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8 小時 11 分鐘 開市
  • 恒指

    18,403.04
    +323.43 (+1.79%)
     
  • 國指

    6,531.99
    +139.41 (+2.18%)
     
  • 上證綜指

    3,078.49
    -8.32 (-0.27%)
     
  • 道指

    38,313.42
    -372.90 (-0.96%)
     
  • 標普 500

    5,246.11
    -31.40 (-0.59%)
     
  • 納指

    16,688.76
    -46.25 (-0.28%)
     
  • Vix指數

    14.03
    +1.11 (+8.59%)
     
  • 富時100

    8,262.75
    -12.63 (-0.15%)
     
  • 紐約期油

    74.17
    -2.82 (-3.66%)
     
  • 金價

    2,372.40
    +26.60 (+1.13%)
     
  • 美元

    7.8198
    +0.0011 (+0.01%)
     
  • 人民幣

    0.9256
    -0.0001 (-0.01%)
     
  • 日圓

    0.0499
    +0.0004 (+0.83%)
     
  • 歐元

    8.5126
    +0.0319 (+0.38%)
     
  • Bitcoin

    69,038.02
    +1,058.38 (+1.56%)
     
  • CMC Crypto 200

    1,482.68
    +14.74 (+1.00%)
     

北京定調!賴清德超越李、扁、蔡 「獨」性前所未有

總統賴清德發表 520 就職演說後,大陸官媒砲聲隆隆,《新華社》周二(21 日)更定調賴清德已超越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等前總統,「『獨』性前所未有」。

《新華社》在題為「玩火者必自焚——評台灣地區領導『5·20』講話」的時評中表示,賴清德包裝「台獨」,公然宣揚「兩國論」。賴清德鼓吹兩岸「互不隸屬」,在所謂「國家」認同上大做文章,處心積慮將大陸標注為「外國」,企圖偷渡「台獨」主張、搞「和平分裂」。

《新華社》指出,島內人士痛批,在「台獨」道路上,賴清德已超越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獨』性前所未有」。

《新華社》狠批賴清德歪曲事實、顛倒是非,惡意炒作大陸「軍事威脅」,製造「中國併吞台灣」的恐懼。他誣指大陸是「全球和平穩定最大的戰略挑戰」,叫囂「全民防衛」,企圖把台灣 2,300 萬民眾綁上「台獨戰車」,字裡行間在在證明他根本不是「和平的舵手」,而是和平的毒手,根本不是「視民如親」,而是視民如草芥。

《新華社》痛批賴清德挾洋壯膽,妄圖「倚外謀獨」。他打著「民主」的幌子貼靠、迎合西方反華勢力,甘當馬前卒,乞求外國主子打氣撐腰。其所謂的「民主」,根本就是煽動「反中抗中」,是進行謀「獨」挑釁的「遮羞布」。

《新華社》指出,過去八年,兩岸關係急轉直下的事實充分證明,民進黨的「台獨」路線、對抗路線、害台路線,是台灣陷入兵凶戰危、社會極度撕裂對立、經濟民生嚴重受損的禍根亂源。賴清德揚言要秉持所謂「四個堅持」,擺明是要延續過往錯誤路線,接著走謀「獨」挑釁的邪路,讓台灣離戰爭、衰退越來越近。

廣告

國台辦發言人周二也說,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宣稱「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台灣是「我們國家的名稱」。這是在販賣「兩國論」,搞「台獨正名」,表明他上任伊始就迫不及待露出「台獨」真面目,態度極為猖狂。

國台辦發言人進一步表示,大陸居民、學生不能赴台旅遊、就讀,完全是民進黨造成的問題。台灣地區領導人不僅不痛改前非,還給旅遊、就讀附加上「雙邊對等」的前提,這哪裡有促進兩岸交流、改善台灣經濟的真心實意?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信賢周二研判,兩岸關係混亂,真正原因是雙方在不同邏輯和認知落差的框架下,兩岸在不同平行時空對話。相較於陳水扁、蔡英文上任後,北京的態度是「聽其言觀其行」與「未完成的答卷」,這次賴清德被中共直接定調,這代表雙方有非常大的認知落差。

對於未來兩岸局勢,王信賢認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馬習會」上強調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北京拋出的橄欖枝,若台灣不接受,中共仍會持續施壓。但王信賢也強調,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才會是國際大局的關鍵。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馬振坤則說,相較於過去八年蔡英文採取的「戰略模糊、戰術清晰」執政策略,賴清德的就職演說,表明戰略清晰的立場,對兩岸關係的定位做出具體論述。馬振坤呼籲賴政府團隊在戰術選擇上制訂具體策略,以避免發生台海衝突為第一考量。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