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5 小時 44 分鐘
  • 恒指

    17,561.56
    +277.02 (+1.60%)
     
  • 國指

    6,242.62
    +122.25 (+2.00%)
     
  • 上證綜指

    3,066.05
    +13.15 (+0.43%)
     
  • 滬深300

    3,550.96
    +20.68 (+0.59%)
     
  • 美元

    7.8293
    +0.0015 (+0.02%)
     
  • 人民幣

    0.9250
    +0.0007 (+0.08%)
     
  • 道指

    38,085.80
    -375.12 (-0.98%)
     
  • 標普 500

    5,048.42
    -23.21 (-0.46%)
     
  • 納指

    15,611.76
    -100.99 (-0.64%)
     
  • 日圓

    0.0501
    0.0000 (0.00%)
     
  • 歐元

    8.3968
    -0.0014 (-0.02%)
     
  • 英鎊

    9.7900
    -0.0020 (-0.02%)
     
  • 紐約期油

    83.82
    +0.25 (+0.30%)
     
  • 金價

    2,347.20
    +4.70 (+0.20%)
     
  • Bitcoin

    64,509.45
    +235.28 (+0.37%)
     
  • CMC Crypto 200

    1,389.49
    +6.92 (+0.50%)
     

【王師傅周記】手機支付顛覆銀行 (王浵世)

【王師傅周記】手機支付顛覆銀行 (王浵世)
【王師傅周記】手機支付顛覆銀行 (王浵世)

最近在香港參加一個大型研討會,會議主題之一是金融科技,不少金融界的知名人士上台發表個人看法。其中一位講者說︰「香港的發展一點不慢,光看八達通與信用卡的用量就知道我們在支付系統這方面的進步。」的確,這些年來我們一直靠這兩樣東西作為主要支付工具,確實很方便,逐漸取代現金的地位。

支付系統大躍進

可是,為甚麼在內地已經採取手機支付系統?用卡支付好像已經過時,目前好像只剩下一張智能卡可以用來坐公車、地鐵等交通工具。市民吃飯、買東西,似乎都是拿出手機來結帳。用過的人都認為方便,如果把方便作為唯一考慮因素,手機可能排第一,現金與卡就比不上。

香港不是沒有用手機支付,我的手機就有這種功能。有次買書,怕找錢麻煩,有標誌說此店可用手機付款,我拿出手機結了帳。後面排隊的女士看我一把年紀,忍不住誇我新潮。相信用手機買單的人還是少數,一般人還是刷卡或付現金。在內地的話,我發現如果用信用卡或現金付款,對方總會問我能不能手機付款,讓我覺得自己好像追不上潮流。

內地支付系統的發展可說是跳躍性。首先,銀行沒有個人支票,只有公司支票。不像香港,可以開個人支票繳交各種費用,支票經過交換所轉到發票銀行,這筆錢隔天就轉到收款方。支票在香港流行多年,至今還是主要支付工具之一。在內地,大家用的是借記卡,有錢要轉帳,就叫自己的銀行扣賬而把錢轉到對方的卡上,所以支票不是個人之間的支付工具。

等於說,銀行跳過了支票這個環節。香港開始用八達通時,有銀行北上想跟內地共同發展類似的儲值卡,但最後始終談不攏。這一點上,我們從用儲值卡的角度來說,是比較先進。始終內地只有一張交通卡,用來支付交通費用。當然還有信用卡、借記卡可以用來支付數目較大的費用。

廣告

手機或取代銀行功能

內地一下子出現的手機支付系統,可以說顛覆了銀行的運作。首先,用戶把錢存進手機,銀行的錢被轉移。其次,銀行中介作用被取代,信用卡最受影響。難怪在研討會上有位外來的講者說到手機將會取代銀行不少功能,正如某位電子商務的大人物所說,他要顛覆銀行。這位外來講者還提出他的預測︰銀行的存款將會大量流入支付系統。

這並非危言聳聽,電子商務發展迅速,銀行流失存款絕對可能。沒有足夠存款,貸款業務肯定受影響,必然影響盈利,銀行不能不防。但是要防也防不來,這種勢頭似乎無可避免。相反,銀行如何運用金融創新,保住江山才是上策。所以,最近的消息可以看出四大銀行與四大電商已經簽約,共同合作。中小銀行的定位尤其重要,否則夾在中間,壓力更大。

雖然各位講者並沒有說到具體計劃,可以相信各自修行免不了。簡單來說,銀行今後競爭不在門面大小,反而是要利用數據,借用科技平台,做出特色才是爭勝之道。

作者:王浵世

第一代北上銀行家,曾為匯豐中國業務總裁、民生銀行最高領導人,有廿載北上管理經驗,現在退而不休,轉戰民企,拓展視野,闖事業另一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