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541.42
    +148.58 (+0.91%)
     
  • 國指

    5,810.79
    +82.66 (+1.44%)
     
  • 上證綜指

    3,041.17
    +30.50 (+1.01%)
     
  • 滬深300

    3,537.48
    +16.52 (+0.47%)
     
  • 美元

    7.8260
    +0.0004 (+0.01%)
     
  • 人民幣

    0.9221
    -0.0007 (-0.08%)
     
  • 道指

    39,807.37
    +47.29 (+0.12%)
     
  • 標普 500

    5,254.35
    +5.86 (+0.11%)
     
  • 納指

    16,379.46
    -20.06 (-0.12%)
     
  • 日圓

    0.0515
    +0.0000 (+0.02%)
     
  • 歐元

    8.4413
    +0.0007 (+0.01%)
     
  • 英鎊

    9.8690
    -0.0070 (-0.07%)
     
  • 紐約期油

    83.11
    -0.06 (-0.07%)
     
  • 金價

    2,254.80
    +16.40 (+0.73%)
     
  • Bitcoin

    70,152.50
    -503.18 (-0.71%)
     
  • CMC Crypto 200

    885.54
    0.00 (0.00%)
     

【大行觀察】美聯合多國共釋放7000萬油儲 匯豐指作用「杯水車薪」

美國史無前例地協調中日英韓印多國釋出近7,000萬桶戰略原油儲備(SPR),被外界形容為「杯水車薪」式的壓抑油價行動,而且突顯美國拜登政府面對來自高通脹的重大政治壓力,布蘭特期油周四亞洲早段每桶報82.35美元,收復早前的失地。 在各國釋出的戰略原油儲備中,美國佔5,000萬桶,其中1,800萬桶是先前已授權、但將加速釋出,其餘3,200萬桶則預計未來數月釋出,彭博報道全球第二大耗油國的中國已準備釋出至少100萬噸(約733萬桶)的俄羅斯ESPO混合原油,第三大耗油國印度宣布釋出500萬桶戰略儲油,英國未來幾周將釋出150萬桶,據悉日本將釋放420萬桶,南韓也宣布將加入,總釋放量至少達6,800萬桶。 滙豐發表以「能源衝擊」為題的宏觀報告稱,美、中、印、日、韓及英國宣布釋放戰略原油儲備,暫時未見壓抑油價的預期效果,但內地煤炭期貨合約價已率先從高位回落,大多數分析家預計油價、天然氣批發價及電價會很快下跌,然而,滙豐報告指這些預測有可能錯了,理由是當前能源價格衝擊的基本因素非常廣泛,最有可能情境是能源價格維持高位,甚至更差的是油價持續上揚。 今次能源衝擊涉及所有類型化石燃料價格上漲,所以在考慮今次能源價格上漲對經濟影響時,考慮的因素要複雜得多。簡言之,今次能源價格衝擊的焦點已非油價本身。 滙豐石油分析師早前預測,到2022年,布蘭特油價為每桶75美元,到2023年為76.5美元。這些預測接近原油期貨市場和彭博社對明年的共識,但該行認為油價是否會保持高位或小幅下跌似乎仍存在很大變數。 滙豐報告指出,天然氣價格變化通常滯後油價,雖然這不能一概而論,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儲存容量和監管氣價的政策。 在亞洲,由於大多數長期液化天然氣(LNG)供應合約都是與原油定價勾,這意味著雖然亞洲現貨氣價對通脹影響不會是即時,這些LNG合同通常與油價有3到6個月滯後。 對一些已發展經濟體如歐洲,通常油價每上漲10%,會使歐元區通脹率增加約0.2至0.3個百分點,而且傳遞速度相對較快。但今次歐洲氣價顯然漲幅遠遠高於油價,而其他能源的價格(通常更穩定)也上漲了,最不幸的是,氣價飆升的發生在全球商品需求出乎意料的強勁反彈,這導致愈來愈多的行業出現供應鏈瓶頸,以致推高相關產品的價格。 天然氣、煤炭、取暖油和原油價格已按年飆升超過一倍,在世界某些地區,增幅甚至更高。其中,能源成份如零售氣價的傳導作用,以至整體能源價格上漲對更廣泛通脹的影響似乎至少持續到明年中。 事實上,能源價格正在推高世界各地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日本的PPI達到8%,消費者價格表面上漲幅較小,但具體影響仍要看能源在一籃子消費品的比重、對原油補貼及稅負水平、對能源需求的相對強度,以至對通脹水平的普遍預期。 從地域來看,亞洲較世界其他地區所受影響仍然較少,然而,能源價高企的時間愈長,便愈容易帶動化肥和食品價格上漲,並且與其他供應方瓶頸等影響價格因素相結合,令整體通脹更長時間維持高水平。 滙豐指出,隨着疫情反覆,全球斷斷續續實施隔離措施,能源價格似乎暫未對人們活動構成明顯影響,但受到消費品價格上漲的拖累,美國的個人可支配收入水平已開始下滑,較高的能源價格如同對生活成本的擠壓,高收入者最近收入出現較大跌幅,低收入者更首當其衝地承受更昂貴燃料的衝擊,因為他們在能源支出佔收入的比重是最富有10%人的兩倍,並因此蠶食美國大眾的消費信心。 生活成本高企,正成為一個日益政治化的問題,不但是美國,許多政府正在對高能源價格問題進行干預。滙豐指出,中國對電費的監管結果導致工業用電價格漲幅大增,但維持家庭用電電價穩定。在印度,它們通脹將滯後地上升。在歐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經濟體,為公用事業價格設上限,涉及的公共財政成本看起來很小,當然前提是只要能源批發價的漲勢不會持續。 今次能源價格遠低於2008年甚至2011年的絕對高點,按實際價值計算,甚至遠不及1970年代的衝擊,但滙豐認為,這次能源衝擊仍是相當不尋常,它不在於單單油價的漲幅,而是所有類型能源價格都上漲的廣度上,特別是當拜登總統受到6%以上通脹造成的嚴重生活成本擠壓所承受的政治壓力,迫使美國未來幾個月需要釋放部分戰略石油儲備的決定,以及協調中、印、日、韓和英國等合作壓低原油價格,希望緩解通脹惡化。 對上一次美國釋放戰略原油儲備是在2011年,當時利比亞戰爭導致油價躍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當時在國際能源署協調下,美國,亞洲,歐洲各國政府合作釋放其持有的儲備,但對壓抑油價的效果是短暫的,而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是導致OPEC+隨後對過快增產的謹慎態度,相信這亦是今次OPEC+採取不合作態度,寧願維持12月每日增產40萬桶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