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224.14
    -161.73 (-0.99%)
     
  • 國指

    5,746.61
    -57.25 (-0.99%)
     
  • 上證綜指

    3,065.26
    -8.96 (-0.29%)
     
  • 滬深300

    3,541.66
    -28.14 (-0.79%)
     
  • 美元

    7.8319
    +0.0007 (+0.01%)
     
  • 人民幣

    0.9239
    +0.0002 (+0.02%)
     
  • 道指

    37,986.40
    +211.02 (+0.56%)
     
  • 標普 500

    4,967.23
    -43.89 (-0.88%)
     
  • 納指

    15,282.01
    -319.49 (-2.05%)
     
  • 日圓

    0.0504
    +0.0000 (+0.02%)
     
  • 歐元

    8.3453
    +0.0109 (+0.13%)
     
  • 英鎊

    9.6890
    -0.0500 (-0.51%)
     
  • 紐約期油

    83.24
    +0.51 (+0.62%)
     
  • 金價

    2,406.70
    +8.70 (+0.36%)
     
  • Bitcoin

    63,786.50
    +4,087.98 (+6.85%)
     
  • CMC Crypto 200

    1,371.97
    +59.34 (+4.52%)
     

8隻能幫你累積可觀財富的頂尖科技股

不論您是投資新手還是老手,科技股都會為您帶來機遇。蘋果等公司,甚至是Roku等規模較小的業者,讓投資者有機會買入一些已成爲他們生活中必要部分的品牌的股票。此外,一個體驗過新興科技且認為該科技會成為未來一部分的普通人,也能投資科技。

科技領域同時為增長型投資者和收益型投資者帶來機遇,投資者們可從好幾間成熟和知名的公司中挑選。當然,科技行業發展迅速,就算是成熟的公司亦會有增長的機會。

要清楚了解一隻科技股的估值可能是件難事,因其產品及收入流可能比強生(Johnson & Johnson)等售賣普通人熟悉的品牌和產品的消費品公司更複雜。對公司進行估值的方法有好幾種,包括盈利估值法(earnings-based valuations)、收入估值法(revenue-based valuations)、現金流估值法(cash-flow based valuations)、股權估值法(equity-based valuations)和會員估值法(member-based valuations)。

增長型投資者可能會喜歡…

增長型投資者的目標,是那些未來會大幅增長的公司的股票。增長型投資者願意支付溢價買入這些股票,而這些股票的估值並非以公司已取得的成就為基礎,而是以未來可能達到的成就為基礎。這些公司往往得到很多分析師關注,有時會掩蓋公司的實際價值。

當然,愈早買入股票便愈可能享受豐厚的回報。例如,Facebook的首次公開招股(IPO)定價為38元。雖然其股價有時會跌至該價位的一半,但在執筆之時,Facebook的股價為180元左右,是IPO定價的四倍有多。

廣告

在平台增長129%帶動下,在9月上市的Roku總收入按年增28%至1.883億元。Roku為設備公司,但目前正將重心轉為向其他業者授權其技術,以發掘增長機遇。Roku的廣告業務亦大幅增長。

與眾多其他業者不同,Roku成功錄得盈利,2017年的毛利為7350萬。不過,相對於公司的潛力,這數字只勉強碰到皮毛,儘管Roku正與規模大得多的公司競爭,包括蘋果、亞馬遜 (NASDAQ:AMZN)和Google。

當您考慮是否要投資這些公司時,請留意其估值和在市場上的潛力。要做到這點並沒有單一的方法,但您可以考慮公司的預期盈利預測,以及盈利增長率(以計算預期市盈率及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就發展中的公司而言,投資者可以留意自由現金流和債務,以便更好地掌握公司的整體財務狀況。

收益型投資者可能會喜歡…

毫無疑問,科技板塊讓投資者可投資具規模的公司。這類公司以派發股息(即將公司盈利的一部分派發給股東)來為投資者帶來收入。事實上,科技領域有不少股息貴族(Dividend Aristocrats),即連續25年每年至少增派股息金額一次的標普500指數成份股。

當然,科技業的本質就是瞬息萬變,意味收益型投資者應留意那些還未達到25年門檻的公司。如今,很多頂尖科技公司要麼處於增長階段,要麼就是25年前尚未成立。舉個例,蘋果在1980年才上市。

與標普500所有板塊的平均收益率(2-2.2%)相比,科技板塊的收益率一般較低,平均僅略超1%。這某程度上是由於在很多情况下,科技公司對研發的投資力度較其他行業的公司大,而這亦屬合理。因此,投資者仍有可能找到收益率(股息與現時股價的百分比)高的股票。 例如,微軟的收益率為1.83%,並已連續14年增派股息。

頂尖的科技股

正如上文提到,要弄清科技股到底是甚麼並不容易。這些公司當中,大部分明顯是科技公司,但Netflix和特斯拉亦分別可歸類為娛樂公司和汽車公司。

蘋果(Apple)

蘋果是真正的科技巨擘之一,其iPhone、Mac電腦、iPad和蘋果電視(Apple TV)均有忠實的「果粉」。蘋果在市佔方面並非「一哥」,但其產品的售價則持續高於其競爭對手。該公司的智能手機亦有忠實的用家,他們每一兩年就會換機,令蘋果可持續錄得盈利。

此外,蘋果亦靠售賣娛樂內容和應用程式而獲得豐厚的利潤。其控制著iPhone和iPad的應用程式商店。這讓蘋果能夠從中賺錢之餘,更能確保只有符合其標準的應用程式才可在其平台上架。這形成所謂的「黏性生態系統」(sticky ecosystem),在此環境下,消費者必須一直用蘋果的服務,才能利用他們之前購買的所有產品,這有助公司促使顧客買新設備,並將顧客留在其生態系統內。

微軟(Microsoft)

無可否認,微軟曾經是此領域的龍頭,但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開始挑戰傳統電腦,微軟的業務開始碰壁。其操作系統Windows失去主導地位,而Office套裝的銷售亦遇上挑戰。

以Android或蘋果iOS為操作系統的平板和智能手機可執行許多類似電腦的功能,這導致Windows的必要性下降,亦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此亦同時影響Office,因為Office以往多年來基本上並不兼容Mac電腦,而微軟亦沒有推出Android或Apple iPhone和iPad版的Office。

不過,在過去幾年,行政總裁納德拉(Satya Nadella)已撥亂反正。納德拉向所有平台開放公司的產品,並大力投資於雲端,亦成功將Office改為訂閱模式。現時,納德拉正大力投資AI及IoT,讓公司可持續從成熟的產品獲利之餘,亦為未來的增長鋪路。

國際商業機器(IBM)

如今的IBM體現出一間科技公司在這些年來可以有幾大轉變。一個曾是家用電腦先驅並以此聞名的品牌,現在甚至已不再經營有關業務。相反,IBM靠Watson、顧問服務及數據庫,將自己重塑成雲端運算業者和AI的領導者。

在轉型期間,IBM得到巴郡(Berkshire Hathaway)及其行政總裁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支持。有趣的是,巴郡在IBM業務有起色之際賣掉大部分持股。 IBM的收入曾連續五年倒退,直至2017年第四季才成功扭轉頹勢,並在2018年首季繼續增長。這對投資者而言是個好消息,但公司仍在尋找出路,同時在機器學習及無人駕駛等新興領域開拓市場。

英特爾(Intel)/超微半導體(AMD)

兩間公司皆生產電腦晶片、處理器和其他內部電腦零件。這種業務並不清晰可見,儘管英特爾已在電腦加上「Intel Inside」的標籤,以凸顯品牌。

此領域不斷增長,某程度上是受遊戲推動,而且設備亦需要更好更快的處理器才能運行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和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等功能。話雖如此,但來自Nvidia等對手的競爭加劇,迫使英特爾和AMD專注改善產品設計,創造更小且良率更高的晶片,並以更低的成本去達到更多。

身為投資者,這些股票可能難以追蹤,因其業務較爲低調,而且依賴夥伴關係。不過,您可以憑何種設備正使用英特爾和AMD的產品,來預測它們一部分的銷售額。 例如,英特爾是蘋果iPhone處理器的供應商。在這項生意上,英特爾未必是蘋果的長期合作夥伴,但若英特爾如預期般成為下一代iPhone處理器的生產商,那股東便可以預計得到,英特爾的有關業務將佔公司銷售額一大部分。

特斯拉(Tesla)

和此名單中某些公司一樣,特斯拉並不純粹是一間科技公司,而是一間以科技突圍而出的汽車公司。該公司亦是電池領域的先驅,正發展先進的太陽能解決方案。

特斯拉面對的最大挑戰,是要提升低價車款Model 3的產量。理論上,若特斯拉能夠達到Model 3的生產目標,其長遠前景就會明朗得多。不過,在此之前,公司仍然要繼續「燒錢」,而若市場上有更具規模的公司完全轉向電動汽車,特斯拉便有可能被淘汰。

Roku

Roku規模雖小,但在對抗大型業者方面的表現不俗。Roku生產播放器,並向其他公司授權可用於電視的技術。正如上文提到,Roku亦經營廣告業務,而該業務正不斷增長。

Roku在仍在發展中的市場經營。隨著消費者摒棄有線電視,更多人將選擇購買可連接到各種串流媒體服務的設備或電視。這為產品線涵蓋入門級到高級設備的Roku帶來了需求。

Roku面對的最大挑戰,是行業内的其他對手,包括Google、亞馬遜和蘋果。到目前為止,這家公司不僅能站穩陣腳,但與投資額大到可將其擠出市場的公司相比,Roku肯定要面對風險。

Netflix

您不能將一間創作這麼多原創內容的公司歸類為純科技公司,但Netflix的確是以其串流平台為基礎。Netflix借助該平台在全球拓展其訂閲業務。截至2018年首季,Netflix的付費用戶達到1.189億,美國(5500萬)與世界其他地方(6382萬)的用戶數目大致相若。

該公司首季收入增40.4%至37億,是2011年以來增幅最高的季度,主要是由美國加價帶動。此外,首季新增740萬用戶,而前一季則增830萬名用戶。

不論是在美國還是全球,Netflix仍有龐大的增長空間。有線電視式微,加上串流媒體和配備串流功能的電視日益普及,將帶動Netflix的業務增長。不過,Netflix仍需繼續投放數十億元(2018年投放了80億)製作內容,以留住現有用戶和吸引新用戶。

亞馬遜

無可否認,亞馬遜是網上零售商的龍頭,但其同時亦是科技界的領袖。除了開發自己的數碼平台外,亞馬遜還憑藉其內置Alexa數碼助理的Echo揚聲器、Kindle平板電腦和電子書閱讀器,以及其Fire TV產品,進而成為科技設備的領導者。由AI/語音控制的Alexa本身已足以令亞馬遜晉身成科技巨擘,因其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已成為實用家居整合方案的標準。

亞馬遜的純科技業務還包括不斷增長的Amazon Web Services雲端。AWS 2017年的收入達到超過200億元,成為最大的雲端服務供應商,而且無跡象顯示其增長會在短期內放緩。

More reading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