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21,251.98
    +614.74 (+2.98%)
     
  • 國指

    7,620.74
    +255.15 (+3.46%)
     
  • 上證綜指

    3,217.74
    -84.19 (-2.55%)
     
  • 滬深300

    3,887.17
    -110.62 (-2.77%)
     
  • 美元

    7.7703
    +0.0009 (+0.01%)
     
  • 人民幣

    0.9089
    -0.0017 (-0.19%)
     
  • 道指

    42,863.86
    +409.74 (+0.97%)
     
  • 標普 500

    5,815.03
    +34.98 (+0.61%)
     
  • 納指

    18,342.94
    +60.89 (+0.33%)
     
  • 日圓

    0.0518
    -0.0002 (-0.40%)
     
  • 歐元

    8.4930
    -0.0030 (-0.04%)
     
  • 英鎊

    10.1520
    +0.0100 (+0.10%)
     
  • 紐約期油

    75.49
    -0.36 (-0.47%)
     
  • 金價

    2,674.20
    +34.90 (+1.32%)
     
  • Bitcoin

    62,773.56
    +75.21 (+0.12%)
     
  • XRP USD

    0.53
    -0.01 (-0.94%)
     

鮑威爾目光轉向就業 聯儲會無視大選為9月降息做準備

【彭博】-- 兩年多來,通貨膨脹在聯儲會的眼中可謂大過天。現如今,這種局面在全球市場的熱切期盼中必將迎來變化。

隨著央行官員對物價穩定指日可待的信心與日俱增,他們做好了在9月降息的準備,儘管勞動力市場面臨的風險已在攀升。最近幾周的來,他們在公開講話中為即將到來的調整進行了鋪墊,而主席傑羅姆·鮑威爾可能會在7月30-31日的政策會後發出更加明確的信號。

當然,降息還沒到板上釘釘的地步。聯儲會官員仍然希望,在他們同意將借貸成本從20年高位下調前,能夠看到月度價格數據繼續降向其2%的年度通膨目標。但鮑威爾和他的同事們也下定了決心,不浪費實現美國經濟軟著陸的機會,畢竟現在至少已經有了一些失去動力的跡象。

「不僅僅是要把通膨降下來,」 鮑威爾7月10日在眾議院作證時說,「我們需要關注勞動力市場的狀況。」

聯儲會看重的通膨指標已經回落至2.6%,而曾經過熱的勞動力市場也降溫到了疫情前的水平。雖然官員們繼續用「強勁」一詞來描述勞動力市場,但他們也表示轉折點可能已經近在眼前,因為職位空缺在穩步下降,同時失業率則在逐步回升。

「我確實認為,我們正越來越接近應該降息的時點,」 聯儲會理事Christopher Waller周三表示,勞動力市場正處於「甜蜜點」,但央行需要維持這個水平。

「失業率的上行風險比我們長期以來看到的還要大,」 他還說。

大多數官員都沒有明說首次降息可能落地的時間,但經濟學家和投資者將他們的表態解讀為在9月動手的信號。

「委員會內部有很強的9月降息勢頭,」 瑞銀集團首席美國經濟學家Jonathan Pingle說,「曾經強勢的勞動力市場許多領域都在降溫,這點有目共睹。」

面向失業者的職位空缺數量曾在後疫情時期創出新高,但現已經回落到了2019年的水平。招聘雖然依舊穩固,卻也出現了放緩並進一步集中到了屈指可數的幾個行業。

雖然決策者們繼續強調政策將受到整體數據的引導,但他們也意識到在通膨放緩的情況下維持目前的立場實際上是一種緊縮。

芝加哥聯儲銀行行長Austan Goolsbee接受採訪時表示,勞動力市場「絕對是個令人擔憂的領域」。他並指出在物價壓力緩解的情況下維持高利率就意味著貨幣政策「大幅收緊」。

選舉

聯儲會儘早做好溝通工作也會有助於向公眾解釋清楚,考慮到在總統大選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降息構成的政治風險,這項任務尤為重要。

共和黨候選人、前總統唐納德·川普在接受《彭博商業周刊》採訪時表示,聯儲會不應該在大選前降息。來自北達科他州的共和黨參議員Kevin Cramer曾說,11月之前的任何政策行動都可能造成一種「糟糕的觀感」。

鮑威爾和他的同僚傳遞的信息是,聯儲會將無視大選時間表,採取對經濟最有利的行動。

原文標題Fed Prepares for September Cut as Powell Shifts Focus to Jobs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