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718.61
    +2.14 (+0.01%)
     
  • 國指

    6,331.86
    +7.81 (+0.12%)
     
  • 上證綜指

    2,967.40
    +21.55 (+0.73%)
     
  • 滬深300

    3,461.66
    +7.54 (+0.22%)
     
  • 美元

    7.8078
    -0.0010 (-0.01%)
     
  • 人民幣

    0.9301
    -0.0002 (-0.02%)
     
  • 道指

    39,164.06
    +36.26 (+0.09%)
     
  • 標普 500

    5,482.87
    +4.97 (+0.09%)
     
  • 納指

    17,858.68
    +53.53 (+0.30%)
     
  • 日圓

    0.0483
    -0.0001 (-0.14%)
     
  • 歐元

    8.3497
    -0.0081 (-0.10%)
     
  • 英鎊

    9.8630
    -0.0060 (-0.06%)
     
  • 紐約期油

    82.31
    +0.57 (+0.70%)
     
  • 金價

    2,339.80
    +3.20 (+0.14%)
     
  • Bitcoin

    61,295.10
    +566.18 (+0.93%)
     
  • CMC Crypto 200

    1,277.81
    -6.02 (-0.47%)
     

中國經濟放緩 影響波及全球

【彭博】— 中國經濟本應該在今年帶動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成長,所以近幾個月來中國經濟明顯放緩在世界各地敲響了警鐘。

隨著中國對從建築材料到電子產品等各種商品的進口下滑,各地決策者眼看著本地經濟受到衝擊。卡特彼勒公司表示,中國對建築機械的需求不如預期,美國總統拜登甚至把中國的經濟問題說成「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全球投資者已經從中國股市撤出超過100億美元,賣出的大多是藍籌股。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下調了中資股票的目標水平,高盛還警告對亞洲地區的溢出風險。

迄今為止,亞洲經濟體以及非洲國家的貿易受到的衝擊最大。在中國減少購買汽車和晶片之後,日本報告7月份出現了兩年多來首次出口下降。從韓國到泰國的央行上周調降經濟成長預測,都提到中國經濟復甦力道不足。

不過,也不全是壞事。中國經濟放緩將拉低全球油價,而中國陷入通縮意味著運往世界各地的商品價格下降。這對像美國和英國這樣仍在與高通膨作鬥爭的國家是有利的。

印度等一些新興市場也看到了機會,有望吸引可能離開中國的外國投資。

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長期放緩對世界而言將更多的是有害,而不是有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分析顯示了這種利害關係,若中國經濟成長率提高1個百分點,全球經濟擴張速度將提高約0.3個百分點。

中國通縮對全球經濟來說「也沒有那麼壞」,BCA Research首席全球策略師Peter Berezin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表示。「但是,如果世界其他地區,美國和歐洲陷入衰退,如果中國仍然疲弱,那就麻煩了——對中國,對整個全球經濟皆然。」

廣告

以下是中國經濟放緩對各個經濟體和金融市場的影響。

貿易下滑

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亞洲國家和地區,都依賴中國作為最大出口市場,銷售電子零組件、食品到金屬和能源等各種商品。

隨著需求從疫情期間創下的紀錄高位回落,過去10個月中有9個月中國的進口額下降。7月從非洲、亞洲和北美進口的貨物金額均同比下降。

非洲和亞洲受到的衝擊最大,今年前七個月進口額下降超過14%。部分原因是對韓國和台灣的電子零件需求下降,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例如化石燃料,也影響了運往中國的商品價值。

推薦閱讀:中國經濟放緩成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最大風險 煤炭等多個市場供應過剩

到目前為止,鐵、銅礦石等大宗商品實際出口到中國的數量得以維持。但如果經濟放緩繼續下去,出貨量可能會受到影響,這將影響澳大利亞、南美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礦商。

通縮壓力

中國的生產者價格過去10個月中萎縮,意味著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在下降。這對於仍在高通膨中掙扎的人們來說是個好消息。

在美國碼頭的中國商品價格今年以來每個月都在下降,在中國出廠價格回歸成長之前,這種情況可能還會持續下去。富國銀行經濟學家預估,如果中國「硬著陸」——他們的定義為偏離趨勢成長12.5%,將把2025年美國消費者通膨率的基線預測拉低0.7個百分點,至1.4%。

旅遊反彈緩慢

中國消費者在出行和旅遊等服務上的支出高於在商品上的支出,但尚未大規模走向海外。直到最近,政府才放鬆前往許多國家的團體旅遊,而航班仍然不足,意味著出行要比疫情前貴得多。

疫情和經濟疲弱抑制了中國人的收入,而長達數年的地產市場疲勢意味著房主的富裕程度不如以前。這預示著,海外旅遊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反彈到疫情爆發前的水平,從而打擊泰國等依賴旅遊業的東南亞國家。

對匯率的影響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狀況導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逾5%,人民幣本月已接近7.3元的關口。中國央行加大力度捍衛人民幣匯率,包括每日匯率中間價。

彭博數據顯示,離岸人民幣貶值對亞洲、拉美和中東歐國家貨幣的影響更大,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的相關性也在上升。

據巴克萊銀行,隨著相關性上升,疲弱情緒溢出效應可能對新元、泰銖和墨西哥披索等貨幣構成壓力。

「中國經濟走弱,難以對亞洲經濟體和貨幣看法樂觀,我們對於金屬敞口貨幣更為擔心,」PGIM Ltd.的新興市場宏觀研究負責人Magdalena Polan說道。建築行業疲弱可能導致大宗商品主導經濟體的貨幣受到影響,例如智力披索,南非蘭特等,她說。

澳元常被視作中國的替代品進行交易,本季度已下跌逾3%,在G-10貨幣中表現最差。

債券失去魅力

中國今年降息,降低了其債券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外國投資者削減敞口,並在該地區其他市場尋找替代品。

彭博計算得出,外資對中國主權債券的持有量占比來到2019年以來最低水平。跨國基金更為看好韓國和印尼的本幣債券,那裡的央行加息周期接近尾聲。

奢侈品股

從Nike到卡特彼勒等公司都報告稱,中國經濟放緩對利潤造成衝擊。一項追蹤對華敞口最多跨國公司的MSCI指數本月下跌9.3%,幾乎是全球股市指數跌幅的兩倍。

推薦閱讀:中國經濟痛苦勢將蔓延 全球股票投資經理轉攻為守

一項衡量歐洲奢侈品和泰國旅遊休閒的指數,也呼應了中國在岸股票基準指數的下跌。盛寶金融在香港的市場策略師Redmond Wong表示,這些行業確切反應了全球投資者可能對中國的間接敞口,以及中國經濟前景繼續構成拖累。

奢侈品公司,如LVMH,古馳所有者Kering SA,以及愛馬仕等,尤其容易受到中國需求波動的影響。

原文標題China’s Worsening Economic Slowdown Is Rippling Across the Globe

—聯合報導 Marcus Wong、Ernest Tsang.

(新增小標「債券失去魅力」之後內容)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