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809.66
    +436.63 (+2.51%)
     
  • 國指

    6,148.33
    +157.77 (+2.63%)
     
  • 上證綜指

    3,110.48
    +3.16 (+0.10%)
     
  • 滬深300

    3,689.52
    -10.98 (-0.30%)
     
  • 美元

    7.8310
    +0.0020 (+0.0262%)
     
  • 人民幣

    0.9319
    -0.0001 (-0.01%)
     
  • 道指

    33,480.40
    -185.94 (-0.55%)
     
  • 標普 500

    4,284.90
    -14.80 (-0.34%)
     
  • 納指

    13,208.06
    +6.79 (+0.05%)
     
  • 日圓

    0.0521
    -0.0001 (-0.10%)
     
  • 歐元

    8.2762
    +0.0048 (+0.06%)
     
  • 英鎊

    9.5460
    -0.0080 (-0.08%)
     
  • 紐約期油

    91.13
    -0.58 (-0.63%)
     
  • 金價

    1,867.50
    -11.10 (-0.59%)
     
  • Bitcoin

    26,836.09
    -290.01 (-1.07%)
     
  • CMC Crypto 200

    578.44
    -0.33 (-0.06%)
     

胡‧說樓市|珺瓏灣勁蝕個案的反思

最近有一宗蝕讓新聞,聽起來也頗轟動。屯門半新盤「恆大.珺瓏灣」,一個位於一期二座高層,實用224呎的開放式單位。原業主當年以410萬元買入,但最近卻以400萬元放盤,但之後一直減至300萬元,最終以290萬元沽出,平均呎價12,946元,對照買入價,帳面貶值120萬元,跌幅30%。形形色色的蝕讓新聞,近年也不絕於耳,但實情對於相關消息,我們應該要自行過濾,別盲目相信,因為蝕讓背後,需要留意不少因素。

無可否認,銀行持續加息,多個一手新盤搶客,二手樓市表現相當呆滯,當大業主已習慣坐冷板凳,小部份二手業主卻因特殊因素而選擇蝕讓離場。他們或許因為急於移民、有急切的換樓套現壓力,又或者因持續加息,供樓負擔沉重而要蝕讓。總之,每宗蝕讓總有它的因由。

畢竟「蝕讓、劈價」,這類題材實在太過吸睛,所以傳媒往往也大肆報道,加上相關消息跟現市況主旋律相當吻合,經傳媒廣泛報道後,大家又會認定樓市前景相當暗淡。早年高峰期入市的業主,隨著樓市轉角回落,昔日帳面賺個盆滿砵滿,今日卻變成蝕讓,當傳媒報道蝕讓消息後,自然成為業界最佳的鋤價理據。因為對於業內人士,他們不在乎樓市升跌,他們更關心有否成交。

銀行評估一層物業的估值時,往往會參考相關資料,層層推進,便有機會拖累屋苑估值回落,繼而影響其他放盤叫價、以及準業主出價,只是面對一些蝕讓報道,我們起碼要留意兩點。

第一,針對一手樓的蝕讓,我們要看清楚其一手買入時的條款。因為土地註冊處上的成交價,只根據當時買賣合約價而定,但部份發展商卻會於成交後提供現金回贈,相關金額卻未能反映在合約上。若把該部份的回贈計算在內,業主實際蝕幅可能較想像中小,甚至明蝕暗賺,而非市場渲染的大幅度蝕讓離場。

第二,政府放寬印花稅後,有不少業主選擇進行內部轉讓。因為內部轉讓需要繳付印花稅,故業主盡量採用較低成交價來慳稅,不排除會出現平手離場、甚至蝕讓,所以我們也要弄清楚相關蝕讓是否內部轉讓。至於今次「恆大.珺瓏灣」的個案,我們也曾向業界查詢,消息透露,這不是內部轉讓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