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578.30
    +102.38 (+0.55%)
     
  • 國指

    6,572.45
    +25.16 (+0.38%)
     
  • 上證綜指

    3,140.72
    +35.90 (+1.16%)
     
  • 道指

    38,831.23
    +155.55 (+0.40%)
     
  • 標普 500

    5,157.44
    +29.65 (+0.58%)
     
  • 納指

    16,251.50
    +95.17 (+0.59%)
     
  • Vix指數

    13.70
    +0.21 (+1.56%)
     
  • 富時100

    8,213.49
    +41.34 (+0.51%)
     
  • 紐約期油

    78.68
    +0.57 (+0.73%)
     
  • 金價

    2,333.80
    +25.20 (+1.09%)
     
  • 美元

    7.8151
    +0.0048 (+0.06%)
     
  • 人民幣

    0.9215
    -0.0049 (-0.53%)
     
  • 日圓

    0.0506
    -0.0002 (-0.41%)
     
  • 歐元

    8.4273
    +0.0210 (+0.25%)
     
  • Bitcoin

    63,790.16
    -204.59 (-0.32%)
     
  • CMC Crypto 200

    1,369.25
    +56.62 (+4.31%)
     

中國重新開放後搭機需求旺盛 但一些國際航空公司未打算立刻增加運力

【彭博】-- 中國重新開放了,但全球一些航空公司態度審慎,儘管中國國內對國際旅行的需求未獲滿足,但航空公司不願立即調整航班班表並從其他航線調度班機。

據航空數據提供商Cirium稱,1月、2月和3月飛往中國的定期航班中,本周環比增加不超過2.9%。這代表每個月航班數不到100個。今年剩餘時間預定的入境中國航班服務幾乎沒有變化——換言之,中國從1月8日開始放寬檢疫限制的舉措,尚未說服航空公司大幅調整其航班班表。

在 中國新冠病例數激增的情況下,航空公司對其重新開放邊境的反應並不熱絡,這與生活在亞洲最大經濟體的人們強烈渴望出國旅行形成鮮明對比。包括美國等主要市場將要求中國出發的旅客持新冠檢測陰性證明,這些針對來自中國之旅客的限制,也使航班不易立即有所增加。

推薦閱讀:美國將要求中國出發的旅客持新冠檢測陰性證明 香港和澳門也適用新規

亞太航空公司協會總幹事Subhas Menon說,不認為航空公司會調整目前往返中國的運力。他說,大多數航空公司寧願觀望並評估情況,香港最近也取消許多防疫限制,會是一個有用的試驗場。

在疫情爆發之前,中國公眾出境旅遊的市場巨大。

攜程的數據顯示,內地居民對周一的消息反應迅速,紛紛預訂出境航班,周二早上的預訂量與前一天同期相比劇增254%。前五名目的地分別是新加坡、韓國、香港、日本和泰國。飛往新加坡的航班預訂量猛增600%,飛往其餘四個目的地的預訂量猛增約400%。

然而,這些國家的航空公司並不急於增加運力。

廣告

新加坡航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將繼續觀察航空旅行的需求並相應地調整運力。國泰航空對這一消息表示歡迎,並表示將繼續與有關部門溝通,盡可能增加往返中國大陸的客運量。

大韓航空表示,計劃在兩國同意加強互聯互通後增加飛往中國的航班。

首爾一家大型旅行社Modetour Networks的主管 Yook Hyun-Woo說,中國人或韓國人對旅遊套餐的諮詢還不多。仍然擔心病毒在冬季捲土重來可能會降低旅遊需求。

日本本周表示,將要求來自中國的旅客出具新冠檢測陰性證明,並要求航空公司不要增加當前的航班數量。美國衛生當局周三也跟進。兩個飛抵米蘭的航班近半數乘客被發現染疫後,義大利當局下令對來自中國的所有旅客進行強制新冠病毒檢測。

日本航空一名發言人表示,很遺憾日本加強對中國的邊境措施,稱該公司將按照政府的指引行事。全日空表示,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在疫情爆發之前,2019年湧入日本的3200萬名遊客中,將近三分之一來自中國。

原文標題Airlines Keep Capacity Tight Despite Boom in Chinese Demand (1)

--聯合報導 Anurag Kotoky、Selina Xu、Lisa Du、Heejin Kim、Tsuyoshi Inajima、Thomas Black.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