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651.15
    +366.61 (+2.12%)
     
  • 國指

    6,269.76
    +149.39 (+2.44%)
     
  • 上證綜指

    3,088.64
    +35.74 (+1.17%)
     
  • 滬深300

    3,584.27
    +53.99 (+1.53%)
     
  • 美元

    7.8283
    +0.0005 (+0.01%)
     
  • 人民幣

    0.9251
    +0.0008 (+0.09%)
     
  • 道指

    38,239.66
    +153.86 (+0.40%)
     
  • 標普 500

    5,099.96
    +51.54 (+1.02%)
     
  • 納指

    15,927.90
    +316.14 (+2.03%)
     
  • 日圓

    0.0492
    -0.0009 (-1.74%)
     
  • 歐元

    8.3707
    -0.0275 (-0.33%)
     
  • 英鎊

    9.7780
    -0.0140 (-0.14%)
     
  • 紐約期油

    83.66
    +0.09 (+0.11%)
     
  • 金價

    2,349.60
    +7.10 (+0.30%)
     
  • Bitcoin

    63,494.67
    +542.30 (+0.86%)
     
  • CMC Crypto 200

    1,390.52
    -6.02 (-0.43%)
     

【利財筆記】拆解恒指50年起跌

剛過去的7月31日,是恒生指數創立50年的大日子。林本利特地撰寫了新書《財閥治港?!恒指50年 見證財富大轉移》,從恒指成分股50年來的變遷,細數本港財閥的興衰,由英資財團到華資富貴、地產霸權到港鐵霸權,讀者可從恒指之起跌看香港過去50年的經濟發展及財富之轉移。今期本欄率先轉載林sir新書部分章節及他用心整理的恒指50年重要數據,以饗讀者。(《財閥治港?!》轉載系列之一)

恒生指數是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數日,基數點是100點。當時香港只得英資的香港證券交易所(簡稱香港會),上市公司總數不過60多間,主要是外資大行。恒生銀行初時選取30間上市公司股票作為成分股,作為銀行內部參考資料,直至1969年11月才正式向外發報指數,當時指數是150點,成分股增加至33間。

八十年代地產股冒起

恒指最初的30隻成分股,大部分屬英資四大行的公司,包括怡和(當時包括九龍倉(00004))、和記黃埔(00013,1978年合併)、太古(00019)及會德豐(00020)。其餘的公司,除了九巴和兩間紗廠外,亦是由英資操控,本地華資的經濟實力,根本無法相比。

若以行業分類,30隻成分股中,有8隻屬公用事業股,6隻是和航運相關的股份。銀行股只得一隻豐控股(00005),地產股則有兩隻,包括怡和系的置地及會德豐旗下的香港信託(後改名置業信託)。由此可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經濟,仍以貿易航運為主,金融和地產業還未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

廣告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地產市道陷入低潮,恒指跌至58.61點,一批新冒起的華資地產商把握機會,以低價吸納大量土地,之後在1972年一窩蜂將公司上市集資。幾間主要地產公司,包括長江實業(00001)、新鴻基地產(00016)、永泰(李兆基成立的地產公司)、新世界(00017)、信和置業( 0 0 0 8 3)、合和實業(00054)和恒隆集團(00101),都是在這一年上市。

與此同時,英資大行見到航運業走下坡,地產市道蓬勃發展,便相繼將旗下擁有的船塢和貨倉用地,改為發展商業和住宅大廈。到八十年代初,本地工廠的生產紛紛北移,不少工廠用地、啤酒廠和牛奶公司牧場,亦改為興建私人屋苑。隨着物業發展收益增加,地產公司的市值大幅上升,陸續有地產公司成為恒指成分股。到1987年,33隻恒指成分股,有11隻屬地產股。

回歸後中資企業抬頭

九七回歸前十多年,本地華資企業積極收購英資企業,逐步操控香港經濟命脈。1980年包玉剛成功收購九倉,1985年再透過九倉全面收購會德豐。1979年李嘉誠透過長實收購和黃,到1985年再透過和黃收購置地名下的港燈、現稱電能實業(00006)。在八十年代初,李兆基亦透過恒基集團取得中華煤氣(00003)及油麻地小輪的控制權。怡和為了避免華資收購,不時要重整公司架構去鞏固控制權,並決定在1994年底終止在香港上市的地位。

九七回歸後,中資企業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力逐漸增加。不少大型國企,相繼在香港以H股方式上市。現時恒指成分股已增至50隻,超過一半屬國企、紅籌或中資企業。50隻成分股分為四類:12隻屬金融股、4隻屬公用事業股、9隻屬地產股,其餘歸入工商業股。由此可見,內地經濟及金融業的表現,對恒指及香港經濟的影響,遠遠較六七十年代為大。

國企股不濟拖累恒指

2014年5月,恒指約23000點,較歷史高位低30%,但H股指數(又稱「國企指數」)約10000點,仍較歷史高位相距50%。倘若投資者在1993年7月15日開始持有恒指,恒指由當月的7488點上升至2014年5月的23000點,上升約兩倍,平均每年升幅約5.4%。至於H股指數,同期由3964點上升至10000點,升幅只得1.5倍,平均每年升幅約4.5%,低恒指近1個百分點。

過去20年,H股指數大上大落,持有國企股的風險極高,隨時可以輸身家,但每年投資回報卻只得7%左右(連同股息),低於持有恒指成份股的9%(連同股息)。事實上,倘若恒指成分股沒有加入國企股,沒有受到國企股拖累,恒指應該遠高於現時水平。

騰訊染藍傳奇故事

2013年香港及美國科網股熱炒,相信是市場人士故意推高科網公司的股價,藉此提升科網公司上市(阿里巴巴赴美國上市)的作價,亦方便科網公司的主要股東和基金經理在高價散貨。

騰訊(00700)股價在一年內上升一倍,由2012年底的249元上升至2013年底的494.6元。2014年3月,騰訊股價創出646元高位,市場人士預期股價衝向700元,與騰訊的股份代號「700」一致。由於股價過高,公司決定將一股分拆成五股,以方便資金不足的散戶入市。騰訊近日股價再創新高,7月30日高見130.9元(相等於五拆一前的654.5元)。

上市至今股價升值170倍

騰訊成立於1998年11月,當時正值科網股熱潮。1999年,美國IDG及李澤楷的盈動共同向騰訊注資220萬美元,各佔20%,讓騰訊得到足夠資金繼續生存發展。盈動在1999年借殼上市,股價由幾毫—直被炒上。2001年,盈動吞併香港電訊後成立電盈(00008),公司負債纍纍,以1,260萬美元全數出售20%騰訊股權。電盈持股兩年大賺10倍,回報十分可觀。但若然電盈持股至今,手上20%騰訊股份的市值高達2,000億元,電盈市值也不會跌至只得300億元。

騰訊在2004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價3.7元。到2008年6月,騰訊晉身成為恒指成分股,當時股價64.15元,4年間股價上升16倍多,平均每年升值超過一倍。事有湊巧,電盈在2008年6月被剔出恒指成份股,當時股價由高峰期的142.5元(五股合一股後),跌至不足5元,公司市值蒸發九成多。但李澤楷和一眾高層,多年來卻可取得過百億元收益。

由2008年6月至2014年3月,騰訊股價由64.15元升至646元(一股拆五般前),再升9倍,平均每年升值50%。由2004年6月上市至2014年3月,騰訊股價由3.7元升至646元,不足10年間升值約173倍,平均每年升值70%,騰訊公布2014年首季業績,較之前一年同期增長六成,正好證明業績配合股價升幅。

思捷神話破滅引以為戒

騰訊作為恒指成分股,過去6年的表現實在令人矚目,難怪基金經理大舉入貨,現時大部分股份由主要股東和基金公司持有,散戶要以高價才能買到貨。騰訊的突出表現,不禁令筆者想起思捷環球(00330)。

思捷環球在2002年12月成為恒指成分股,當時股價是14.5元。經過大股東及公司創辦人邢李多年悉心經營後,公司股價在2007年10月創出133元新高,在不足5年間上升8倍多。但隨着邢李在2008年辭去公司所有職務,2010年全數出售股權(多年來合共套現200多億元),思捷環球的股價便急挫至不足10元,10年後打回原形。市值蒸發九成多。2013年6月,思捷環球步電盈後塵,被剔出恒指成分股。

騰訊日後股價表現會繼續高速增長,抑或像電盈及思捷環球一樣打回原形,被剔出恒指成份股,再過幾年自有分曉。

作者:林本利

前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港大社會科學學士及英國布理斯托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出版十多本經濟學教科書。退休後,創辦活道教育中心,開班教授理財之道、公共政策及新高中經濟學。

電郵︰im_focus@hket.com

撰文及資料整理:葉卓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