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3 小時 42 分鐘
  • 恒指

    17,110.21
    +281.28 (+1.67%)
     
  • 國指

    6,061.79
    +107.17 (+1.80%)
     
  • 上證綜指

    3,031.96
    +9.98 (+0.33%)
     
  • 滬深300

    3,505.81
    -0.41 (-0.01%)
     
  • 美元

    7.8340
    -0.0003 (-0.00%)
     
  • 人民幣

    0.9243
    +0.0001 (+0.01%)
     
  • 道指

    38,503.69
    +263.71 (+0.69%)
     
  • 標普 500

    5,070.55
    +59.95 (+1.20%)
     
  • 納指

    15,696.64
    +245.33 (+1.59%)
     
  • 日圓

    0.0503
    -0.0000 (-0.04%)
     
  • 歐元

    8.3878
    +0.0049 (+0.06%)
     
  • 英鎊

    9.7560
    +0.0030 (+0.03%)
     
  • 紐約期油

    83.43
    +0.07 (+0.08%)
     
  • 金價

    2,340.50
    -1.60 (-0.07%)
     
  • Bitcoin

    66,744.55
    +246.02 (+0.37%)
     
  • CMC Crypto 200

    1,435.43
    +20.67 (+1.46%)
     

Priscilla|文藝辯論的必要

Priscilla|文藝辯論的必要
Priscilla|文藝辯論的必要

這半年來接觸不少年輕藝術家,每當問到他們最需要的時什麼,除了老生常談的錢以外,最常聽到的就是「真誠的評論」,或者更嚴格地說是「由衷的批評」。

文藝創作比起科學定律,美的概念更為浮動的,需要不停地討論,確立,推倒又重建。退一萬步來說,即使科學定律,也只是一個個未有反證的假設。藝術是一個表達的渠通,藝術家表達了,觀眾有接收到嗎?如果文藝復興的藝術,以重現立體的真實於平面的畫布上為高,難麼當代藝術的對於更高更美更好的標準又在哪裡?深度的藝術評論,對於藝術家來說,就是一個推倒又重建的過程,在接受批評與為自己辯護之間,更了解自己,更清楚下一張作品的方向在哪裡。可惜的是,直至今日為此,香港所見公開的藝術評論,不過是一篇又一篇更為詳盡的新聞稿件,永遠歌頌,沒有評論。這樣的環境,對於想進步創新的藝術家來說,就如在一望無際的雪山前行;對觀眾來說,沒有反思的藝術,和抖音的奶嘴娛樂一樣,不過是多巴胺刺激物。

早幾日有幸出席了一個「星光熠熠」的藝術研討會,席上有巴黎龐比度藝術中心的總策展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香港藝術家、本地藝廊總監,本地收藏家、本地私營藝術基金會創辦人。觀眾席上的與會者亦不容小覷,有M+的策展團隊、大館當代的策展人、藝廊老闆,拍賣行專家等,當然還有一眾新進藝術家與資深收藏家。就這樣在一個周日的早上,幾乎整個藝術生態圈都擠進了馬料水大學的一個小班房。研討會的重點,是如何幫助藝術家走進國際舞台。當日在場的藝術家們,最關心的,當然就是博物館如何挑選藏品。這些一時半會的研討會,當然不能提供什麼仔細具體的方法,而真實生活中亦存在太多變數,沒有什麼必定成功的方程式。

廣告

當中有一個小插曲,是關於以地域來劃分的藝術。其中一位與會者提到很不滿大眾看「香港藝術」,先看到「香港」才看到「藝術」,而不是欣賞藝術本身,他認為藝術就應無分國界,是一種普世語言。然而,國際與本土,本來就是一體兩面,沒有national之分,又何來international。國際級的藝術館,在收藏與展示藝術品時,也多以地域來劃分。又有台下本地博物館的策展人發言,指公共機構在構思館藏、分配預算時,開始把香港藝術納入「大灣區藝術」、「廣東藝術」的一部分,並意藉由此把香港藝術推往「更大的平台」。

若前者的倡議是有關審美哲學,那麼後者的指出的可不單單是藝術史的問題,以當代的角度來看,似乎更是一個政治問題。

大家要明白,博物館館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博物館是一個時間膠囊,事關歷史,千百年後回看今朝,後世能看到,就是我們今天決定放什麼進去。藝術家費盡精力都想有博物館收藏,為的就是希望作品能名留青史。

然而,永恆是由無數個瞬間所組成,今天不被人認可的不代表以後也沒有人欣賞;現在能被放進博物館的,也難保日後不會被取消。印象派也曾是離經叛道的前衛,畢卡索到今天仍備受爭議,但樓下不懂藝術的保安也知誰是畢卡索,而達文西的師傅又有多少人知道是誰?。流芳百世作品,都是經過挫骨揚灰批評。

只有永不間斷的評論與討論,在每次推倒後又成功重建,才是令作品可以永遠存在的方法。

Fortune Insight 聯乘 《華爾街日報》推出全新訂閱計劃「FI Prime Plus」,只需輸入優惠碼「FIP30free」,即可免費一個月暢讀《華爾街日報》全網內容和Fortune Insight大部份收費內容
按此訂閱:https://prime.fortuneinsight.com/web/wsj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