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475.92
    +268.79 (+1.48%)
     
  • 國指

    6,547.29
    +110.20 (+1.71%)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滬深300

    3,604.39
    -19.52 (-0.54%)
     
  • 美元

    7.8103
    -0.0030 (-0.04%)
     
  • 人民幣

    0.9264
    +0.0003 (+0.03%)
     
  • 道指

    38,675.68
    +450.02 (+1.18%)
     
  • 標普 500

    5,127.79
    +63.59 (+1.26%)
     
  • 納指

    16,156.33
    +315.37 (+1.99%)
     
  • 日圓

    0.0508
    +0.0002 (+0.45%)
     
  • 歐元

    8.3999
    +0.0220 (+0.26%)
     
  • 英鎊

    9.7970
    +0.0050 (+0.05%)
     
  • 紐約期油

    77.99
    -0.96 (-1.22%)
     
  • 金價

    2,310.10
    +0.50 (+0.02%)
     
  • Bitcoin

    63,896.60
    +806.68 (+1.28%)
     
  • CMC Crypto 200

    1,323.42
    +46.44 (+3.64%)
     

企業應如何在「數碼轉型」中投資?

Smart cities investing stocks invest
Smart cities investing stocks invest

對於所有備受追捧的商業主題,踩入相關領域前應該要試試水溫。

「數碼轉型」一詞過去幾年一直經常在商業世界出現,但近期成為潮語,其應用正在冒起,部分電視廣告開始加入數碼轉型功能,所以大部分企業普通擁護者和投資者都聽聞過數碼轉型。

雖然這個詞語被糟蹋,數碼轉型是投資者需要理解的重要運動。不同研究人員預期電子產品消費於可見將來按接近20%的年增長率增長。如果走向正確方向可以算是轉型結果,但走向錯誤方向則正好相反。

等等,何謂數碼?

每當管理團隊談到在公司實行數碼轉型,他們會列入三個基本陣型:實現數碼轉型的團隊(例如salesforce.com(NYSE:CRM)和共同行政總裁Marc Benioff(以我記憶所及他是第一個人使用這個詞彙));嘗試利用數碼轉型顛覆行業的團隊;以及嘗試適應現今數碼年代的團隊。

不過,到底實質上是甚麼呢?在近日進行的對談中,數碼策略顧問公司Avionos共同創辦人兼主事人Dan Neiweem為數碼轉型落下定義,界定為企業利用科技思考想帶來怎麼樣的結果。他解釋道:「這不僅關於改變業務,而是關於我們如何做生意。」

數碼轉型「走錯路」

科技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球各地越來越多機構感受到隨時代轉變帶來的壓力。新科技初創公司猶如雨後春筍,而Neiweem指出,很多現有企業迫使自家公司成為「科技公司」。

科技可以是推動增長的強勁因素,但並非一切。過去數年曾出現一些恐怖的真實例子。Neiweem指出2019年發生的WeWork慘劇,公司將自己定位為管理地產的全新方式,而不是以科技提升功能的業主中介機構。 通用電氣(NYSE:GE)、福特(NYSE:F)和寶潔(Procter & Gamble)(NYSE:PG)亦是投資科技但成效不高的其他例子。我亦想起Grubhub(NYSE:GRUB)和Blue Apron(NYSE:APRN)等外賣與食材包企業,這些企業宣傳採取行動的新方式而不是框死自己貫徹採用舊模式。畢竟,我爸爸過去幾年都是通過Omaha Steaks之類的公司寄食物給我。

廣告

好消息就是,踏上數碼轉型之路的企業每次面對失敗,就代表距離成功又邁進一步。可是,這些企業在哪一步走錯了呢?Neiweem談到取得成功的企業:

數碼轉型不單只是花錢[在科技之上],而是如何妥善地花錢,所以當研究數碼轉型時,想想看如何透過實施類似Salesforce CRM的數碼方案進行銷售和服務支援從而提高銷售團隊的效率?如何進行電商業務才能[令銷費者]脫離日常再次購買? [要怎樣做才能幫助公司]集中向消費者提供合適資訊,作為合作夥伴作出建議,以及集中挽留消費者?科技會是促進因素,但並非推高投資真正回報的因素。

無視熱潮,著眼細節吧

作出這種上的轉變帶來不同的投資瑰寶,例如是「科技是投資回報的促進因素,而不是帶來投資回報的理由。」 隨著越來越多人談論數碼轉型,當談到盡職審查時,投資者需要改善策略。

這是因為有些成功的真實例子已經出現了。零售市場就是例子,沃爾瑪(Walmart)(NYSE:WMT)、Target(NYSE:TGT)、百思買(Best Buy)(NYSE:BBY)和家得寶(Home Depot)(NYSE:HD)成功利用科技擋住亞馬遜(Amazon)(NASDAQ:AMZN)等公司,重拾增長。 達美樂(Domino’s Pizza)(NYSE:DPZ)在過去十年亦走在電子落訂單與外賣能力的尖端,大幅推高股東回報。潛在類似成功例子令人感到亢奮。

雖然我過去曾與Avionos進行討論,Neiweem認為過去十年的所有零售商轉型開始轉移至更龐大的企業對企業(B2B)市場。 如之前所提及,Salesforce經常談及把握這個機遇的事情,但不要忘記,正正就是實業家本身開始實行變更。Neiweem指出,熱水器製造商A.O.Smith(NYSE:AOS)和Frymaster商用廚房設備製造商Welbilt(NYSE:WBT)找到方法為顧客創建增值服務,是早期取得成功的代表。

至於投資貼士,Neiweem表示要做一些深入研究,探究公司在數碼轉型方面詳細計劃。公司有没有描述如何進行數碼轉型?數碼轉型如何提升營商效率?又或者數碼轉型只是「炫耀新玩意」?不要忘記,科技如果能夠以可衡量結果妥善應用在某個問題之上,能發揮最佳作用。

這亦可套用於發展迅速的科技和軟件公司之上。很多初創公司大灑金錢去擴大銷售團隊,有時投放了過多資本,導致長時間營運開支增速開始比實際收入增速更快。公司必須定下計劃,以便在若無法得到理想結果時收回這類行徑,更加聚焦最初推動爆發性增長的因素,例如是開發吸引客戶的新方案.(於另一篇文章詳述。)

所以,隨著數碼轉型浪潮興起,投資者應加倍留意。傳統業務數碼升級或許帶來龐大回報,但增長並非必然。完善的計劃和實施程序至關重要,投資者應該將焦點放在尋求提升現有營商和業績而不是單純應用科技作為唯一解決方案的企業。

延伸閱讀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亞馬遜附屬公司 Whole Foods Market 行政總裁 John Mackey 是 The Motley Fool 董事會成員。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