李思廉在業績會上的話稱,將繼續出售物業、商場、寫字樓和酒店等資產,同時也會出售部分住宅項目的股權,預計2021年淨負債率將達標,到2022年底,三道紅線全部達標。中國恆大與富力地產的公司代表未能立即予以置評。(新增文章末尾延伸閱讀的內容)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2021 Bloomberg L.P.
小米在日前敲定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進軍電動車產業,華為也急急腳追來。據外媒《彭博》報導,華為將投資10億美元研發自動駕駛和電動車技術,加速與電動車大廠Tesla和新加入者小米競爭。 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在深圳見分析師時表示, 華為的自動駕駛技術在某些領域已經超越了Tesla,例如,汽車可在無需人工干預的情況下行駛超過1,000公里。 徐直軍還稱,公司將先與北汽集團、長安汽車和廣汽集團三家車廠合作,生產以華為為子品牌的自駕車。華為將保持較小的合作伙伴圈子,並在使用其自動駕駛技術的汽車上貼華為的標誌,類似於使用Intel處理器的個人電腦貼Intel標志。 研究公司Canalys估計,因消費者對綠色汽車的喜愛和成本下降,僅中國市場今年的電動汽車銷量或能增長50%以上。但是電動車在中國已經是一個十分擁擠的競技場,其參與者有Tesla,本土派新貴蔚來、小鵬和理想,還有眾多車企,例如吉利等。 消息來源:Bloomberg 編輯/製圖:Business Digest原文你或許有興趣【貿易戰起】歐盟對中國平軋鋁材徵收最高46.7%臨時關稅【潮物解構】蘋果首款運動相機曝光,從概念圖看AirCam功能【從數據認識經濟】2021年全球最高生活成本城市,上海取代香港成為第一【商業熱話】疫情無阻購名車意欲,勞斯萊斯首季銷量創116年來新高【內地反壟斷】阿里巴巴「二選一」遭罰182億人幣天價罰款如欲觀看更多相關文章,請瀏覽 Business Digest
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王一鳴表示,對美國聯儲局政策可能調整要加強觀察,似乎短期內政策轉向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國要做好預案及跨周期平衡,為應對新的不確定性預留足夠空間。 內地媒體引述王一鳴出席一個論壇時發言指,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及社會融資規模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基本匹配,既要避免信用收縮,亦要避免通脹預期強化。 他指,中國經濟延續穩定復蘇勢頭,但經濟恢復仍存在結構性差異,關鍵是消費及服務業恢復相對滯後。
【彭博】-- 在流動性收緊的持續擔憂之下,12倍的盈利成長也未必能打動A股投資者。特斯拉供應商雅化集團周二在深圳一度跌7.7%,股價跌至去年12月以來最低;昨日盤後公司發布業績預喜,預計一季度淨利潤成長1200%-1250%。此外上周末公告盈利大增的萬華化學、業績扭虧的索菲亞股價均在周一重挫,晨鳴紙業上周在一季報預喜後連跌四天。疫情導致的低基數效應下,中國一季度GDP料創紀錄,企業盈利也有望錄得強勁反彈。彭博匯總數據顯示,截至4月13日,4000余支A股中約十分之一披露了一季報預告,其中94%的公司預計業績向好。然而在弱市之中,對一些漲幅較大的股票,亮眼的業績公告反而成為投資者獲利出局的時機。市場對積極業績的反映負面,「更多體現在周期股上,這些股票今年市場預期很滿,」華鑫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嚴凱文表示,「市場情緒非常弱的情況下,一些資金不願意再持有等待,會選擇在景氣度兌現的時候撤離。」上述股票中,不少已經累積了可觀漲幅。其中今年表現最佳的晨鳴紙業上漲超過60%;公司預計一季度盈利至多成長近5倍,原因是市場需求和紙張量價齊升等。一季度盈利成長近4倍的大型股萬華化學今年以來股價漲14%、扭虧的索菲亞漲幅達19%,均大幅跑贏了基準指數。唯一不同的是雅化集團,今年以來跌25%,但該股此前一年借特斯拉東風,最大漲幅超過300%。在中國經濟持續復甦之下,周期股曾憑借低估值獲得投資者的青睞。但連漲之後,部分周期股已不便宜,在大盤趨弱之下未來料出現分化。中國剛剛公佈的3月份社會融資增量不及預期,體現出寬信用政策力度在邊際減弱,市場人士預計4、5月份新增信貸將延續弱於去年同期的態勢,未來一段時間新增社融也將加速下行。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2021 Bloomberg L.P.
美股周一全面下挫,台股今 (13) 日早盤開高,一度站上萬七,達 17041.37 點,改寫歷史新高,但尾盤電子股賣壓湧現,儘管造紙、運輸等傳產族群獲買盤青睞,仍無力撐盤
耀才證券研究部總監植耀輝指,市場今年炒作經濟復蘇,但亦擔心內地下半年開始收緊銀根,以致港股及A股近期成交縮減。港股嚴重跑輸外圍,但相信調整幅度不會過多。他指,今季大市變數多,在缺乏催化劑下,港股拉鋸,恒生指數於27000至28000點有支持,預料下半年波幅較大,第3季表現要視乎企業業績表現。 植耀輝說,部分科技企業因為內地反壟斷法而被罰款,但大市已反映監管消息,相信短暫衝擊過後,科技股會回歸業績基本面,長遠並不看淡。 主席葉茂林指,隨著中概股撤離美國並回流香港上市,預期今年底港股日均成交額增至2000億至3000億元水平。他認為,只要有錢賺,投資者仍會主動入市,不擔心上調股票印花稅會削弱成交及投資意欲。但提到中美關係緊張,擔心會有「灰天鵝」事件出現,令市場存在隱憂。 他期望,政府下調利得稅及薪俸稅稅率至10%至12%,以吸引專業人才、外資企業及資金回流香港,長遠可增加庫房收入和就業機會。
幣安幣(Binance Coin, 簡稱 BNB)過去 1 天之內上漲 18%,擊敗競爭對手,成為僅次於比特幣與以太幣的第三大加密貨幣,鞏固其作為是世界上主流加密貨幣之一的地位。
【彭博】-- 儘管全球需求保持強勁,但中國3月份出口增幅仍低於預期,而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背景下,進口激增。中國海關周二公佈數據,按美元計價的3月份出口同比成長30.6%,增幅小於彭博調查得到的經濟學家預測中值38%。進口飆升38.1%,當月貿易順差因此僅為138億美元,遠低於預期的520億美元。儘管增速較2月份的創紀錄步伐有所放緩,但這份數據表明3月出口勢頭仍然強勁,因疫苗的鋪開和全球增速的回升幫助刺激了需求。「出口表現突出仍然是中國經濟復甦的一個主題,」Natwest Markets經濟學家劉培乾接受彭博電視採訪稱,並補充說,原因是「全球需求回暖疊加中國在填補全球供應鏈缺口方面發揮作用」。今年到目前為止,中國的主要經濟指標因用於比較的2020年初基數很低而扭曲;去年年初疫情導致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基本停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周末告訴專家和企業,去年同期基數低帶來不可比因素,分析經濟形勢要既看同比又看環比。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全球貿易今年將成長8%——2010年以來的最大增幅;2020年貿易下降了5.3%。儘管未對中國的外貿前景作出預測,但中國商務部已表示,其將推動今年外貿平穩發展。澳新銀行駐上海的高級中國策略師邢兆鵬表示,進口激增是因為大宗商品量價齊升。「展望未來,雖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會在短期內增加進口成本,但外部需求的復甦可能會抵消掉部分影響,」他說。其他細節按人民幣計價的第一季度出口激增38.7%至4.61萬億元人民幣(7,040億美元);進口成長19.3%,至3.86萬億元人民幣,貿易順差為7,593億元人民幣。3月份對美國的出口同比成長53.3%,導致了213.7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點擊查看按國別劃分的進口細目。原文標題China’s Export Growth Misses Forecasts Despite Strong Demand (1)(新增第四、六、七段的分析師評論以及最後兩個要點)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2021 Bloomberg L.P.
【彭博】-- 隨著實體經濟融資需求走高,中國3月新增信貸高於預估;但社融增量大幅回落,體現出寬信用政策力度在邊際減弱,市場人士預計4、5月份新增信貸將延續弱於去年同期的態勢,未來一段時間新增社融也將加速下行。周一上證綜指大跌逾1%,周二延續弱勢,在岸10年國債活躍券殖利率跌至1月末來的新低。分析師預計政策逐步轉向對實體融資的拖累作用未來也將逐步顯現,利率債市場或迎來機會。以下為彭博整理的分析師對金融數據要點的解讀:利率債迎來機會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羅雲峰、謝亞軒在今日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目前已經轉入了滯脹(經濟向下、政策不松)階段3月中旬以來權益市場的弱反彈基本宣告結束債券配置價值顯現後,交易價值或亦會逐步顯現,對應貨幣政策不再進一步收緊,而實體部門融資需求萎縮江海證券發送的報告稱,社融數據的不及預期和社融增速的大幅回落反映出隨著寬信用政策的力度邊際減弱,未來一段時間社融增速或將迎來加速下行的階段政策逐步轉向對實體融資的拖累作用未來也將逐步顯現,這也恰恰是利率債市場的機會所在後續料進一步緊信用天風證券分析師孫彬彬發送的報告稱,目前社融同比增速雖然下行,還不能算是緊信用,當然不排除後續有進一步緊信用的可能對於稅期高峰以及地方債供給壓力對銀行間流動性的影響,央行的態度相對中性,在4、5月面臨稅期高峰和地方債供給放量時,資金利率波動仍然可能會有所加大光大證券分析師王一峰發送的報告稱,後續在中國央行狹義信貸額度進一步管控下,預計4、5月份新增信貸將弱於去年同期,初步預計4月規模維持在1.4-1.6萬億元水平預計4月社融增速為12.0-12.2%,環比小幅回落3月份社融增速與貸款增速背離加大,主要與政府債券、非標、企業債等均出現不同程度回落有關華泰證券宏觀團隊在今日的報告中表示,短期周期動能有望保持強勢,貸款需求暫時無虞,但需要繼續關注監管政策「正常化」過程中新增非標及直接融資下降對社融增速的可能影響除金融機構相關政策以外,對地方政府、地產商、以及地方國企的槓桿管理有所收緊,也可能影響貸款以外的社融發放節奏居民經營貸料降溫中金公司分析員鄧巧鋒等人在報告中指出,居民部門經營貸款高增存隱憂,雖然3月居民住房貸款餘額同比增速環比回落,但經營貸款仍保持高增,部分或與樓市有關,監管高壓下,未來居民經營貸高增態勢或有所降溫企業中長期融資繼續改善,同時今年2月末單位貸款的逾期金額和逾期率雙雙下降,尤其是製造業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貸款的逾期金額下降,反映經濟基本面的持續好轉(新增第二個小標題下最後一段華泰證券觀點,更新第二段報價)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2021 Bloomberg L.P.
【彭博】-- 中國華融意外未按時披露年報後,境內外市場震動,美元債拋盤持續涌出,有關公司財務重組、剝離非核心業務等消息傳出,但並未能安撫投資者擔憂,市場仍聚焦公司未來將走向何方。財新4月初報導,華融2020年年報難產,是因為華融和監管部門向大股東及決策部門上報了公司財務重組、重新資本化等重大改革方案。彭博此後引述知情人士稱,公司已向監管部門提交了一份包括剝離非核心及非盈利子公司在內的方案,以提振盈利能力;雖然尚未取得最終批准,華融的瘦身計畫已獲監管部門初步的積極反饋。但前述消息也僅短暫提振了市場信心,華融境內外債券周二進一步暴跌。2026年到期、票息4.625%的美元債利差升至928個基點附近,較3月末水平已擴大逾700個基點,正不斷刷新上市以來最高;票息4.5%的高級無擔保永續債買價每一美元下跌16美分至約67美分,邁向紀錄最低。公司也多次強調各項經營正常、各項債務正常按期償付,在重組方案尚未浮出水面之際,彭博為您衡量了分析師對華融前景最好和最壞的可能分析。基本情形沒有折價、華融國際控股也不會被大甩賣:中國華融和監管機構都認為,公司可以在不給債券持有人造成損失的情況下恢復盈利能力。根據彭博上周五稍晚引述知情人士稱,在華融正尋求監管部門批准的資產處置方案中,華融國際作為華融旗下美元債主要發行和擔保主體將被保留;方案不改變華融國際的股權結構,也不對其名下債券進行重組。不過滙豐控股的分析師在此前的報告中提到,華融國際層面債務重組的可能性仍不能排除。野村分析師Nicholas Yap在上周的報告中還提到,其它可能被出售的主體包括華融證券、華融租賃和華融信託。報告指出,中國可能會傾向於兌現華融這類重要國有企業的維好協議,如果不這麼做會削弱其有效性。Loomis Sayles Investments Asia的投資組合經理Thu Ha Chow表示,當局可能引進一些戰略投資者,或尋找新的資金來幫助對非核心業務進行資本重組。但她同時指出,即使是部分剝離的情況也將「極為複雜」。更好的情況中國華融年報通過審計並迅速發布,股票在香港恢復交易——這是市場人士看來比較好的一種情形。即使涉及資產出售,公司也最好能澄清不會影響其償債能力。同時中國當局可能會通過注資或允許國有銀行發放新貸款來體現對華融的支持。中國華融是上世紀末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之一,2020年中期報告顯示公司總資產已突破1.7萬億元,目前仍由中國財政部直接控股。滙豐在4月8日的報告中就寫道,能幫助市場恢復平靜的另一個可能是,中國監管當局表示對華融的政策支持維持不變,或確認類似中國華融這樣的金融機構引發的信用事件將是無法接受的。澳新銀行交易策略主管Owen Gallimore則表示,這種比較好的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最低,仍建議減持債券。在他看來,即使政府確實向華融提供了幫助,但由於目前的債券價格已經反映出了太多的樂觀情緒,因此風險回報並不具有吸引力。最差的情況Owen Gallimore認為,最壞的情形可能是陷入與監管部門漫長的談判中。這將意味著年報仍無法披露和股票長期停牌,這種情形下銀行和投資者將不得不削減投資以防止債券兌付出現巨大的折價。對於體量諸如中國華融這樣的機構,投資者顯然存在「大而不能倒」的預期,Owen Gallimore提示,市場價格仍然沒有充分反映出潛在的風險。滙豐信用分析師Shiwen Ding和Keith Chan指出,考慮到華融國際大量的債務到期,缺乏透明度可能會最終導致「真正的流動性問題」。(更新第三段報價、圖表及文末相關閱讀。)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