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475.92
    +268.79 (+1.48%)
     
  • 國指

    6,547.29
    +110.20 (+1.71%)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滬深300

    3,604.39
    -19.52 (-0.54%)
     
  • 美元

    7.8103
    -0.0030 (-0.04%)
     
  • 人民幣

    0.9264
    +0.0003 (+0.03%)
     
  • 道指

    38,675.68
    +450.02 (+1.18%)
     
  • 標普 500

    5,127.79
    +63.59 (+1.26%)
     
  • 納指

    16,156.33
    +315.37 (+1.99%)
     
  • 日圓

    0.0508
    +0.0002 (+0.45%)
     
  • 歐元

    8.3999
    +0.0220 (+0.26%)
     
  • 英鎊

    9.7970
    +0.0050 (+0.05%)
     
  • 紐約期油

    77.99
    -0.96 (-1.22%)
     
  • 金價

    2,310.10
    +0.50 (+0.02%)
     
  • Bitcoin

    63,381.56
    +364.43 (+0.58%)
     
  • CMC Crypto 200

    1,315.54
    +38.57 (+3.02%)
     

「摸貨」如何操作賺錢?英國加拿大都有「摸貨」?

全面撤辣後,多個新盤銷情報捷,當大家關注短炒熱潮會否再現。
全面撤辣後,多個新盤銷情報捷,當大家關注短炒熱潮會否再現。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財爺公布全面撤辣後,多個新盤銷情報捷,當大家關注短炒熱潮會否再現,市場傳來震撼彈,指多間銀行已拒批「摸貨」按揭,究竟甚麼是「摸貨」?港人熱衷的海外樓,原來都有得「摸貨」賺錢?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摸貨」同「自摸」無關

「摸貨」在港樓市場已消失逾十年,不少人對這個名詞或有點陌生,甚至以為是源於打牌術語「自摸」。其實「摸貨」(或「摩貨」),是英文「Confimor」的土炮中文譯名,意思是「確認人」。

「確認人」是「摸貨」賣樓的關鍵一環,即是購買物業時,買家與賣方簽署買賣合約後的身份。「確認人」在指定成交日期(簽署樓契及支付餘款)前,將物業的買賣合約權益轉售予另一位買家,就可以快速賺取差價。

「確認人」身份轉讓安排,原意是給予空間,令買家如有需要可在支付餘款限期前將物業出售,避免承擔購置物業責任。不過以往港樓當炒「盛世」時,大部分以「確認人」身份轉售物業都屬於短炒,結果「摸貨」成為「短炒」代名詞。

「摸貨」有風險 三大原因「摸唔起」

「摸貨」熱潮對用家至少有兩大威脅,一是谷起樓市炒風。當年「摸貨」狂潮下,令認購新盤的籌號都掀起炒風,無籌在手又想上車用家,或要捱炒價向「摸貨客」接貨,假如瘋炒潮近尾聲,更有機會接下終極火棒。

除了要捱「炒價」,另一威脅是接貨風險。「摸貨」瘋狂時期,一個單位「摸上摸」轉手五、六次是等閒事,到第七手用家接貨時,如中間有任何一位摸過貨的「確認人」收取訂金後失聯,用家就不能完成交易。

廣告

至於撤辣後磨掌擦掌想落水「摸貨」的炒家,亦可能受刺三大因素,令「摸貨」難度大增。

首先是新盤樓花期內不能轉讓,相關規定會列於買賣合約標準格式,發出售樓紙時亦會明確列出。樓花無得「摸」,炒樓客只能向現樓新盤入手,獲利機會就難免打折扣。

按從價印花稅稅階,一個五百多萬單位,印花稅成本要十多萬。
按從價印花稅稅階,一個五百多萬單位,印花稅成本要十多萬。 (CHUNYIP WONG via Getty Images)

第二是摸貨成本,撤辣不等於免稅。政府全面撤辣,仍未放棄收取從價印花稅(AVD)。按從價印花稅稅階,一個五百多萬單位,印花稅成本要十多萬,除非是300萬以下、只需支付100元印花稅的物業,否則「摸貨」印花稅成本起碼五位數字。另外現時買家須在簽署買賣合約後30日內支付印花稅,「摸貨」炒家同時炒五、六個單位,便可能先要承擔數十萬印花稅成本。

第三又是最具殺傷力因素,是「摸貨」按揭被煞停。撤辣後雖然有屯門居屋疑似「摸貨」轉手速賺廿萬成交,但「摸貨」短炒尚未掀起熱潮,銀行已出手關水喉。據報大型銀行滙豐、恆生、渣打及東亞均拒絕接受「確認人」身份轉讓按揭申請,更有報道指金管局已去信銀行正式表態,由於「摸貨」交易風險較高,預期提供「摸貨」按揭銀行須有效管理風險,金管局既已開聲作溫馨提示,「摸貨」交易短期內都較難成功闖關申請按揭。「摸貨」炒家只能售予有本事Full Pay的買家,這類具實力買家又大都是投資者,在現時一、二手市場供應充裕情況下,除非他們專吼300萬以下物業,否則都未必願意出手承接短炒「摸貨」。

外國「摸貨」同樣有挑戰

香港「摸貨」難,轉戰外國樓市又如何?確實港人熱衷的英國及加拿大樓市都有得「摸」。

加拿大式「摸貨」叫「Assignment」(物業轉讓),由經紀以「暗盤」方式代放盤,假如「摸售」新盤樓花,須得到發展商同意,放盤「確認人」並要支付數百加元至樓價3%的「Assignment Fee」。

加拿大「摸貨」物業成功甩貨後,須向政府繳交利得稅,假如是高收入人士,稅率達33%。
加拿大「摸貨」物業成功甩貨後,須向政府繳交利得稅,假如是高收入人士,稅率達33%。 (NicolasMcComber via Getty Images)

物業成功甩貨後,須向政府繳交利得稅,假如是高收入人士,稅率達33%,由於稅款「和味」,加國稅局會留意頻密短炒獲利炒家。另外炒家通常集中在遠期樓花尋找機會,對城市規劃、基建配套欠了解,就難以判斷樓花值博率,一般投資者要落水玩「摸貨」,就要下苦功鑽研了。

英國樓「摸貨」同樣集中在樓花戰線,不少英國發展商都容許收樓前可以買賣,不過買家必須在收樓前6至9個月完成交易。雖然樓花有得「摸」,但有英國樓專家直言新樓開售一般有「溢價」,在樓市上升周期,都要持貨至少三年才有獲利水位。現時每月都有數個英國樓花盤在港推售,除非該盤位置一流,否則都難以找到願意以炒價承接「摸貨」的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