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2 小時
  • 恒指

    17,210.38
    +9.11 (+0.05%)
     
  • 國指

    6,093.23
    -6.99 (-0.11%)
     
  • 上證綜指

    3,047.94
    +3.12 (+0.10%)
     
  • 滬深300

    3,525.60
    +3.98 (+0.11%)
     
  • 美元

    7.8286
    -0.0023 (-0.03%)
     
  • 人民幣

    0.9251
    +0.0004 (+0.04%)
     
  • 道指

    38,460.92
    -42.77 (-0.11%)
     
  • 標普 500

    5,071.63
    +1.08 (+0.02%)
     
  • 納指

    15,712.75
    +16.11 (+0.10%)
     
  • 日圓

    0.0501
    -0.0001 (-0.30%)
     
  • 歐元

    8.3862
    +0.0105 (+0.13%)
     
  • 英鎊

    9.7650
    +0.0080 (+0.08%)
     
  • 紐約期油

    82.95
    +0.14 (+0.17%)
     
  • 金價

    2,331.30
    -7.10 (-0.30%)
     
  • Bitcoin

    64,239.10
    -2,401.21 (-3.60%)
     
  • CMC Crypto 200

    1,390.58
    +8.01 (+0.58%)
     

互聯網與醫療業者 紛紛佈局穿戴設備

互聯網與醫療業者 紛紛佈局穿戴設備

3年前,來自台灣的七旬老人廖清輝的體重飆升到101公斤,他意識到健康可能出現問題,通過一系列檢查發現嚴重鼾症才是病症的罪魁禍首。為了改善健康狀況,廖清輝每天堅持運動,同時佩戴設備時刻監控自己的心律,以避免運動過程中出現意外。晚上,他會佩戴一款專門用於睡眠呼吸監測的腕表,在7小時的睡眠時間裡採集血氧、脈率等數據,再通過手錶和手機App的連接把數據傳到醫生的電腦裡。第二天,醫生完成專業診斷後,廖清輝就可以獲得一份易懂的報告。

「如果30年前就有這個設備的話,我就可以更早一些知道睡覺打鼾在危害我的健康,也不用兩次去做心腦血管等檢查才確診。」他說。

橙意家人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是開發這種可以連接iPhone等智慧設備的產品的公司之一。去年3月,橙意家人的智能手錶獲得國家二級醫療器械許可證,成為國內首款醫療級可穿戴設備。今年530日,橙意家人在北京朝陽醫院推出睡眠呼吸整體解決方案,通過智慧手錶把血氧採集和心電採集結合在一起,用戶可以連續採集血氧並和醫生互動,進行遠端呼吸機治療。這是國內首個落地在三甲醫院的移動醫療項目。615日,橙意鼾症監測儀2.0京東眾籌上線,截至622日,完成了1393%的籌款數額。橙意家人創始人張丹從一開始就堅持要切入醫療級設備市場。「和醫院合作是特別不容易的事,一開始我也有些擔憂,但當我們用了兩個月時間簽下20家公立醫院的時候,證明產品定位是準確的。」她說,「有了醫療資源的接入,產品的後期服務就完善了。」

相比其他生活場景,家庭場景更易於鼾症等一些需要長期監測管理的慢性疾病的確診及治療。中國是糖尿病、高血壓大國,疾病成因複雜、治療持續時間長,往往需要連續觀察進行篩查、確診以及診後監測,無論對醫療機構還是患者而言,反復入院都有很高成本。醫療級智慧設備的出現,正逐漸打破這樣的僵局,使類似鼾症等慢性疾病可以在家裡完成篩查和監控。

廣告

相關研究資料顯示,2011年國內家用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達人民幣176.6億元,年增速超過30%2013年估算可達到人民幣290億元,2015年將達到人民幣420億元。

不僅是橙意家人等醫療互聯網新興企業,魚躍醫療、九安醫療、三諾生物等一些傳統醫療器械商也在深度佈局。三諾生物是國內市場上最重要的血糖儀進口替代商,其與糖護科技合作研發了連接智慧手機的便攜血糖儀,這款手機血糖儀於20143月上市。九安醫療則通過在美國成立iHealth實驗室,研發推出一系列基於蘋果系統的家庭健康管理產品,覆蓋血壓、血糖、體重、胎心、母嬰監護等,未來還將涉足呼吸、生化診斷等領域。

一直以來,傳統設備在篩查、治療、監測方面的效率、持續性都有待提升,其阻礙了一些慢性隱性疾病的廣泛確診。以鼾症為例,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35%的冠心病、23%的糖尿病和50%的高血壓與打鼾有關。根據中國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中國鼾症發病率是5%,有約6800萬名患者,而全國醫療機構中的睡眠中心有2000家,每年僅可檢查96萬人。在當下醫療接診狀態下,使用傳統方式進行篩查確診需要70年時間。

鼾症的確診此前一直依賴於多導睡眠圖的監測,但過程複雜。這種方式通過一系列感測器記錄並分析睡眠時各種生理參數,對睡眠障礙、睡眠呼吸紊亂和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疾病進行分析、診斷。病人需要到醫院睡眠中心,在保持深度睡眠的情況下進行長達7小時的監測,那些感測器多貼在頭部和面部,容易脫落並且造成患者難以入睡,影響監測效果,也無法作為家用設備推廣。「另一個挑戰是三級醫院床位數有限,預約需要很長時間,幾個月是常見的。」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林鵬說。

數據分析也是一項大工程。進行多導睡眠圖監測時,每秒鐘滾動一釐米的資料,如果按30秒算一頁,一晚一個病人的監測資料是900多頁,這個資料要由專業人員進行3次閱讀、判斷和測量。「血氧飽和度參數有非常好的演算法可以直接讀出資料結果,很多高級別危險的病人可以通過特殊排列,優先推送給專業醫生或者實驗室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閱讀和評估,提早到醫院就診,通過特殊演算法這個過程會變得比較簡單,不需要醫生讀取整夜的資料。」北京朝陽醫院睡眠中心郭兮恒說。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進入智慧設備領域,疾病監測資料量快速增加,讓更多公司看到了資料分析的機會。「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多個建模和演算法,把醫生的想法和治療診斷的邏輯在資料上及演算法上得以實現,最後把結果變成醫學級結果。」阿里雲醫療業務部總經理付長友說,「只要可穿戴設備是醫學級的,阿里雲平台都願意投入資源,把資料進行再次建模和組合演算法,實現‘醫學級結果推導’的終極運用。現在我們平臺上大約有200家公司。」

不過,儘管醫療級別的可穿戴設備有很高門檻,面對的卻是較為小眾的市場。啟明創投合夥人胡旭波表示,他更看好在臨床上具有應用價值的產品,「大部分設備受制於醫療級別感測器技術,而傳感器技術已經很成熟了,這就意味著這類公司的競爭力和門檻並不高。在一些仍然有很大創新空間的領域,一旦出現進一步提升、改變傳統模式的技術,會有更大的市場出來。」—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