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1 小時 10 分鐘
  • 恒指

    18,585.19
    +109.27 (+0.59%)
     
  • 國指

    6,574.70
    +27.41 (+0.42%)
     
  • 上證綜指

    3,141.99
    +37.17 (+1.20%)
     
  • 滬深300

    3,661.34
    +56.95 (+1.58%)
     
  • 美元

    7.8168
    +0.0065 (+0.08%)
     
  • 人民幣

    0.9225
    -0.0039 (-0.42%)
     
  • 道指

    38,675.68
    +449.98 (+1.18%)
     
  • 標普 500

    5,127.79
    +63.59 (+1.26%)
     
  • 納指

    16,156.33
    +315.33 (+1.99%)
     
  • 日圓

    0.0506
    -0.0002 (-0.43%)
     
  • 歐元

    8.4125
    +0.0063 (+0.07%)
     
  • 英鎊

    9.8130
    +0.0160 (+0.16%)
     
  • 紐約期油

    78.73
    +0.62 (+0.79%)
     
  • 金價

    2,321.80
    +13.20 (+0.57%)
     
  • Bitcoin

    64,241.02
    +850.10 (+1.34%)
     
  • CMC Crypto 200

    1,372.72
    +60.09 (+4.58%)
     

中國經濟去年真的成長了5.2%嗎? 並非人人都贊同

【彭博】-- 由於對中國官方經濟數據的準確性存在由來已久的懷疑,另起爐灶獨立估算的做法頗為常見。本周,在北京方面稱2023年經濟增幅符合約5%的全年目標後,分析人士也活躍起來。

受防疫限制取消後消費反彈的提振,外界普遍認同,去年經濟的確實現了成長。國家統計局編制的數據明確地顯示了這一點:例如國內航班數量、消費類企業收入增幅等。

官方和獨立估算還認同,地產建設劇烈下滑,加上地方政府融資吃緊、出口走低,給經濟構成壓力。

雙方看法存在分歧的包括投資數據,官方數據顯示製造業和基建支出飆升,抵消了房地產所造成的拖累。

但有人對此並不認同。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董事Logan Wright表示,去年整體投資基本持平,意味著GDP數據「極大地高估了」中國2023年的增幅。他認為,實際數據可能在1.5%左右。

對中國官方投資數據(衡量住房、工廠和基建等開支)的懷疑,因近年來數據頻繁修正所致,最新的數據也暗示調整幅度異常之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名義固定資產投資成長3%。但指出,50.3萬億元(7.1萬億美元)的總投資額不可與所公佈的2022年數據做比較,原因包括「統計執法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數據」。

「驚人的」調整

Pantheon Macroeconomics的經濟學家認為,2023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數據意味著之前一年的總投資下修了7萬億元,相當於17%。他們說,這樣的調整是「驚人的」。

廣告

榮鼎對2023年的增幅預期處在較低端。彭博蒐集的獨立估計樣本顯示,其他預測人士對於增幅的估值有的高達7.2%。預測人士缺乏統一看法,是官方數據仍然能夠充當市場和討論中國經濟時的一項參考的理由之一。

榮鼎根據較底層的數據,例如房地產投資、信用卡貸款和政府支出等,以「自下而上」的方法來評估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對整體經濟成長的貢獻。Wright認為,這些信息通常仍然來自官方渠道,比總體成長數據更可靠。

不同的結果

但其他採取類似方法的分析人士卻得到了不同的估算值。

QuantCube Technology的GDP China Nowcast指標基於一系列非官方數據,包括空氣汙染數據、航運,和線上報告文本分析等。公司稱,該指標今年「與官方發布的數據非常接近」。

當經濟放緩時,外界對中國GDP數據的懷疑情緒往往會明顯升溫;官方公佈普遍封鎖之下2022年仍然取得了3%的成長後,疑問甚囂塵上。根據《中國經濟評論》的一篇論文,根據太空追蹤的夜間燈光數據等分析,2022年防疫措施令GDP損失了3.9%。

2022年估算值較低,可能意味著2023年會更高。例如,Fathom Consulting根據從計量經濟學角度來看,較為不易受到人為操縱的官方數據進行自下而上的估算,認為去年成長了7.2%,2022年成長了0.9%。

「這樣的基期效應現在已經結束,我們對2024年的估算是回歸更加‘正常的’增幅,4%左右,」Fathom經濟學家Juan Orts表示。

一些經濟學家則完全不信任自下而上估算方法的準確性。原因之一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的結構也會發生轉變。

大約十年前,「李克強指數」盛行,依賴用電量、鐵路運量和銀行貸款增幅作為GDP的替代指標。但由於中國經濟當前的大頭是服務業,重工業發揮的作用減小,該指數已經不再時興。

另一個辦法是採用官方名義GDP數據(未經通膨調整),再適用獨立的物價平減指數,進而得出實際成長率。在疫情前,這種方法漸漸熱門,官方平減指數被普遍視為平抑實際GDP增速的一項工具。

然而,哪項平減指數效果最佳,卻並無共識。

Pantheon Macroeconomics稱,使用其平減指數計算,去年實際GDP成長了約4.9%。但TS Lombard使用該機構自身的調整公式,計算得出的是3.6%。

高盛集團的經濟學家嘗試用非中國數據來估算增幅,借助自華進口數據,加上出口與增速之間的相關性指標來進行計算。他們在去年10月的一份報告中得出結論稱,近年來以此種方法計算的結果「基本符合官方GDP增速」。

另有估算基於大宗商品消費和工業產值,則「溫和地低於」官方數據。「中國經濟究竟放緩了多少?」人們問道。「這個簡單的問題,回答起來卻難上加難。」

原文標題Did China’s Economy Really Grow 5.2% in 2023? Not All Agree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