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5 小時 43 分鐘
  • 恒指

    20,699.88
    -104.23 (-0.50%)
     
  • 國指

    7,437.72
    -34.23 (-0.46%)
     
  • 上證綜指

    3,265.53
    +3.97 (+0.12%)
     
  • 滬深300

    3,931.11
    +5.88 (+0.15%)
     
  • 美元

    7.7709
    +0.0011 (+0.01%)
     
  • 人民幣

    0.9134
    0.0000 (0.00%)
     
  • 道指

    43,275.91
    +36.81 (+0.09%)
     
  • 標普 500

    5,864.67
    +23.20 (+0.40%)
     
  • 納指

    18,489.55
    +115.95 (+0.63%)
     
  • 日圓

    0.0518
    +0.0001 (+0.23%)
     
  • 歐元

    8.4441
    +0.0009 (+0.01%)
     
  • 英鎊

    10.1400
    +0.0010 (+0.01%)
     
  • 紐約期油

    69.34
    +0.12 (+0.17%)
     
  • 金價

    2,741.00
    +11.00 (+0.40%)
     
  • Bitcoin

    69,118.08
    +941.11 (+1.38%)
     
  • XRP USD

    0.55
    +0.00 (+0.91%)
     

宏觀視野│大轉移不是新三線(邱古奇)

大轉移不是新三線
A股的川渝板塊更瘋狂,上周單日漲停的股份超過40隻。 (blackred via Getty Images)

川渝概念股忽然搶手,重慶鋼鐵(1053)上周三暴升4成,同日四川成渝高速(107)亦漲近13%,總部位於成都的茶百道(2555)一度瘋漲8成,收市勁升3成。A股的川渝板塊更瘋狂,當天漲停的股份超過40隻。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假消息看似呼應真消息

事緣網上有人散播消息,聲稱四川砸下2.15萬億元人民幣大搞基建,成都展開大拆遷,甚至刊出拆遷地圖。受消息影響,川渝板塊一時間炙手可熱。官方後來澄清消息不實,地圖標示的眾多拆遷項目並非近期集中發生。

假消息之所以引起炒作,是因為看似呼應之前的一則真消息。9月25日財聯社報道,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當中提到「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加大對革命老區、邊境地區、資源枯竭地區政策傾斜,促進區域間就業均衡發展」。

有關報道立即引起熱議,不少人高喊「新三線建設」來了。所謂三線建設,是指60年代展開的產業大轉移,把主要在東北的重工、國防和科技等工業大規模遷往中西部。當時政府按戰略地理位置,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地區,一線是指東部沿海及甘、寧邊境地區,三線是指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四川、重慶、青海、雲南、貴州及廣西等的大片地區。

三線建設是戰略需要

三線建設本質上是戰略需要而不是經濟規劃,60年代中蘇交惡,中美處於敵對狀態尚未建交,產業轉移中西部,甚至分散於落後山區,是為本土爆發戰爭作準備。

今次提出中西部產業大遷移,其戰略背景與當年有點相似。俄烏、中東戰火未熄、朝鮮半島戰雲密布、菲律賓和韓國先後部署美國的薩德與中導系統,中國國家安全備受威脅,為免人口及經濟高度集中的東部沿海地區在戰時被「一窩端」,產業向中西部腹地轉移,確實有分散風險作用。

不過,今次轉移與當年的三線建設也大有不同。首先,當年三線建設的遷移是實打實在的搬遷,工廠由東北工業重鎮搬到中西部的落後地區甚至深山老林,雖然後來為中西部工業發展打下基礎,但當時並不能加強經濟效益,甚至削弱效益。

今次的轉移主要是「備份」,而不是大規模的集體搬廠或總部喬遷(很難想像華為、中興、比亞迪、騰訊將總部由深圳搬到內陸)。在今年的三中全會,中央強調「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所謂關鍵產業,指的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至於備份,指的是「力爭重要產品和供應管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這次產業轉移未必是實體的搬遷,而是在中西部「Copy」一整套產業鏈和供應鏈,所轉移的產業不再限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而是向高科技產業層面擴展。

大轉移更着重經濟考量

第二個不同是除了戰略需要,更多的還是出於經濟社會考量。上文提到國務院發布的通知文件,開宗明義是為了「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產業備份到中西部,既提高當地的就業機會,也提升就業質量和居民收入,收窄內陸與沿海地區的經濟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理念。

中國經濟本來內外雙循環發展,無奈受到美歐國家圍堵,南方國家市場有待發展,外循環受到不少限制,內循環因此更加重要。提升中西部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當可提升經濟內循環,助力國家經濟穩健發展。

隨着中歐火車班列系統成熟、中國投資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修建柬埔塞運河,中西部生產的貨品不再全面倚靠東部海路出口,加上其人力等資源相對便宜,天然資源豐富,實在具有進一步開發的條件。

經過十多年來的西部大開發政策傾斜,四川已成為全國經濟第五大省,重慶更是中西部首個GDP超過3萬億元的城市,直逼廣州,川渝無疑是中西部大轉移的發展核心;雲、貴GDP至今仍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則可能得到更多政策傾斜。有政策護航,相關股份估計仍會間歇炒作。

邱古奇

資深投資者、資深財經專欄作家

本欄隔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