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會否令香港進入低慾望社會?
垃圾徵費將在4月1日實施,特首李家超已明言要「不斷做、大量做、持續做」,然而有網民擔心將影響港人消費意欲。現時在北上消費潮流之下,垃圾徵費再進一步影響本地消費,會否有機會令本地急速進入「低欲望社會」?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有港人表示「唔想再買嘢」
垃圾徵費都是政府增加收入的一種來源,實施後,預計會與消費稅同樣起到有限度收縮效果,例如港人每次購物前都很大機會出現延遲消費的習慣,消費者會先考慮家中指定的垃圾袋的大小和數量,才會決定購買,意味本港零售業將告別衝動消費模式。
有大型網媒報道,有港人表示垃圾徵費實施後將「唔想再買嘢」,怕到時處理垃圾困難,所以「完全唔想喺香港使錢」。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正是「怕把垃圾帶回家」的心理,令外出消費意欲減低,「消費傾向」(propensity to consume)有機會永久地降低,令在港的消費力持續受到限制。
根據規定,市民外出消費產生的隨身垃圾,例如紙巾、雪條棍、飲品杯、飯盒等,在新政策下仍然可以毋須用指定袋包裹,但在未有增加公眾垃圾桶的配合下,依然未能排除過量棄置在公眾垃圾桶,構成非法棄置的風險,4月1日後,是否能夠說服港人「安心製造垃圾」,將視乎其他配套設施。事實上,家居垃圾同樣需要計算,「大嘥鬼」專頁去年已經開始「嚇鬼」,寫明「鬼鬼心中有數」,要計住數「揼違規垃圾博唔過」,反映往後處理消費品垃圾,都可能要計過度過。
實施前開始「斷捨離」
此外,據報已有港人趁政策並未實施前開始「斷捨離」,將家中咖啡機、雜物精品棄置與贈送他人,有港人則趕在4月1日實施死線前更換新傢具,明言「諗住趁之前換咗啲傢私」,換言之在4月1日後,港人消費會變得更加慬慎,有開始減低物慾的先兆。
減低物慾的最終形態,便是低慾望社會(Low Desire Society)。「低慾望社會」是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及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在其著作《低慾望社會: 喪失大志時代的新國富論》提出的概念,他指日本新一代因為房貸以及生活壓力大巨,開始晚婚和物質慾望逐漸減少,長遠影響人口及經濟結構。
「低慾望社會」影響人口及經濟
港人會否因此進入低慾望社會?對高度商業化的香港市場難以肯定,不過近月興起的倉儲式超市購物,就很大機會受到影響。倉儲式超市購物的貨品包裝巨大,除非回港前先拆盒分貨,否則在4月1日後,港人便增加了要處理巨大包裝問題,如果透過順豐赴運,最終還是要靠自己處理巨型垃圾,平日在港購買未必需要處理巨型垃圾,反而買大食大,要考慮多花一重功夫處理垃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