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224.14
    -161.73 (-0.99%)
     
  • 國指

    5,746.61
    -57.25 (-0.99%)
     
  • 上證綜指

    3,065.26
    -8.96 (-0.29%)
     
  • 滬深300

    3,541.66
    -28.14 (-0.79%)
     
  • 美元

    7.8321
    +0.0009 (+0.01%)
     
  • 人民幣

    0.9239
    +0.0002 (+0.02%)
     
  • 道指

    37,986.40
    +211.02 (+0.56%)
     
  • 標普 500

    4,967.23
    -43.89 (-0.88%)
     
  • 納指

    15,282.01
    -319.49 (-2.05%)
     
  • 日圓

    0.0504
    +0.0000 (+0.02%)
     
  • 歐元

    8.3421
    +0.0077 (+0.09%)
     
  • 英鎊

    9.6890
    -0.0500 (-0.51%)
     
  • 紐約期油

    83.24
    +0.51 (+0.62%)
     
  • 金價

    2,406.70
    +8.70 (+0.36%)
     
  • Bitcoin

    64,095.13
    +1,853.67 (+2.98%)
     
  • CMC Crypto 200

    1,371.97
    +59.34 (+4.52%)
     

【基金專題】滬港通殺到 中港基金買得過?

「滬港通」在半年後正式出台,屆時香港個人投資者可以直接涉足A股市場,過往透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及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投資A股的基金及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的吸引力會否大降﹖對港股基金又會否帶來提振作用?無論A股或港股基金,投資者不能單以「滬港通」作投資決定,考慮關鍵仍在於中港股市的投資前景。

猶記得2007年市場炒作「港股直通車」,惟最終遭到中央緊急煞停,之後不了了之。至上周中國證監會及香港證監會宣布將推出「滬港通」,初期投資總額為5,500億元人民幣,預料整個計劃需時半年才落實。

與「港股直通車」不同的是,「滬港通」容許中港兩地資金對流,並均以人民幣作投資及結算,亦毋須自行換、在對方市場開戶及事先取得配額,基本上採取「先到先得」原則。但現時經濟基本面已大大轉變,中國經濟已由2007年時的增長逾11%,回落至目前的7.4%,加上歐美憑着復甦故事,吸引資金回流,導致過去數年內地股市表現一直落後全球。

證監會統計指,A股在2013年流出的資金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年初至今,大多數A股基金回報均見紅,3年年度回報普遍更跌約一成。

A股基金銷售不受影響目前本港投資者主要透過兩種工具買入A股:一、A股ETF,不論市況好壞,X安碩A50中國(02823)一直是本港交投量最高的ETF之一,但近年因RQFII的推出,多隻設雙幣交易的實物A股ETF面世,如南方A50(02822, 82822),分薄了不少合成A股ETF的市佔率;二、專門投資A股的互惠基金及部分買入A股的中國股票基金。

廣告

分析指,如果未來投資者可以直接買賣內地股票,一些A股基金或ETF恐怕優勢不再。摩根資產管理市場策略師譚慧敏對此表示不認同,「在香港,投資者買賣中資股或港股都很容易,但市面上仍然有很多中資股及港股基金,證明投資者不一定願意花時間做功課,或懂得自己揀股,因此才買入基金。只要基金表現好,(滬港通)未必會打擊A股基金銷售。」

德盛安聯基金經理黃瑞麒指出,一些未有在本港同步上市的A股,如中藥、酒類等,將會較受投資者歡迎,股價自消息公布後已開始上升。「這些股份不一定是中小型股,例如茅台或雲南白藥等,在內地被稱為白馬股,即是具一定規模、業務較穩定的企業。」他認為,目前A股估值已非常低,關鍵只是投資者欠缺信心,若市場氣氛好轉,相信今年A股表現不錯,投資者更要留意未來A股納入MSCI指數的消息。

上月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公開諮詢,建議明年將A股納入旗下新興市場指數,長遠A股權重將提高至10.2%。有分析指,一旦「滬港通」落實後,大增A股獲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機會,令資產規模達1.4萬億美元(約10.9萬億港元)的相關指數基金,被動追入A股,估計涉資逾1萬億港元。

海外投資者仍然觀望

「滬港通」概念下,市場憧憬未來A股市場會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但問題是近年國際投資者在歐美股市賺取豐厚回報,根本不屑中國股市。

譚慧敏指,外國投資者未如本港投資者般熱衷,「外資擔心經濟問題,即使(股市)開放都無用。整體而言國際投資者態度悲觀,擔心中國的金融系統性風險、債券違約,而且很多財理產品即將踏入到期的高峰期,這幾個月有違約不出奇,加上中國影子銀行的透明度低,都令外資失去信心,因此很多海外投資者持觀望態度。」相反,她認為亞洲投資者可能較熟悉中國,對中國政府信心亦大一點。

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看法愈趨悲觀,根據EPFR數據,今年第一季中國股票基金一共錄得22.9億美元的資金流出,為撤資最多的新興國家,且遠高於其他金磚國。不過,近來美股表現回落,部分資金有回流新興市場的象。截至4月9日的一周,中國股票基金錄得自今年1月以來首次單周資金流入。譚慧敏指這或與中國推行的微型刺激政策有關,時間上未必是「滬港通」所致。

基本面未改股市難起色

她續指部分在港上市、但沒有在內地交易所掛牌的股份,對內地投資者而言具一定吸引力,但整體而言,摩根的投資政策沒有改變。黃瑞麒則指,在「滬港通」公布後,A股市場對於個別板塊的移動進一步加速,「一些早前升至頗貴的股票回落,投資者更快地換入一些市值較高、盈利穩定而被受冷落的股票,例如水泥股。」

人行收水,經濟數據欠佳,「滬港通」的炒風快來快去,周三(16日)港股成交量已大幅縮至544億元,部分早前急升的概念股也相繼回吐。由此可見,即使有「滬港通」概念,若中國經濟基本面未有顯著改善,企業盈利未有上升,單憑「滬港通」也難以救起沉寂多年的中國股市,所以投資者不宜期望過高。

撰文:吳家儀、郭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