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20,804.11
    +725.01 (+3.61%)
     
  • 國指

    7,471.95
    +292.51 (+4.07%)
     
  • 上證綜指

    3,261.56
    +92.18 (+2.91%)
     
  • 滬深300

    3,925.23
    +137.01 (+3.62%)
     
  • 美元

    7.7700
    -0.0035 (-0.05%)
     
  • 人民幣

    0.9134
    -0.0024 (-0.26%)
     
  • 道指

    43,275.91
    +36.86 (+0.09%)
     
  • 標普 500

    5,864.67
    +23.20 (+0.40%)
     
  • 納指

    18,489.55
    +115.94 (+0.63%)
     
  • 日圓

    0.0517
    +0.0002 (+0.41%)
     
  • 歐元

    8.4432
    +0.0248 (+0.29%)
     
  • 英鎊

    10.1390
    +0.0270 (+0.27%)
     
  • 紐約期油

    69.34
    -1.33 (-1.88%)
     
  • 金價

    2,736.40
    +28.90 (+1.07%)
     
  • Bitcoin

    68,331.37
    +606.03 (+0.89%)
     
  • XRP USD

    0.55
    +0.00 (+0.66%)
     

日本央行据悉将以不惊扰市场的方式削减购债规模

【彭博】-- 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周三将推出量化紧缩(QT)的详细计划,投资者严阵以待。

根据彭博的民调,虽然只有约30%的日本央行观察家将升息列为基本情景,但几乎没有人排除这种可能性 。高度的不确定性推动日元和日本股市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走势,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到做出决定之前及之后。

知情人士透露,在通货膨胀基本符合预期下,一些日本央行官员对于本月升息的想法持开放态度。知情人士称,其他人认为,央行在等待更多数据以期看到消费者支出复苏的迹象时,按兵不动也会是选项之一。

美联储将在日本央行会议的数小时后召开会议,针对美国利率发出的讯号可能大幅扩大亚洲盘中开始的市场走势,或使其迅速逆转。

前日本央行官员,现任Okasan Securities首席经济学家Ko Nakayama说,这对日本央行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加息将表明日本央行政策正常化的强烈愿望。

互换市场定价显示,到7月31日前升息15个基点的可能性约为50%,高于一周前的25%。

日本央行本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将是公布首个减少购债规模的计划。在持续了十多年的大规模货币宽松计划最终于3月结束后,日本央行将走上量化紧缩之路。

知情人士称,日本央行官员无意以让市场参与者感到惊讶的方式削减购债规模,他们很清楚外界的预期。市场普遍认为,从下个月开始,每月购债规模将先从目前的6万亿日元削减至5万亿日元(320亿美元),最终在两年内减半。

预计日本央行本周不会升息的观察人士,经常提及日本央行将公布削减购债规模计划。他们表示,对于一个在截至3月的三个季度中没有显示出太多增长的经济体来说,开始实施量化紧缩之际如果同时升息,可能意味着过度紧缩。

日本央行做出决定后的日元走势,是该行可能考虑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特别是在本月稍早日本财务省可能干预汇市之后。

日元一直波动较大,在一个月内从38年来的低点升至两个月来高点。随着投资者重新评估他们的杠杆押注,日元上周大涨甚至带动人民币走高,以及从日股到黄金和比特币等遭受重创的资产。

继7月3日触及1美元兑161.95日元后,周一东京时间10:30左右,日元报1美元兑153.57日元。

最近的升值降低了日本央行导正日元疲软的必要性。瑞穗银行首席市场经济学家Daisuke Karakama表示,在日本央行可以说升息与汇率无关之际,现在或是升息的最佳时机。

日本央行观察家回忆到,植田在4月份政策决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似乎对日元疲软表现出一点担忧,从而引发日元下跌。不久后,日元汇率飙升,疑似是日本当局干预买进日元。即使周三未升息,植田预计也会表示,再次升息的时机已经越来越近。

原文标题BOJ to Cut Bond Buying as Fate of Rate Policy Stirs Jitters (1)

--联合报道 Masaki Kondo、Brett Miller.

(增加第9段后内容)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