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284.54
    +83.27 (+0.48%)
     
  • 國指

    6,120.37
    +20.15 (+0.33%)
     
  • 上證綜指

    3,052.90
    +8.08 (+0.27%)
     
  • 道指

    38,460.92
    -42.77 (-0.11%)
     
  • 標普 500

    5,071.63
    +1.08 (+0.02%)
     
  • 納指

    15,712.75
    +16.11 (+0.10%)
     
  • Vix指數

    16.19
    +0.22 (+1.38%)
     
  • 富時100

    8,085.75
    +45.37 (+0.56%)
     
  • 紐約期油

    82.82
    +0.01 (+0.01%)
     
  • 金價

    2,337.70
    -0.70 (-0.03%)
     
  • 美元

    7.8292
    -0.0017 (-0.02%)
     
  • 人民幣

    0.9252
    +0.0005 (+0.05%)
     
  • 日圓

    0.0500
    -0.0002 (-0.32%)
     
  • 歐元

    8.3964
    +0.0207 (+0.25%)
     
  • Bitcoin

    63,980.02
    -2,469.31 (-3.72%)
     
  • CMC Crypto 200

    1,365.20
    -17.37 (-1.26%)
     

【王師傅周記】睇實息差買內銀 (王浵世)

睇實息差買內銀 (王浵世)

曾經在內地銀行工作一段時間,積累一些實地經驗,因此經常有人問我怎麼看內地銀行的表現。一般人都會先入為主,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不良率,但又覺得不用擔心,因為內銀的不良貸款絕不會有大問題,再壞也有中央包底。有人說,現在的傳聞講到債轉股,就已經告訴大家,有甚麼貸款不妥當,銀行只要就把它轉為股,不是把問題全解決了嗎?

過去的確有包底的安排,讓銀行把不良貸款轉讓給資產管理公司,把問題轉嫁。後來經過各式各樣的銀行改革,內銀重現生機,甚至做強做大,有幾位老大哥已經成為世界銀行界列強。不過有人說,萬一再出事,要歷史重演有點說不過去,所以現在的投資者不會再說資產轉讓;反而債轉股成為一種變種的資產轉讓,就覺得內地銀行有法寶在手,可以放心。

息差急跌 風險勝不良率

話雖如此,有股評家始終把焦點放在銀行的不良率,不說就好像沒有話題。可是現在整體的平均不良率屬於偏低,基本上在2%以下,雖然有逐步爬升的跡象,但整體來說還是屬於「風險可控」。也就是說,大家不要多心,問題不大。對不良率的擔心不是沒有原因,因為內地銀行的總貸款額巨大,不良率稍有惡化,換為絕對數值就不得了,影響盈利水平。

其實有一個數字正悄悄起變化,卻不為一般人關注,就是銀行的淨利息收益率(NIM)。簡單來說,就是銀行向借貸人所收的利率與付給存款人的利率之差額,是銀行能否賺錢最重要的因素。過去銀行賺大錢,就是因為這個差距可達到3%甚至更高。而這個差距是由人民銀行來決定,經常保持在3%左右,多少是保護作用,讓銀行有利可圖,穩健發展。

廣告

好景不常,自從實施利率市場化,銀行自行定價,想搶生意就要遷就客戶,調整利息。一來一回,銀行發現給客戶的存款利率調升,向借款人收取的利率下降,息差自然收窄。幾年前是3%以上,如今下調至2.5%以下,個別銀行更低過2%。有分析員指,中國銀行(03988)、交通銀行(03328)低過2%,工商銀行(01398)、農業銀行(01288)、建設銀行(00939)維持約2.2%;某些股份制銀行情況較好,但也難免下調。

問題在於下調的趨勢來得快速,拿今年第三季的數字去比較去年年底,短短9個月就錄得明顯下滑,令人憂心今年的收益可能受一定影響。

成本抽升 內銀腹背受敵

我覺得,這問題比起基本上沒變化的不良率遠遠嚴重,不能掉以輕心,加上銀行的經營成本過去一年起碼有以下三方面增幅:第一,人力成本上升,最近某些銀行高層奔向網絡銀行,以及其他人員跳槽,填補空缺的新增成本;第二,租金成本上揚,不少銀行的舖位是租借的,由於房地產蓬勃,牽引租金上漲;第三,目前的合規成本逐步添增,以應付人手增加。總體來說,收入減少,而成本提升肯定對盈利有影響。同時,息差收窄,產生另外一種打擊。內地銀行業兩面受敵,不容易招架。

難怪最近有不少銀行趁房地產暢旺,加大力度做按揭貸款,希望扯高息差。但房地產貸款都是長期貸款,容易產生短錢長借,引發流動性風險。另外的發展趨勢就是薄利多銷,把量做大來彌補息差的損失,但又會引發貸款質素的問題,況且虛耗資本也不是好事。這樣看來,內地銀行的問題,不僅在不良率上,盈利水平下降更值得關注。

銀行業人員流失,稀釋原有管理經驗,容易產生誤判,是另類的風險,暫且不表。

 

 

作者:王浵世

第一代北上銀行家,曾為滙豐中國業務總裁、民生銀行最高領導人,有廿載北上管理經驗,現在退而不休,轉戰民企,拓展視野,闖事業另一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