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24 分鐘
  • 恒指

    17,259.71
    +58.44 (+0.34%)
     
  • 國指

    6,112.04
    +11.82 (+0.19%)
     
  • 上證綜指

    3,052.90
    +8.08 (+0.27%)
     
  • 滬深300

    3,530.28
    +8.66 (+0.25%)
     
  • 美元

    7.8296
    -0.0013 (-0.02%)
     
  • 人民幣

    0.9251
    +0.0004 (+0.04%)
     
  • 道指

    38,460.92
    -42.77 (-0.11%)
     
  • 標普 500

    5,071.63
    +1.08 (+0.02%)
     
  • 納指

    15,712.75
    +16.11 (+0.10%)
     
  • 日圓

    0.0501
    -0.0001 (-0.24%)
     
  • 歐元

    8.3907
    +0.0150 (+0.18%)
     
  • 英鎊

    9.7830
    +0.0260 (+0.27%)
     
  • 紐約期油

    82.92
    +0.11 (+0.13%)
     
  • 金價

    2,334.30
    -4.10 (-0.18%)
     
  • Bitcoin

    63,935.25
    -2,757.79 (-4.14%)
     
  • CMC Crypto 200

    1,389.12
    +6.55 (+0.47%)
     

迎航運業復甦 海豐贏在起跑線

過去八年航運業飽受挑戰,行業前景遭看淡。但海豐國際(01308) 首席執行官楊現祥指,目前運費已有見底跡象,適逢今年新增船隻訂單大幅減少,相信行業復甦在望。集團又積極與其他港口合作,擴大網絡準備迎接行業復甦。

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航運業飽受衝擊,至今環球經濟增長仍呆滯,但貨運船隊供應量遠高於貨運需求,拖累運費急劇下跌,令到全球航運業在過去八年持續低迷。

南韓最大的航運公司韓進海運(Hanjin Shipping)亦抵不過行業寒冬,在今年8月申請破產保護,消息震驚全球航運業。寒冬中逆市保盈利楊現祥表示,全球經濟增長疲弱影響貿易出口;加上內地大宗商品庫存高企,導致進口需求減少,尤其是今年年初行業明顯感受到壓力。「今年初航運業的經營環境算是近幾十年來最差,DBI指數(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在2月跌至290點,相對高峰時指數為12,000點,跌幅相當大。」楊現祥說。他續稱:「大型的航運公司幾乎都出現虧損,能夠實現盈利的只有很少。」整體航運業吹冷風下,在亞洲地區從事航運物流的海豐,其業務難免受到影響,但過去幾年集團的盈利表現仍相對穩定。2016年上半年集團的營業額約6億美元,按年減少7.5%;錄得純利7,052萬美元,僅按年微跌0.6%,大幅優於部分在虧損中掙扎的同業。

海豐目前經營60條貿易航線,覆蓋內地、日本、南韓、越南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合共59個港口。但集團有別於一般的海上航運企業,其業務兼備海上集裝箱航運服務,以及陸上物流業務。此種業務模式不單可分散風險,也可得益於內地網購熱潮所洐生的陸上貨運需求。楊現祥指出,目前陸上物流市場的增長相當快速,而集團的陸上物流業務,是作為海上航運服務的配套延伸,為集團一項很重要的優勢。「國際貿易有很多環節,包括海上和陸上運輸、倉儲、檢驗檢疫及報關等,客戶都希望有公司可代為完成所有環節。」楊現祥解釋。此外,海豐採用「高頻率、高密度」的貨物運輸服務,即每週都有多個不同的航運班次供客戶選擇,提高服務的競爭力。據楊現祥介紹,例如上海到日本的運輸服務,集團每週都提供20個班次,相等於每日至少有兩至三班集裝箱船開出,增加服務的彈性。為配合「高頻率、高密度」的運輸服務,集團與多個港口營運商建立起合作關係。集團與內地的青島港及大連港,以至海外包括菲律賓港口都有合作,可享有較優先停泊港口裝卸貨物的優勢。

廣告

行業料最快2018年復甦

隨著韓進海運倒下,市場關注會否為航運業帶來洗牌作用,以及緩和行業過度競爭的情況。楊現祥認為,近月航運業的經營環境有好轉,雖然運費仍疲弱,但已開始有見底跡象,相信行業最艱難的日子已過去。事實上,DBI指數由年初290點的歷史新低反彈,至今回升至950點以上,為逾一年新高,意味運費已在低位上升不少。 集團早前公布,截至今年9月底止,首三季的貨運總量為167.6萬標準箱,按年增加約4.5%。期內平均運費為每標準箱389.8美元,按年雖然減少7.4%,但跌幅較2015年同期的11%有所收窄。另一方面,根據顧問公司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今年首三季全球新集裝箱船訂單量只有88艘,較去年同期的481艘大幅減少逾80%。 因應未來新增船隊供應減少,有利於行業重新平衡的速度加快。「由年初起,全球集裝箱船新船的訂單急速下滑,意味未來兩至三年新船交付量減少;加上舊船拆解增加,屆時運力供求有機會實現平衡。」楊現祥說。楊現祥續稱,目前亞洲區內貿易需求仍然以內地為主,隨著內地經濟企穩,由消費推動經濟增長,拉動進出口需求,估計航運業最快有望在2018年真正復甦。 至於在行業真正復甦前,楊現祥指集團會繼續減少資本開支,不會盲目擴張船隊規模,有需要時可從市場上租賃貨船。另外,楊現祥又指,集團未來將維持每年派息兩次的政策,並因集團減少資本開支,現金流增加,有上調派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