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284.54
    +83.27 (+0.48%)
     
  • 國指

    6,120.37
    +20.15 (+0.33%)
     
  • 上證綜指

    3,052.90
    +8.08 (+0.27%)
     
  • 道指

    38,460.92
    -42.77 (-0.11%)
     
  • 標普 500

    5,071.63
    +1.08 (+0.02%)
     
  • 納指

    15,712.75
    +16.11 (+0.10%)
     
  • Vix指數

    16.13
    +0.16 (+1.00%)
     
  • 富時100

    8,094.76
    +54.38 (+0.68%)
     
  • 紐約期油

    82.93
    +0.12 (+0.14%)
     
  • 金價

    2,337.70
    -0.70 (-0.03%)
     
  • 美元

    7.8284
    -0.0025 (-0.03%)
     
  • 人民幣

    0.9250
    +0.0003 (+0.03%)
     
  • 日圓

    0.0501
    -0.0001 (-0.26%)
     
  • 歐元

    8.3970
    +0.0213 (+0.25%)
     
  • Bitcoin

    63,645.64
    -2,685.90 (-4.05%)
     
  • CMC Crypto 200

    1,349.94
    -32.63 (-2.36%)
     

【地產專題】拆解居屋滯銷4大因由

拆解居屋滯銷4大因由

新居屋去年底接受認購時反應極理想,房委會接獲13.5萬份申請表,超額認購62倍,結果卻是雷聲大、雨點小,今年5月底正式開售至今已近3個月,餘下 91伙未售出,銷情遠較預期為差,究竟有何原因?另邊廂,第二輪共2,500個白居二名額將於本月出籠,同時由市建局發展的「煥然壹居」、第二批新居屋也排隊於今年底至明年初接受認購及申請,大批資助性房屋登場,合資格人士是否值得認購呢?本文將逐一分析。

近年政府扭盡六壬解決市民上車難問題,除以辣招遏抑樓價升勢、積極增加住宅土地,也全力找地建資助性房屋。市民引頸以待的新居屋,於去年底接受市民申請,市場反應空前熱烈,5個屋苑提供的2,160伙,錄得共13.5萬份申請表,創居屋所接獲申請表的歷史新高。

是次新居屋綠表及白表比例分別為六比四,上述兩組別獲分配1,296個單位及864個單位,換言之,綠表申請人中籤率為9分之1,至於白表申請人中籤率更只有143分之1,難怪市場稱抽中居屋「難過中六合彩」。

及至今年5月底,新居屋啟動揀樓程序,當市場估計2,160個單位理應可於短期內售罄,怎知不少中籤人士放棄揀樓。上述單位開售一個多月後,僅售出約半數單位;及至7月初股市暴跌拖累,青衣青俊苑、荃灣尚翠苑也先後出現撻訂個案。

據房委會的數據,截至8月6日,新居屋約售出96%單位,其中青衣青俊苑、元朗宏富苑李尚餘91伙未出售。新居屋滯銷,不少人大跌眼鏡,政府一心助市民上車,為何事與願違?主要可歸納出4大因素:

廣告

一、定價太高

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院長李兆波指,新居屋銷情不濟的主要原因是價錢太貴,「其實香港人『餓居屋』已很久,居屋開售時一定是蜂擁而至,但結果卻不是,我相信若價錢吸引,一定受歡迎,一些在私人樓市場上不到車的人士,正常對居屋一定有需求。」他表示,居屋屬下價市場,但這次新居屋定價卻跟私樓掛勾,目前私樓市場卻受土地供應短缺、量化寬鬆等因素影響,樓價早已變質及處於高位,脫離市場合理水平,「當人們真正揀樓時,才考慮到價錢很高,加上有轉售限制,對他們而言變得不吸引。」

值得留意的,是這次新居屋的家庭入息上限為4.6萬元,即是年薪50萬元左右,李兆波分析指,符合資格的白表買家,實際上只有能力購入價格最低的一批單位,若要購入樓價屬中等的單位,對他們而言相對吃力。「其實一個家庭入息上限為4.6萬元,事實上不少人收入低於這水平,試問他們是不是全有能力購入新居屋?」

是次發售的居屋,定價介乎187萬至326萬元,若以最貴的單位樓價326萬元計算,買家要支付10%、 即約33萬元的首期,再計入裝修、家具等費用,涉及資金逾50萬元;若買家承造九成按揭,並分20年攤還計算,每月供款約1.55萬元。據政府統計處公布今年首季、即1至3月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報告,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2.45萬元,若按此數據計算,買家每月按揭供款超過家庭月入近六成,相信這也是白表人士的購買率不算熱烈的原因。

二、不吸引綠表戶

政府推出新居屋的其中一個原意,是希望公屋戶購入居屋後騰出公屋單位,縮短公屋輪候的時間,但目前綠表戶為居屋單位放棄公屋的誘因不算太大。李兆波認為,近年興建的公屋質素其實不錯,政府也用了大額的金錢去資助興建,「新居屋價錢不吸引,另外,如果你現在已居住在公屋,計算到自己一世也不可能成為富戶,其實可以住到終老的;同時公屋的管理費、差餉及地租等是全包的,居屋則不同,要住戶支付,如果你只追求基本的生活質素,公屋也是不錯的環境。」

三、「綠置居」搶客

特首梁振英於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將整幢公屋出售予綠表人士的綠表置居先導計劃(簡稱「綠置居」),其後房委會於今年5月時,決定將首個綠置居項目選址在前新蒲崗工廠大廈地皮,並預計於明年預售。市場預期首批綠置居的定價將為市價的六折,甚至更低水平。

對於綠表戶而言,即將開售的綠置居樓價較新居屋樓價更吸引,同時他們本已居於公屋,沒迫切住屋需求,相信不少綠表戶寧願等待綠置居。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也於6月時表示,當時新居屋的綠表戶購買率不足50%,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明年下半年推出綠置居計劃,影響銷情。

四、羊群效應

新居屋銷情跟去年底接受申請時大相逕庭,開售首天獲邀出席的60名準買家中,有四分之一人放棄買樓或缺席,結果也是李兆波的預期之內,「新居屋接受申請時, 申請人只需要填一份表格,再繳200元的申請費,但到真係要揀樓、做重大決定時,人們就會決定放棄。」可見不少申請人士只抱「人有我有」的心態,一窩蜂去申請,未必有實際需求。其後港股於7月時大幅波動,或多或少影響準買家的入市新居屋意慾,當時也陸續出現數宗撻訂個案,羊群效應下,準買家寧願放棄入市。

專家之言︰居屋政策不合時宜

首批新居屋銷情欠佳,未來將陸續有新一批新居屋登場,市場消息指,房委會最快於今年底預售約2,650個居屋單位樓花,包括元朗屏山橋昌路東約2,400個居屋單位、沙田顯田街約250個單位,屆時會否重蹈覆轍?李兆波認為,政府未來應可以更優惠的樓價推出新居屋。

他說:「我覺得政府如果想解決房屋問題,為何不以較『筍』的樓價推出市場?譬如是市價的五成,如果房委會憂慮被市場批評為浪費公帑,其實在住戶賣出單位時補回已補貼的地價,我覺得沒有問題,也不算是大贈送。如果居屋定價較低,市民可易上車,社會怨氣也會較少。」

申請需時市場已變

他續稱,居屋接受申請至銷售,已涉及近半年時間,期間樓市情況或已出現重大改變,故他認為房委會有需要縮短時差,同時用較合時宜的指標,如調高收入上限、資 產上限。「事實上,經過這次新居屋銷售,房委會取得居屋申請人的數據,如白表人士的入息、資產水平數字,以及他們購入甚麼類型的單位,同時也掌握已交申請表,但最後沒有購入單位的人士究竟有何特色,從而調整未來的居屋銷售策略,其實居屋只是想服務市民,如果銷售反應欠佳,做唔到目的,就是失敗。」

另方面,新一輪白表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計劃(簡稱白居二)將於本月下旬登場,是次名額只有2,500個,較2013年5,000個名額減一半,2人或以上家庭入息上限也由首輪的4萬元提升至4.8萬元,資產限制也由100萬元提高至160萬元。同時,獲得的購買資格證明書的準買家,證明書有效期由6個月延長至1年。不過,第一批白居二名額中,最後也只有約2,411宗成功購入單位個案,入市比率僅約48%;但卻刺激居屋及中小型私樓樓明顯大升,期內二手居屋樓價上升達35%,中小型私樓也有22%的升幅。

李兆波相信,即將推出的白居二反應未必熱烈,只會令更多居屋業主以高價放盤,「這由於居屋業主見到很多靠居屋發財的個案,我相信除非業主肯降價,才會有市場承接。」他又認為,細價樓樓價已錄得一定累積升幅,預期白居二引發細價樓及居屋樓價再升的機會不大。

現樓市沒大跌空間

市場另一個焦點,是市建局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首個資助房屋項目啟德「煥然壹居」,其中338伙將以市價八折出售,呎價大有可能逾1萬元,面積330餘平方呎的開放式單位,入場費逾330萬元,兩房單位更逾600萬元,市場批評定價過高。李兆波認為市場對住宅有一定需求,相信銷情不會差。至於煥然壹居是否值得買入?他表示,物業質素方面應問題不大,「如果真的用來自住,短期內不打算沽出,你又很愛項目的地理位置,購入是沒大問題。」

對於現在仍未上車人士,李兆波認為除資助性房屋外,如果本身有一定財政能力,可考慮購入面積較細、樓齡較高的私人樓,「最重要是要儲錢,不然甚麼也買不到,始終香港人沒有物業的話,將來退休會有很大的問題。」

他強調,現在買樓的條件是有能力、同時有需要,「如有能力,但沒有需要的,我覺得沒有必要於階段購入,始終加息的機會存在的,如未來樓價跌5%,500萬元的物業即是跌25萬元,也不是少數目。」

惟他認為樓市沒有大跌空間,「我覺得即使加息,樓價大跌機會不大,只會調整5%左右,這由於香港人對住屋仍有大需求,同時香港有不少有錢人,樓價稍為調整, 就會有一批投資者出來買樓,除非中國經濟出現大問題,如GDP增長跌至5%左右,對香港經濟及樓價一定有影響,不過這些機會是可遇不可求,如2008年金融海嘯後,樓價只跌了數星期後就反彈。」

撰文︰陳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