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475.92
    +268.79 (+1.48%)
     
  • 國指

    6,547.29
    +110.20 (+1.71%)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滬深300

    3,604.39
    -19.52 (-0.54%)
     
  • 美元

    7.8103
    -0.0030 (-0.04%)
     
  • 人民幣

    0.9264
    +0.0003 (+0.03%)
     
  • 道指

    38,675.68
    +450.02 (+1.18%)
     
  • 標普 500

    5,127.79
    +63.59 (+1.26%)
     
  • 納指

    16,156.33
    +315.37 (+1.99%)
     
  • 日圓

    0.0508
    +0.0002 (+0.45%)
     
  • 歐元

    8.3999
    +0.0220 (+0.26%)
     
  • 英鎊

    9.7970
    +0.0050 (+0.05%)
     
  • 紐約期油

    77.99
    -0.96 (-1.22%)
     
  • 金價

    2,310.10
    +0.50 (+0.02%)
     
  • Bitcoin

    64,013.98
    +1,085.06 (+1.72%)
     
  • CMC Crypto 200

    1,325.78
    +48.80 (+3.82%)
     

全球高風險主權債券迎高光時刻 往傳統政策回歸吸引華爾街投資者

【彭博】-- 在華爾街投資者尋求從出現向市場友好型政策轉向早期跡象的國家獲得高收益之際,全球風險最高的主權債券一時風頭無兩。

從薩爾瓦多到奈及利亞再到土耳其,這些國家的垃圾級美元政府債券本月表現超群,基金經理紛紛進行高風險押注以博取超額回報。現在的問題是,隨著主要央行重申降通膨承諾,傳統政策是否還能繼續吸引資本。

「這些資產仍有很大的上漲空間,」 Ninety One UK Ltd.投資組合經理Thys Louw提到高收益主權債時說。「但下一波漲勢可能會更加艱難,因為風險資產如何應對全球流動性持續收緊仍存在不確定性。」

隨著中國經濟復甦勢頭減弱、主要決策者把利率維持在高位,開發中市場資產未能上演分析師預測的2023年耀眼漲勢。與此同時,新興政府違約數量升至創紀錄水平,導致主權債務重組進程瘋狂加快。

這就是本月高風險債券表現出眾的原因。6月迄今,新興市場高收益債券的回報率接近3%,其中CCC評級國家的債券漲幅最大。而投資級國家的債券本月變化不大。

富國銀行駐紐約策略師Brendan McKenna稱,轉向更傳統和市場友好型的政策,推動土耳其、奈及利亞等國主權債近期取得優異表現。「這種趨勢在新興市場可能會持續下去。」

奈及利亞總統Bola Tinubu採取一系列大膽的財政行動,改革匯率制度並取消幾十年來耗資巨大的燃油補貼後,該國主權債券飆升。

土耳其債券同樣上漲,總統埃爾多安贏得連任後委任兩位前華爾街銀行家來管理財政,引發市場對該國將採取更傳統政策的樂觀情緒。

廣告

就連多次違約的阿根廷,其美元債也在6月走高,投資者正在為該國即將舉行的總統大選做準備。在通膨率超過100%、政府資金枯竭的背景下,現總統費爾南德斯已經排除了競選連任的可能性,這為一屆可能採取市場友好型政策的新政府上台打開了大門。

與此同時,隨著主要央行維持鷹派立場,華爾街有關如何交易高風險新興市場的討論也越來越激烈。聯儲會和歐洲央行均暗示需要進一步加息以平抑通膨,重燃對全球經濟風險的擔憂。

在Ninety One的Louw看來,新興市場高收益資產的投資者可能會尋找能避免嚴重、痛苦衰退的證據。

推薦閱讀:不知通膨和經濟誰先倒下 投資者聞加息色變

國際金融研究所的經濟學家Robin Brooks和Jonathan Fortun表示,美國和全球經濟仍有可能軟著陸,這將吸引投資者資金流入新興市場。

比如,Santander US Capital Markets LLC負責拉丁美洲固定收益策略的董事總經理Siobhan Morden指出,薩爾瓦多就受益於過去幾周外部風險情緒的整體轉變。

原文標題An Unexpected Recovery Sweeps World’s Riskiest Sovereign Bonds

--聯合報導 Netty Idayu Ismail.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