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21,251.98
    +614.74 (+2.98%)
     
  • 國指

    7,620.74
    +255.15 (+3.46%)
     
  • 上證綜指

    3,301.93
    +43.07 (+1.32%)
     
  • 滬深300

    3,997.79
    +41.80 (+1.06%)
     
  • 美元

    7.7701
    -0.0003 (-0.00%)
     
  • 人民幣

    0.9105
    0.0000 (0.00%)
     
  • 道指

    42,398.24
    -113.76 (-0.27%)
     
  • 標普 500

    5,776.53
    -15.51 (-0.27%)
     
  • 納指

    18,271.89
    -19.73 (-0.11%)
     
  • 日圓

    0.0521
    +0.0002 (+0.44%)
     
  • 歐元

    8.4932
    -0.0081 (-0.10%)
     
  • 英鎊

    10.1420
    -0.0120 (-0.12%)
     
  • 紐約期油

    75.96
    +2.72 (+3.71%)
     
  • 金價

    2,647.00
    +21.00 (+0.80%)
     
  • Bitcoin

    59,628.64
    -1,434.95 (-2.35%)
     
  • XRP USD

    0.53
    -0.00 (-0.35%)
     

券商停業潮恐未見頂

陳志華表示,受累疫情、經濟及投資環境轉差,大部分中小型券商收入大幅減少。
陳志華表示,受累疫情、經濟及投資環境轉差,大部分中小型券商收入大幅減少。

今年港股市場低迷,證券行業經營環境困難,年內停業券商數字創歷來新高,有業界人士直言,明年情況將比今年嚴重,期望港府在大力爭取海外人才的同時,亦應着重本地人才培育,建議政府撥備資源,讓坊間的業界機構提供課程,從而建立香港自身的人才庫。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表示,客觀經濟環境轉差,包括俄烏戰爭不止息、通脹急升、新冠肺炎疫情餘波等大環境因素,令券商營商環境和意欲轉弱,而且港股交易淡靜,今年首11個月的每月平均成交額按年下降約35%,令交易商的收入直接減少。另外,環球加息節奏提速令債市亦進入急凍期,進一步收窄券商收入來源;加上通脹令本地成本壓力未能透過內部調整去吸收,在入不敷支下,「投降」成為唯一出路。

部分中小證券行入不敷支

香港聯交所數據顯示,截至上周四為止,今年宣告停業的證券行高達48間,按年大增31間;退任交易所參與者按年增11間,至26間,當中15間在年內同告停業。而早於2021年及2020年宣布停業、直至今年才退任的分別有5間及3間;中國建信金融服務更早在2018年7月停業,惟今年5月下旬才正式退任。另外,退任期權買賣交易所參與者有10間,去年則沒有,即使在2018年至2020年間,分別只得兩間、3間及4間,可見愈來愈多券商被迫退下火線。

被問到證券行的退任數字會否滯後反映,陳氏解釋,券商停業前須先通知客戶處理客戶資產,待完成後才會通知交易所,取消交易所結算會員與交易權,有先後次序都是正常,認為受疫情、經濟及投資環境轉差,大部分中小型券商收入都大幅減少,有部分更出現入不敷支情況,預期2023年停業情況有可能比2022年更嚴重。

證券停業意味着有業界人士「飯碗」不保,陳氏表示,金融業的部分勞動力轉型至召車平台司機、外賣速遞員,甚至保安員等,但認為情況不局限金融業,其他行業出現的這些案例比比皆是。

另有證券界人士指出,雖然停業的券商以中小型為主,本身的員工並不多,但相信不會全數被其他行家吸納,「始終個市場細了」,亦要視乎工種,負責處理結算的人員會較容易搵工,但經紀、客戶服務等較困難。

海外人才大難臨頭各自飛

港府今年推出一系列措施,以「搶人才」、「搶企業」,陳氏反問「難道這幾年政府還未看清所謂的海外人才,未來會否又再大難臨頭各自飛」,認為當局應同時制訂培育本地人才、建立本地人才的計劃,而該會在早前政府轄下的「金融從業員金融科技培訓計劃」中,參與培訓的講師和會員的反應均非常正面及踴躍,甚至有些會員主動提出希望日後有更多類似的計劃,現時市場上不乏轉型意向的人士,卻獨欠轉型資源支持的東風。

中小券商市佔率
中小券商市佔率
今年港股日均成交額
今年港股日均成交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