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541.42
    +148.58 (+0.91%)
     
  • 國指

    5,810.79
    +82.66 (+1.44%)
     
  • 上證綜指

    3,010.66
    +17.52 (+0.59%)
     
  • 滬深300

    3,520.96
    +18.18 (+0.52%)
     
  • 美元

    7.8257
    +0.0027 (+0.03%)
     
  • 人民幣

    0.9229
    -0.0003 (-0.03%)
     
  • 道指

    39,783.43
    +23.35 (+0.06%)
     
  • 標普 500

    5,250.56
    +2.07 (+0.04%)
     
  • 納指

    16,368.97
    -30.56 (-0.19%)
     
  • 日圓

    0.0514
    -0.0000 (-0.06%)
     
  • 歐元

    8.4490
    -0.0202 (-0.24%)
     
  • 英鎊

    9.8780
    -0.0070 (-0.07%)
     
  • 紐約期油

    83.01
    +1.66 (+2.04%)
     
  • 金價

    2,241.90
    +29.20 (+1.32%)
     
  • Bitcoin

    70,790.95
    +2,106.93 (+3.07%)
     
  • CMC Crypto 200

    885.54
    0.00 (0.00%)
     

6月大限論被共和黨嗤之以鼻 保守派稱耶倫是在製造危機

【彭博】-- 雖然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警告最早6月1日政府資金將告罄,但無論是這個警告還是可怕的違約預測,眾議院共和黨人全不買賬,並沒有意識到提高債務上限的緊迫性。

「對於怎樣到達那個日期,我們希望更多透明度,」眾議院多數黨領袖Steve Scalise在周二的閉門會議後告訴記者。「看起來他們現在正在對沖風險,且有可能把大限日推後」。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保守派共和黨議員表示,在國會批准提高舉債上限前,如果財政部特殊會計措施用儘,他認為應該首先考慮停發公職人員薪水。

白宮新聞秘書Karine Jean-Pierre反對共和黨人試圖淡化違約風險的嘗試。

「每個人都明白,如果美國發生有史以來第一次違約,對人民和經濟將造成嚴重後果,」 Jean-Pierre在白宮告訴記者。 「將導致多達80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引發經濟衰退,影響退休金發放,增加成本,損害我們的國際聲譽。」

據彭博新聞社獲得的一份備忘錄,財政部上周要求政府機構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以幫助預測每日現金流和債務水平。

《華盛頓郵報》早些時候報導了該備忘錄並引述知情人士稱,財政部還在詢問是否有任何款項可以推遲支付。

耶倫多次表示,在預計6月15日新一波稅款到賬前,財政部可能沒有足夠資金來支付所有賬單。

除了財政部外,國會預算辦公室也說過,除非國會提高聯邦債務上限,否則美國有在6月頭兩周違約的「重大風險」。兩黨政策中心周二表示,6月2日至13日期間觸及上限的風險「居高不下」。

廣告

高盛和Wrightson ICAP將6月7-8日視為關鍵危險時間區;摩根士丹利稱基線預測6月8日將是大限日。

「我們有錢」

代表德克薩斯州的共和黨議員Chip Roy表示,所謂違約警告是「人為製造危機」,實質上是要挾共和黨人放棄一些要求。

「事實是我們6月會有現金的,」 Roy周二告訴記者。 「事實是我們不會發生債務違約。他們說的那些完全是錯的。我們有錢。」

Roy和佛州的Matt Gaetz等保守派議員質疑耶倫將6月1日定為大限日的說法,並告訴記者不如「問問耶倫通靈板的事情」。

麥卡錫周一晚間在國會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真正的危機是政府支出水平高的不可持續。 周二,當被問及他是否認為6月1日實際上是與拜登談判最後期限時,麥卡錫拒絕做出明確回答。

「截止日不是我選的,」 麥卡錫說。 「耶倫選了她認為的最後期限。她做了決定,我只是按她說的去做。」

耶倫拒絕透露如果資金耗盡財政部將如何應對,只是表示「會做出艱難選擇」。

原文標題Republicans Question If X-Date Is as Close as Yellen Says (2)

原文標題6月大限论被共和党嗤之以鼻 保守派称耶伦是在制造危机

--聯合報導 Ari Natter、Justin Sink.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