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8 小時 36 分鐘 開市
  • 恒指

    17,284.54
    +83.27 (+0.48%)
     
  • 國指

    6,120.37
    +20.15 (+0.33%)
     
  • 上證綜指

    3,052.90
    +8.08 (+0.27%)
     
  • 道指

    37,983.40
    -477.52 (-1.24%)
     
  • 標普 500

    5,030.29
    -41.34 (-0.82%)
     
  • 納指

    15,528.50
    -184.24 (-1.17%)
     
  • Vix指數

    16.52
    +0.55 (+3.44%)
     
  • 富時100

    8,078.86
    +38.48 (+0.48%)
     
  • 紐約期油

    82.55
    -0.26 (-0.31%)
     
  • 金價

    2,342.50
    +4.10 (+0.18%)
     
  • 美元

    7.8281
    -0.0028 (-0.04%)
     
  • 人民幣

    0.9242
    -0.0005 (-0.05%)
     
  • 日圓

    0.0501
    -0.0001 (-0.22%)
     
  • 歐元

    8.3997
    +0.0240 (+0.29%)
     
  • Bitcoin

    64,427.44
    -241.34 (-0.37%)
     
  • CMC Crypto 200

    1,387.33
    +4.76 (+0.34%)
     

中國工業4.0:從製造到「智」造

Baxer站在工作台前,夾起一枚印章,將其準確無誤地蓋在鋪開的格子紙上,接著又將一張張散落的薄紙名片摞在一起。這台由美國創業公司Rethink Robots研發的機器人是達沃斯會場3層「機器人隊友」(Robots as Teammates)展區的一件展品。工程師陳瑞斌向參會者介紹稱,「這台工業機器人通過記憶人類帶動手臂運作的方式來類比動作,主要應用在藥品包裝、電路板組裝領域。」

9月起,單價2.5萬美元一台的Baxer將陸續在上海、深圳的四五家公司生產線上進行測試,隨後將大批量投入使用。

Baxer所在的機器人展區中共有9件展品,但沒有一件產自中國。對比鮮明的是,會場外的每一輛接駁大巴上,都印有「中國『智』造」的標語。這似乎預示著中國製造業升級的緊迫。

中國製造業以產能擴張為發展核心的時代已經落幕。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

流與採購聯合會共同發佈的資料顯示,今年8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僅為49.7%,創20128月以來的新低。這項指數由製造業訂單量、產量、僱員數量、配送時間與原材料庫存量5個指標加權計算而成,如果低於50%的榮枯線,則證明產業發展承受著較大的下行壓力。

政府正在通過鼓勵發展新興技術尋求製造業的發展方案。在達沃斯論壇開幕致辭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重申了《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這份於今年58日公佈的計劃旨在促進製造業向數字化、網路化和智慧化的方向突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階段,實現製造業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的升級發展。」李克強說。在德勤中國戰略與運營合夥人張天兵看來,「這意味著信息技術將成為日後中國製造業成功的關鍵

廣告

推動力。」

「一定不要把思維限制在究竟是要創新一個硬體還是研發一個軟體上。」

埃森哲戰略全球可持續性業務董事總經理Peter Lacy接受訪問時表示,「我們現在需要的思維是從整個製造業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利用這些技術

創造出一個更好的商業模式。」

與會者認為,使用具有與人類安全共事能力的機器工人,可以降低製造業成本、提高運營效率。Baxer將很快擁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康奈爾大學正在建設一個名為Robobrain(機器人大腦)的知識庫,使這類機器人學會感知環境,並快速投入新工作。「發展工業機器人技術不是以機器替代人,而是將一些枯燥及危險的工作交給機器人更高效地完成。」在一場以「未來製造業」為主題的討論中,電力與自動化技術企業ABB中國區總裁顧純元說,「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和員工都將受益。」

「對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人工成本的持續上升成為困擾企業發展的瓶頸,而機器工人不僅能夠應對勞動力成本過快上漲,而且能提高工作準確度和效率。」

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副院長陳鴻波說。他提出的觀點得到了參與「無國界機器人」討論的另兩位嘉賓的認同。實際上,早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中,「製造業的戰略轉變」議題就已涉及機器工人問題。

當時,韓華集團董事總經理Dong-Kwan Kim在討論中透露,韓華在2010年收購了一家中國電池公司,2014年時工廠中的員工數量已從5萬名下降到5000名左右,但產能卻翻了三番。

質疑之聲依然存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Stewart Roseau在討論中對鼓勵發展機器工人的做法頗有微詞,他認為這將使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但同在台上的高通中國研究院軟體部門負責人張亮則對此回應稱,「對那些做簡單操作型工作的普通工人的需求量會下降,但高級技術工人,特別是能夠駕馭機器的工人將會更加吃香。」會場外,來自易觀智庫的資料顯示,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東部城市安貝格的西門子工廠,目前已達到了75%的自動化運作程度,但僱員數量並未大幅減少,1150名僱員主要從事電腦操作和生產流程監控工作。

除機器工人這樣的智慧硬體之外,通過與互聯網的連接提高生產效率則是通向中國「智」造的軟體路徑。李克強在致辭中提及大連一家僅有10名員工的公司。這家公司搭建的網路平台上有28萬名註冊工程師,通過資訊傳感設備,他們搜集了東北地區約3萬台機床的運行數據,隨後利用分析軟件確定機床的智慧改造與性能提升方案。在全球範圍內,這種資料搜集與分析的商業模式都在不斷發展。提供網路解決方案的「思科公司」的資料顯示,過去3年中,感測器的發貨量已從2012年的42億個增加到了2014年的236億個,增幅超過5倍。製造業中的一些國際巨頭正在利用感測器採集到的資料提高運營效率。

通用電氣在最新生產的機車上平均裝配250個感測器,每分鐘可測量15萬個資料點。電梯生產公司ThyssenKrupp AG則將感測器植入到預測型維護系統中,以此減少電梯因意外狀況而停運的時間和維修人員不必要的外出次數。

「我們和參與達沃斯的企業高管們進行了一系列對話,得出的結論是,78%

的商業領袖認為產業互聯網與之前漸進式的科技創新不同,它將帶來的是顛覆式的變化,而且這個變化將在今後的5年內發生。」Peter Lacy說。按照埃森哲在達沃斯前夕發佈的報告《物聯網:推動中國產業轉型》中的估算,截至2030年,產業互聯網將給中國帶來5000億美元到1.8萬億美元的GDP增長。

事實上,政策推動製造業技術進步與轉型升級在發達經濟體中早已開始。早在2011年,作為德國「高科技戰略2020行動計劃」的一部分,德國就提出了將互聯網與實體世界相連接,實現智慧設備交互,建立相互融合的生產系統的「工業4.0」戰略方案。此外,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夥伴計劃」、法國的「新工業法國計劃」、韓國的「新增動力戰略」、日本的製造業「再興戰略」均早於《中國製造2025》落地。

在埃森哲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主席李綱看來,中國在向「智」造轉型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商業環境上的限制因素。將感測器採集到的資料上傳到雲端是製造業智慧化的核心步驟,但「中國互聯網的成本高、速度慢,而且互聯網很多時候只是中國內部的『聯』,跟國外資料庫的『聯』其實是有瓶頸的」,李綱說。

Peter Lacy則認為,「中國能否真正地分享到增長的紅利還存在風險,如果按照現在的發展狀況,不採取相應措施的話,有可能會與美國、德國等成熟市場之間出現巨大的數字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