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828.93
    +317.24 (+1.92%)
     
  • 國指

    5,954.62
    +123.36 (+2.12%)
     
  • 上證綜指

    3,021.98
    -22.62 (-0.74%)
     
  • 道指

    38,239.98
    +253.58 (+0.67%)
     
  • 標普 500

    5,010.60
    +43.37 (+0.87%)
     
  • 納指

    15,451.31
    +169.30 (+1.11%)
     
  • Vix指數

    16.70
    -0.24 (-1.42%)
     
  • 富時100

    8,058.55
    +34.68 (+0.43%)
     
  • 紐約期油

    81.88
    -0.02 (-0.02%)
     
  • 金價

    2,313.30
    -33.10 (-1.41%)
     
  • 美元

    7.8365
    +0.0008 (+0.01%)
     
  • 人民幣

    0.9242
    +0.0004 (+0.04%)
     
  • 日圓

    0.0504
    +0.0000 (+0.02%)
     
  • 歐元

    8.3530
    +0.0070 (+0.08%)
     
  • Bitcoin

    66,219.67
    +140.52 (+0.21%)
     
  • CMC Crypto 200

    1,421.92
    +7.16 (+0.51%)
     

【地產專題】都市革新 開闢地下城 張光穎︰港需更密集式發展

都市革新 開闢地下城 張光穎︰港需更密集式發展

港股迎接大時代,惟本地住宅短缺依舊,城市發展近年也陷入瓶頸,曾一手塑造灣仔會展、中環中心,以至杜拜地標的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DLN)董事張光穎指出,政府早年停止主動賣地,令新盤面積過細;未來有必要開闢智能設施及地下空間,促進大規模私人市區重建,香港才有望比肩新加坡,延續過去百年來的國際都市地位。

張光穎八十年代投身建築界,港人熟悉不過的會議展覽中心、又一城,甚至新界大型藍籌屋苑嘉湖山莊,皆出自其手筆,見盡香港樓市變遷。正值樓價居高不下,差餉及物業估價署公布,最新私人住宅樓價指數報291.1點,再創歷史新高,尤其750平方呎以下的中小型單位更屬升市火車頭,過去一年累積升幅兩成。

張光穎同意,樓價因素影響一手單位狹窄,港人生活空間每下愈況,需要從建築設計上彌補。他說:「經濟環境決定社區的住宅大小,於建築層面,只好盡量令細小空間,在感覺上變得寬敞,例如增強空氣流通、採光去取長補短。記得20、30年前負責設計嘉湖山莊,位置固然不算好,單位面積也大眾化,唯一解決辦法就是引入屋苑會所,現今樓盤有會所是理所當然,在當年則屬原創。我們的想法,就是從設計上補償住戶,雖然住得遠,但配套完善,居民生活反而得到提升。」

心思設計可補償面積細

「今時今日,大趨勢既然是新盤面積縮小,發展商需要思考的應是如何補償住戶,使他們生活取得平衡,說到底,單位細小並非建築學上的需要,只是樓市演化下來的結果。香港人其實不用悲觀,若留意一下便知,世界上其他主要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和我們相差無幾,但是心態上不應經常拿自己與歐美相比,歐美中產家庭住洋房,香港中產住Apartment,只是因為社會環境不同。」

廣告

政府預計,明年私樓預測落成量升至2萬伙,達到近12年來新高,張光穎認為與土地供應有關。「歸根究柢,政府早年曾經停止推地一段長時間(改用勾地措施),正是導致目前蚊型新盤湧現的元兇之一。業界相信主動且積極推出地皮,絕對是政府應該持之以恒的方針,這樣才可配合人口增長和整體經濟向前。」

「另一點我經常強調的是,香港開埠迄今已150年歷史,很有必要進行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加快市區重建步伐。一個有效率的城市必須集中發展,不應市區開發完就到郊野,否則只是無止境擴散。舉例,北京與急速擴張的芝加哥、杭州類似,由以前三環擴展成七環都市,從摩天大樓處望下去,那片街燈像是永無盡般延伸到地平綫,但交通擠塞、霧霾日益嚴重,住宅容積率(地積比例)僅3倍或以 下,其實土地效率很低。」

「釋放未被善用的市區土地資源,才是本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要說現在市區建築很密嗎?我認為又不是,市區仍有很多4、5層矮樓,並非說統統要改成50層高廈,但效率可以再提升。香港700萬人,居住在小小1,000平方公里,當中僅四分之一已開發,土地效率已不錯,造就出香港生活方便的特色,像很多人移民離港後感覺不習慣,因為在外國出外食碗雲吞麵也要大半小時車程。」

重建宜私人市場主導

張光穎解釋,「都市更新,不止植樹運動咁表面,而是簡化行政和規劃程序,例如很多私人舊樓業主發現,他們想更改項目地契,也需要花長達數年時間申請,再來要通過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修改分區大綱圖,同樣耗時不菲,便大大打擊私人重建的意慾。我認為政府有責任向重建項目打開方便之門,例如近年容許觀塘區荒廢工廈,活化為酒店或商業用途,便是很好例子。」

然而,樓市辣招限制多,近年不單私人申請強制拍賣個案數目減少,市建局(URA)推出的重建項目亦不多,每年僅約5至10個或更少。本月初,市建局原行政總監譚小瑩辭職風波,便突顯出局方自負盈虧的營運模式困局,張光耀說,重建應由市場經濟主導,避免給予市建局太大壓力。

「URA要顧及成本,好貴收地回來,到最後重建成本還是轉嫁在市民(買家)身上。因此政府只宜輔助,像數以十萬計的公屋輪侯冊,需求沒完沒了,要注資多少才夠?真正要問的,是為甚麼私人重建這樣少,沒有政策讓市場供求自然滾動起來?」

「你看西環和中半山,較多舊樓翻新重建,改成Service Apartment(服務式住宅)出租,是因為有市場動力去做,重建撇除政治正確,更大程度出於商業誘因。像上環伊利近街以前靜悄悄的,近年PMQ開幕後 便煥然一新,周圍唐樓開了很多小餐館和商店,其實反映一貫的香港精神,就是自由經濟發展,政府只需提供硬件作為土壤,花便會自然長出來。」

「聰明城市」可行度高

本年度《施政報告》,提出東九龍引入「聰明城市」(Smart City),張光穎認為計劃可行度高,「業界大多贊成計劃,畢竟也並非甚麼新意念,The Smarter City或Smart World概念,首先在2000年由美國科技巨企IBM提出,所謂聰明城市,只是應用智能科技的範圍上進一步加強,像人與人間聯繫,從前靠電話線,後來轉 用光纖,將來進化至全面無線網絡,像鋪設網絡這類工作,其實無時無刻在默默進行,只是市民難以察覺。」

政府亦研究發展地下和岩洞空間,「方向上是正確的,環保署20年前在摩星嶺一帶設廢物處理中心,就是選擇在山洞裏進行高噪音工作,把垃圾打包、壓縮再經由海路運走,這是一個很好例子,利用封閉空間去處理厭惡性行業。近期引起討論的沙田污水廠,如考慮搬入山洞也是好事,一方面釋放原有地皮,另外工廠臭氣和觀瞻問題都可解決。」

「至於地下商業城考慮因素更複雜,還會涉及很多業主地權,且地下舖滿水管、煤氣管、甚至地下鐵路,以現時選址之一的維園為例,地面種植很多樹木,技術性問題不少;倒過來說,如果把商城改在近大球場的大坑道附近,興建價值就可能受損,另外若營造地底層數太多,也會令人失去遊覽的興極。最理想的情況,是在港鐵站與站之間打造成貫通的地下商店街,就像台北市的忠孝敦化站。」

參與內地項目注新概念

本港經濟北望神洲,張光穎亦不例外,10年前已取得中國一級建築師資格,積極參與內地發展。「目前負責項目有新世界發展(00017)旗下的瀋陽會議展覽中心,涉及面積1,400萬平方呎(約10 個又一城),包括甲級寫字樓、商場、酒店及住宅,坐落在瀋陽市渾河旁,由於瀋陽在清代已是首都,瀋陽故宮等地標都在渾河以北,直至近代城市重心向南移,今 次項目希望揉合及帶動該區發展。」

「另一建築中的澳門路綫項目,是度假、娛樂消閒中心,涉及8,000個酒店房間之多,可適應澳門『黃金十年』後的新發展。香港和國內最大分別,是國內土地資源充沛,地價成本低廉,一般地塊面積數倍於香港,設計可能性便高得多,可引入更多空間,建築物之間不會被壓縮,適合引入比較先進的概念。」

張光穎近年參與過印象最深的建築,是中資電訊巨企華為(Huawei)位於琛圳的總部,「總部採用磚瓦舖成的斜坡頂外形,打造出靜寍環境,有內湖、外湖及草坪園林等,和前一個完成的新葡京酒店項目成為很大對比。這個行業有個好處,就是建築師很少會遇上相同的設計,人的需求、科技每天都在轉變,所以負責過每個建築獲得經驗都不同,每次都難忘,才可以為未來注入更多元素。」

Profile: 張光穎

現職︰

•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董事

•註冊人士及結構工程師紀律委員會委員

•建築師及測量師學會考生督導委員

事業︰

• 2015年 目前負責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中半山麥當奴道重建計劃

• 2012年 出任中國綠色建築委員會GBLManager

• 2005年 取得中國一級建築師資格

• 1993年升任董事,隨後負責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杜拜邁丹城等地標項目

• 1984年 成為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

• 1981年 加入公司

學歷︰

•香港大學建築學士

•香港大學建築學文學士

 

撰文:符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