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021.31
    +16.34 (+0.10%)
     
  • 國指

    6,010.64
    -5.87 (-0.10%)
     
  • 上證綜指

    2,890.90
    +4.16 (+0.14%)
     
  • 滬深300

    3,409.29
    +10.02 (+0.29%)
     
  • 美元

    7.8066
    +0.0005 (+0.01%)
     
  • 人民幣

    0.9282
    +0.0025 (+0.27%)
     
  • 道指

    40,589.34
    +654.27 (+1.64%)
     
  • 標普 500

    5,459.10
    +59.88 (+1.11%)
     
  • 納指

    17,357.88
    +176.16 (+1.03%)
     
  • 日圓

    0.0505
    +0.0001 (+0.10%)
     
  • 歐元

    8.4741
    +0.0082 (+0.10%)
     
  • 英鎊

    10.0430
    +0.0110 (+0.11%)
     
  • 紐約期油

    76.44
    -1.84 (-2.35%)
     
  • 金價

    2,385.70
    +32.20 (+1.37%)
     
  • Bitcoin

    68,136.62
    +1,134.47 (+1.69%)
     
  • CMC Crypto 200

    1,375.68
    +45.07 (+3.39%)
     

和勤新能源車、重卡零件營收營收比重提高中

精密沖壓大廠和勤精機 (1586-TW) 今 (27) 日召開法人說明會,公司預期延續今 (2023) 年下半年的旺季效應,明 (2024) 年初即有多項新能源車零件新訂單陸續進入量產、重卡零件增量且增加新項目出貨的營收貢獻,公司明年營運可望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和勤今年下半年起營收逐月走高,10 月營收 2.26 億元,年增 22.91%,並創下了近 15 個月新高,其中汽車零件營收 1.85 億元,則是歷年單月次高,意即汽車業務已經回到過去高標狀態,隨著硬碟零件營收回穩、新能源車與重卡零件新訂單出貨,預期營收還會繼續逐月向上攀升。

受惠產品組合優化,和勤第三季 5.87 億元,爲今年新高,毛利率 12.55%,季增 2.05 個百分點,年增 3.97 個百分點,本業也接近損益兩平。在汽車零件出貨持續增量,和勤第四季營收規模可望較第三季成長,公司對第四季獲利轉正持審慎樂觀態度。

和勤主管表示,第三季毛利率拉高主要原因來自於高毛利產品比重提升,包括新能源車零件以及重卡零件,同時這兩類產品也是近年公司重點布局的項目。在新能源車零件的客戶方面,除了美國電動車大廠之外,中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公司、汽車與科技公司聯合設計的自主品牌,都將為和勤明年的業績成長帶來相當大的動能。重卡零件受惠行業復甦,和勤出貨增量之外,又爭取到變速箱零件新項目訂單,為公司提供穩定成長。

和勤 2023 年前三季營收 16.13 億元,毛利率爲 8.64%,年減 5.64 個百分點,稅後虧損 7516 萬元,較去年同期由盈轉虧,每股虧損 0.93 元。

廣告

和勤今年穩定出貨給美國電動車大廠,且海外市場自第四季開始增量,加上新車款即將開始交車,隨著新車款量產,和勤的零件供應量也會相應增加。此外,和勤也攻下多數中國自主品牌新能源車訂單,其中全球銷量第一的中國電動車大廠的部分,目前已供應全系列座椅調高器及門鎖零件,明年還將增加供應座椅調角器零件。

近期和勤與成都豪能合作,再拿下中國新能源車大廠電驅系統訂單,預計明年下半年開始出貨;新客戶汽車與科技公司聯合設計的自主品牌,則是爭取到該品牌增程式電動車的離合器零件訂單,將於明年貢獻營收。

新能源汽車是和勤近年積極拓展的領域,去年新能源汽車的營收占比約為 14%,今年前三季提升到 17%,預期明年新能源汽車比重將再進一步提高。和勤的接單策略是新接訂單採高毛利率準則,包括新能源車零件、重卡零件等新產品的毛利率都遠優於公司平均毛利率,在高毛利率產品營收金額與占比大幅成長之下,公司明年業績將具爆發力。

和勤的主要客戶為各大車廠及全球汽車零件供應領導商麥格納、博格華納、伊頓等,以優異的產品品質獲得客戶信任並爭取更多項目訂單,除了新能源車、重卡之外,燃油車零件訂單也陸續回流,包括大眾、豐田等訂單,都將顯現於明年業績表現。公司也持續與主要客戶深化合作關係,維持營運規模長期穩定擴張。

更多鉅亨報導
和勤10月營收創15個月新高 訂單回溫動能延續至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