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284.54
    +83.27 (+0.48%)
     
  • 國指

    6,120.37
    +20.15 (+0.33%)
     
  • 上證綜指

    3,052.90
    +8.08 (+0.27%)
     
  • 道指

    38,460.92
    -42.77 (-0.11%)
     
  • 標普 500

    5,071.63
    +1.08 (+0.02%)
     
  • 納指

    15,712.75
    +16.11 (+0.10%)
     
  • Vix指數

    16.66
    +0.69 (+4.32%)
     
  • 富時100

    8,077.47
    +37.09 (+0.46%)
     
  • 紐約期油

    82.79
    -0.02 (-0.02%)
     
  • 金價

    2,342.90
    +4.50 (+0.19%)
     
  • 美元

    7.8291
    -0.0018 (-0.02%)
     
  • 人民幣

    0.9250
    +0.0003 (+0.03%)
     
  • 日圓

    0.0500
    -0.0002 (-0.36%)
     
  • 歐元

    8.3704
    -0.0053 (-0.06%)
     
  • Bitcoin

    63,388.13
    -3,015.32 (-4.54%)
     
  • CMC Crypto 200

    1,356.76
    -25.82 (-1.87%)
     

【脫苦海講樓】金融界的創新指標(脫苦海)

金融界的創新指標

踏入九月,有多間金融大行發表樓市展望,其中大和證券認為樓價平穩,而大摩、細摩、瑞銀以及里昂均認為後市看跌。其中尤以里昂認為未來27個月跌17%,更吸引了市場的注目,因為無論時間上或跌幅上,都是有零頭的確數,不是24個月又不是30個月,跌幅又不是15-20%。

里昂在報告中,列出多項數據看淡香港樓市,包括:二手交易宗數創新低、繳付雙倍印花稅的數字下跌,新盤售出比明顯下跌,當中更有一個複雜的數據:一手樓銷售價值佔GDP的比例已攀升至8.6%,創15年來新高。

這個數據令人想起金管局不時公佈的「家庭負債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率」,最新數字是2015年第1季65.7%微升至第2季的66.0%。不過想深一層,家庭負債是一個積存數(stock),而GDP是一個年年都會發生的流動數(flow),並不容易解釋到當中的內在邏輯關係。

相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里昂這個「一手樓銷售價值佔GDP比例」,一手樓的銷售價值,是取決於發展商推出新盤的數量,以及有人購入的數量。而一手樓的銷售當中,絕大多數都是樓花而非現樓。過往有一段時間,發展商盡量推遲樓花出售的時間,甚至擺到變現樓才去出售。而近年政府將樓花銷售期延長到30個月,以增加「供應」,但樓宇都是要等建成現樓入伙,才正式進入居住和出租的市場。

類似的指標,只可以當作是一種數據的紀錄,本身並無分析或預測上的功用,正如以前分析「房價收入比」,即所謂的痛苦指數,大家可以輕易理解為:要多少年收入才可以買樓,但即使是這個數據,也沒有測市的功效,何況是一些不易理解的創新指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