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3 小時 36 分鐘
  • 恒指

    16,469.29
    +217.45 (+1.34%)
     
  • 國指

    5,833.02
    +83.33 (+1.45%)
     
  • 上證綜指

    3,088.33
    +16.94 (+0.55%)
     
  • 滬深300

    3,587.11
    +21.71 (+0.61%)
     
  • 美元

    7.8299
    -0.0002 (-0.00%)
     
  • 人民幣

    0.9236
    -0.0003 (-0.03%)
     
  • 道指

    37,753.31
    -45.66 (-0.12%)
     
  • 標普 500

    5,022.21
    -29.20 (-0.58%)
     
  • 納指

    15,683.37
    -181.88 (-1.15%)
     
  • 日圓

    0.0505
    +0.0000 (+0.02%)
     
  • 歐元

    8.3614
    +0.0053 (+0.06%)
     
  • 英鎊

    9.7620
    +0.0110 (+0.11%)
     
  • 紐約期油

    82.87
    +0.18 (+0.22%)
     
  • 金價

    2,389.40
    +1.00 (+0.04%)
     
  • Bitcoin

    62,002.16
    -1,870.78 (-2.93%)
     
  • CMC Crypto 200

    885.54
    0.00 (0.00%)
     

【地產專題】二手寒冬 車位商舖炒起 加辣樓市蓄勢反彈

【地產專題】二手寒冬 車位商舖炒起 加辣樓市蓄勢反彈

環球「水浸」持續挾高樓價,迫使港府事隔3年追加新遏市辣招,迄今一個月以來,二手屋苑成交萎縮五成、發展商銷售部署幾乎停頓,急設23.5%新盤優惠留客,買家則各師各法避開稅項,惟樓價初步未見回落,資金決堤反而席捲車位、民生商舖等非住宅「磚頭」市場。資深分析師林一鳴相信加辣效果屬於暫時性,最遲明年初樓價即反撲;浸大經濟系副教授巫伯雄總結加辣最大副作用,就是原本「有心有力」換樓的中產購買力大受限制。

加辣實施屆滿一個月,樓市各範疇都受影響,惟獨樓價依然扶搖直上。差餉及物業估價署近日公布, 10月份私人住宅樓價指數報303.8點,連升7個月,按月彈2.6%,追貼去年9月高峰期306.1差距僅0.75%,今年首10個月樓價累升6.6%,重上300關口創歷史次高。有別之前趨勢,港島區豪宅(約1,720平方呎以上)單月漲價多達21.2%,新界豪宅也貴了14.6%,各區上車盤(430平方呎或以下)卻僅漲0.3%至2.3%,反映火車頭角色扭轉,後市或改由豪宅「追落後」帶動。

差估署《香港物業報告》顯示,新界區現時上車盤普遍售價達430萬元,平均呎價1萬元,九龍區為1.1萬元,港島區1.35萬元,上車最少需580萬元資金;住宅租金連升6個月,新界細單位平均呎租25.8元,九龍區32.8元,港島區為39.6元。衡量整體二手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也不跌反升,本周五(12月2日)報144.47點,創59周新高,與出招前的143.49相比,微升0.7%,和政府統計數據滙合。

出招後私樓指數再升2.6%

事實上,11月4日劃一雙倍印花稅增至15%,對業界所造成的心理衝擊,也在逐步被消化掉。反映地產界情緒的中原經紀人指數(CSI)於政府突擊出招後,一度暴跌33.89點,最近三周卻收復失地重越50點分界線,該行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相信樓市基礎不變,仍屬於好淡爭持,最新指數回暖確認未來樓價不會下調。

廣告

衝擊,也在逐步被消化掉。反映地產界情緒的中原經紀人指數(CSI)於政府突擊出招後,一度暴跌33.89點,最近三周卻收復失地重越50點分界線,該行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相信樓市基礎不變,仍屬於好淡爭持,最新指數回暖確認未來樓價不會下調。

的確,新辣招對樓市藥效立竿見影,二手正步入寒冬期。綜觀全港十大藍籌屋苑,11月只錄得133宗二手成交,較前月254宗急跌47.6%,陷入近9個月低位,和5月至9月間維持280至300宗,有明顯距離,而平均成交呎價企硬。被視作「樓市探熱針」的太古城全月買賣跌七成僅得10宗,猶如農曆年傳統淡季,呎價力守1.59萬元,最新天星閣695平方呎連約三房戶,由持屋苑4伙的投資者讓步9.5%後沽950萬元「減磅」,較銀行估值折讓10%,同日另一間金山閣高層B室卻破紀錄996.8萬元易手,市況兩極化。

二手格局量跌價仍穩

備受收租客歡迎的「上車樂園」沙田第一城本月錄19宗成交,按月跌13.6%,平均呎價1.37萬元,美孚新邨跌56.1%至18宗成交。成績表最慘淡的康怡花園、麗港城及剛港鐵通車的黃埔花園,整月只4宗買賣,交投氣氛薄弱。今年上旬「癲價」頻現的天水圍嘉湖山莊以36宗易手支撐大市,包括麗湖居兩房戶,加辣後降價至359萬元拍板,呎價8,122元創近月新低。值得關注是,藍籌十大屋苑交投全線下跌,論呎價卻有6個屋苑上漲,顯示量跌價穩格局成形。

歸根究柢,現時全港六成、約74萬自置物業業主供滿樓,無債一身輕,遇上量寬減辣、新盤劈價環境,隨時套現過百萬元做首期樓換樓;相反現時加辣、加息等不利條件浮現,業主「換馬」成本增加,自然對手上物業變得惜售,換言之首置或剛需人士繼續要追價入市。

近期將軍澳寶明苑呎價1.35萬元、新蒲崗采頤花園呎價1.46萬元,先後成為新界及九龍「居屋王」,牛頭角淘大花園、奧運站君匯港及黃大仙鳳德邨破頂成交,不約而同就是由免15%新稅的用家承接。

辣招也打窒發展商部署,推售步伐全面轉慢。像中國海外(00688)啟德1號二期及同區嘉華(00173)嘉匯,便剎停原定上月推售的計劃,涉1,500伙供應,到最近以128平方呎「宿舍劏房」為招徠的俊和集團屯門菁雋,以及挾荃灣西站上蓋配套的長實(01113)海之戀始再軟銷,但同樣未落實應市日子。回顧11月初迄今開售新盤,仍舊只有盧華家族旗下馬頭角AVA 55,該盤首批72伙售出52.7%,其後卻連環錄買家「撻訂」放棄交易。事實上相比全新盤,發展商更加為拋售貨尾傷腦筋。

新盤成交挫9個月低位

原本從第三季起,一手樓市暢旺兼紅盤不斷,9月及10月新盤成交金額連續突破300億元,驚人勢頭在加辣後遭殃。市場估計,11月全港新盤僅售出600伙左右,吸金110億元,數量急挫近七成半,創9個月新低,期間發展商急急替買家減辣「救亡」。深諳「見招拆招」的長實最先出手,向旗下馬頭角君柏尚餘貨尾的買家,直接代繳15%印花稅,隨後最少五盤仿效,最闊綽大昌集團(00088)山頂賓吉道3號洋房項目,按價單F號洋房售4.576億元計,買家可獲回贈6,864萬元,相當於17個嘉湖兩房戶。

新地(00016)為屯門瓏門兩伙頂層貨尾,直接減價12.6%及13%,上車盤九建(00034)麥花臣匯更提供達23%樓價優惠。部分財團為「試水溫」反其道而行,面對辣招照樣加價,尤其現金流較充裕公司。信置(00083)西貢逸瓏海滙近期16伙貨尾劃一提價5%,西半山Cluny Park印花稅折扣減半至4.25%;麗展(00488)土瓜灣喜築加價8%;嘉華深灣9號複式戶更大幅加價62%至呎價逾8萬元,挑戰區內指標。

大環境量寬下資金成本平,傾向實質資產,近期氾濫資金就繞過住宅,一窩蜂轉入工商舖物業。上月加辣不到數日,各區車位已輪流破頂,帝滙•皇殿車位398萬元創九龍新高、Grand AUSTIN車位343萬易手、天晉車位218萬稱王將軍澳,盈翠半島車位200萬破青衣紀錄等,一時間蔓延各大屋苑,令車位儼然資金避難所。資深投資者蔡伯能也借勢拆售沙田河畔花園141個車位,短短4日內沽清,迅速套現1.4億元。

資金蜂擁入車位商舖

「盲搶車位」現象,似乎正重演2012年10月一幕,其時政府實施買家印花稅(BSD)及加強版額外印花稅(SSD),結果當年11月共錄3,000宗車位成交,「坐艇」或蝕讓個案比比皆是,業界料上月車位買賣亦達1,000宗。車位銀碼雖細,買家亦要平衡風險,因為租務需求取決於屋苑車位與住戶比例,若大廈公契列明車位只准住客使用,則投資價值較低,現時車位租金回報一般約2釐至2.5釐,並不比住宅優勝。加辣後舖市亦趨活躍,元朗世宙連沽3地舖金額達2.06億元。此外,大坑及旺角等區食肆及民生零售舖位屢錄成交。

林一鳴預料,辣招只能短期打擊樓市成交,惟影響力維持不到半年,期內樓價或微跌5%至10%,至明年首季農曆年後便會反彈回升。他解釋指,「今次加辣幫不到市民上車,政府只是為增加樓市供應爭取時間,但是太多土地發展受阻,我相信未來3、4年私人住宅供應逾9.3萬伙這個承諾難以兌現。考慮過去5年,全港收入首30%家庭的實質工資上漲,連同上車用家可創造30萬伙房屋需求,如果2017年美國加息一至兩次,每次加幅僅0.25釐,將支持樓價穩定。」

真用家換樓最受影響

巫伯雄表示二手市場觀望氣氛濃厚,放盤量被前一輪辣招鎖死,業主普遍不願降低叫價,導致買賣拉鋸,相信12月中美國議息結果之前,短期二手成交雪上加霜。「雖然樓價和市民負擔能力好脫節,但真正用家例如年輕夫婦,現時買樓基本上都只看樓價(lump sum)不理會呎價,他們居住需求急切,100幾平方呎都要買住先,見發展商回贈抵銷辣稅甚至有補助,就算是加辣都會入市。」

他續說,近期零售業銷貨額和就業率等多項數據,引證本港經濟基調穩健,而且人民幣貶值未完,將吸引資金進入港樓市場規避風險,「新招只適用於住宅,投資者和國內資金好快就轉攻工商舖,甚至是豪宅,南下買樓的力度不會中斷。反觀金管局對換樓客按揭掣肘大,先買新樓,後賣舊盤,現在還要多支付新辣稅15%,要半年內售出原有住宅物業才獲退稅,無疑令換樓者好大壓力。」

「如果業主未來換樓成本加重,他們放盤意慾大減,便形成放盤不足、二手流通率進一步下降的循環,形成樓價居高難下。除非特朗普明年1月上台後大力加息,或者今次加辣後收租客發現自己的物業投資回報,已經低過股票、基金及債券等其他投資工具,否則投資需求好難轉弱。」

撰文︰符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