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475.92
    +268.79 (+1.48%)
     
  • 國指

    6,547.29
    +110.20 (+1.71%)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滬深300

    3,604.39
    -19.52 (-0.54%)
     
  • 美元

    7.8103
    -0.0030 (-0.04%)
     
  • 人民幣

    0.9264
    +0.0003 (+0.03%)
     
  • 道指

    38,675.68
    +450.02 (+1.18%)
     
  • 標普 500

    5,127.79
    +63.59 (+1.26%)
     
  • 納指

    16,156.33
    +315.37 (+1.99%)
     
  • 日圓

    0.0508
    +0.0002 (+0.45%)
     
  • 歐元

    8.3999
    +0.0220 (+0.26%)
     
  • 英鎊

    9.7970
    +0.0050 (+0.05%)
     
  • 紐約期油

    77.99
    -0.96 (-1.22%)
     
  • 金價

    2,310.10
    +0.50 (+0.02%)
     
  • Bitcoin

    64,347.82
    +773.45 (+1.22%)
     
  • CMC Crypto 200

    1,338.25
    +61.27 (+4.80%)
     

一周市场回顾:中国全力稳楼市;经济数据支持联储放缓加息;陆港通关

【彭博】-- 中国经济2022年黯淡收场,疫情的再度爆发制约政府财力,高额芯片投资或将按下暂停键。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央行在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时强调,要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郭树清预计经济增长有望较快恢复到正常轨道上来。房地产市场持续承压之际,当局据悉拟放宽地产企业“三道红线”考核,金稳委据悉还要求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地产企业给予更多融资支持。为促进房地产销售,央行还决定建立首套房贷利率动态调整机制,适用城市自主决定政策利率下限,据悉监管部门考虑对房地产佣金实行上限指引。

美国12月非农报告显示就业增长稳固,但发出薪资降温的信号,当月服务业也意外萎缩,疲软数据未动摇美联储鹰派立场,多名官员呼吁继续加息,呼应了上周公布的会议纪要的观点。不过上周五美债收益率重挫,交易员预计2月份加息步伐可能放缓至25基点。IMF总裁警告称,全球经济面临“艰难的一年”,预计世界经济的三分之一将陷入衰退。在全球需求放缓的压力下,亚洲部分地区制造业活动持续萎缩。日本央行据悉认为几无必要再次仓促大幅调整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英国首相苏纳克承诺减少国家债务并降低通胀。

中国周日起不再对入境人员实施全员隔离,海外华人或掀起回国探亲热潮。与此同时全球多地对来自中国的旅客收紧新冠检测要求,中国表示部分国家的入境限制措施出于“政治目的”,将以对等原则采取相应措施。白宫称中国没有理由对外国的入境防疫限制实施报复。美国和其他国家还对中国疫情数据的透明度表示关切,世卫组织呼吁中国提供更多数据,称中国提供的信息可能低估了死亡、住院和ICU病例数。香港与中国内地周日起逐步恢复通关,为打通三年来受阻的经济社会往来铺平道路。

美国众议长选举演变成一部漫长“连续剧”,麦卡锡直到第15轮投票才艰难当选,而其也付出了不菲代价。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从莫斯科时间周五中午开始在乌克兰停火36小时,基辅方面讥讽其惺惺作态。中国升高军事压力之际,美国军舰去年通过台湾海峡次数创四年来最低。中国与菲律宾两国元首上周在北京会晤,双方同意加强合作,愿通过友好协商方式妥善处理海上问题。

廣告

热门图表

看图论市:随着经济重新开放 中国消费者信心回升

股市要闻

中国股市交易员看好2023年行情 寄望于消费拉动上涨

中国股市2023年迎来开门红,而且投资者还在为进一步的上涨摩拳擦掌,并预计消费类股将引领涨势。

再跌16%—华尔街“大熊”料标普500指数今年还会重挫

Piper Sandler & Co.的Michael Kantrowitz认为,新的一年可能还会让想要在经历了残酷的2022年后喘口气的股票投资者大失所望。这位策略师预测标普500指数年内将下跌16%至3,225点。

  • 美国银行策略师:标普500指数太拥挤 建议买入小盘股和能源股

  • 高盛策略师:成长股和科技股依然太贵 今年价值股将再放异彩

中概股在美国创下史上最佳开门红 蚂蚁增资获批消息刺激阿里巴巴大涨

在美国交易的中概股新年创下了史上最佳开局。阿里巴巴领涨,因蚂蚁集团子公司的增资计划获批,提振了市场对中国互联网行业整顿正在放缓的乐观情绪。

  • 投资者看好经济复苏 美国最大的中国股票ETF日吸斗金

全球债市

全球债券市场开年交易繁忙 亚洲借款人纷纷涌入市场

新年伊始,全球债券市场迎来了一系列的交易,亚洲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利用借贷成本和美元下跌之机发行债券。

  • 通胀压力意外上升 外资流入亚洲新兴市场债券的趋势面临风险

恒大誓言一定能完成保交楼任务、偿还各种债务 未宣布债务重组计划

中国恒大集团誓言一定能完成保交楼任务,一定能偿还各种债务。但这家全球负债最高的房地产开发商尚未宣布境外债务重组计划,未能兑现其在2022年内公布重组方案的承诺。

  • 旭辉集团计划发行不超过20亿元3年期中期票据 中债信用增进提供担保

  • 融创160亿元人民币境内债券展期方案获通过

贵州大型城投将逾百亿银行贷款展期至20年 不涉公开债券暂稳信心

中国贵州省大型城投公司——遵义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逾百亿元银行贷款重组方案浮出水面,重组期限高达20年,公司并强调此次债务重组不涉及公开市场债券。

全球汇市

境内人民币延长交易至凌晨跨出“舒适圈” 培养国际需求仍需时日

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时隔七年后,再次延长了夜盘交易时间。但由于受到需求不多和合规等方面的限制,这项旨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措施推出首日,市场反应暂显冷清。

  • 延长在岸人民币交易时间 中国去美元化雄心向前再迈进一步

日元一度升破1美元兑130日元 为6月以来首次

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涨至七个月高位,在日本央行上个月决定提高其债券收益率上限后,日元延续涨势。日元兑美元一度升至129.82,超过8月创下的130.41水平,升至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新加坡元将与泰铢一决高下 且看东南亚最佳货币花落谁家

东南亚2023年表现最佳货币的角逐似乎在泰铢和新加坡元之间展开。未来中国游客的涌入势将提振泰铢,该地区的另一个潜在赢家是新加坡元,它是去年唯一一个兑美元升值的亚洲货币。

公司消息

蚂蚁集团调整股东上层结构 马云不再享有控制权

蚂蚁集团管理层、员工代表和创始人马云在内的10名自然人分别独立行使股份表决权,有效解除马云对蚂蚁的投票控制权。公司公告称,本次调整不会导致蚂蚁集团股东及相关受益人的经济利益发生变化。

  • 中国发改委原副主任称近期将有促进共同富裕的“大力度”举措出台

  • 阿里巴巴一度上涨9% 重庆银保监局批准蚂蚁消费金融增加注册资本

中金公司降低差旅标准 高级银行家出差要坐经济舱及火车硬席和二等座

据彭博新闻社所见的一份内部文件,中金公司降低了对高级银行家的差旅标准,以响应国家促进共同富裕的号召。

First Abu Dhabi Bank放弃对渣打银行的收购计划

中东第一大银行First Abu Dhabi Bank PJSC周四在监管文件中披露,曾经对收购渣打的可能性进行了非常初步的评估,但后来放弃了。

大宗商品

中国继续买入黄金 12月储备增加30吨

中国公布其黄金储备连续第二个月增加,继三年多来首次报告净买入之后再度增持。

  • 中国据称讨论恢复澳大利亚煤炭进口 首批允许四家企业购买

OPEC上月日产量小幅升高 因尼日利亚临时增产

OPEC原油产量12月小幅上升,因为尼日利亚为打击石油盗窃行为部分扭转了长期的产量下滑局面。

全球大部分地区入冬后气温高于预期 爆发天然气危机的担忧迅速缓解

全球大部分地区入冬后气温要高于预期,原本对出现天然气危机并引发停电及电费上涨的担忧迅速得到缓解。

分析评论精选

“大空头”Michael Burry警告称美国通胀将面临新一轮飙升

Scion Asset Management创始人Michael Burry表示,虽然通胀已经见顶,但通胀率可能因政府的刺激措施而再次上升。

策略师及经济学家称中国今年料将重返主权美元债券市场

一些策略师和经济学家表示,在2022年罕见中断之后,中国今年可能会重返美元债券市场。

拨开避税天堂的迷雾 外国对中国投资远比你想像的多

根据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和欧洲对中国的投资,主要通过中资公司在一些避税天堂设立的离岸机构进行,这意味着外国对中国资产的敞口要远远大于官方统计数据。

未来一周重要经济数据及事件一览

未来一周中国将公布社融、CPI和贸易数据。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英国央行行长贝利、欧洲央行官员将出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一场国际研讨会。贝莱德、花旗、摩根大通、滴滴和台积电等公司将发布业绩。

美国总统拜登1月13日将在白宫会见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讨论朝鲜、俄乌战争及台海等议题。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