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6,334.37
    -11.52 (-0.07%)
     
  • 國指

    5,598.16
    -17.64 (-0.31%)
     
  • 上證綜指

    2,969.56
    +3.35 (+0.11%)
     
  • 滬深300

    3,399.46
    +8.18 (+0.24%)
     
  • 美元

    7.8099
    -0.0013 (-0.02%)
     
  • 人民幣

    0.9165
    +0.0016 (+0.17%)
     
  • 道指

    36,117.38
    +62.95 (+0.17%)
     
  • 標普 500

    4,585.59
    +36.25 (+0.80%)
     
  • 納指

    14,339.99
    +193.28 (+1.37%)
     
  • 日圓

    0.0540
    +0.0001 (+0.13%)
     
  • 歐元

    8.4253
    -0.0066 (-0.08%)
     
  • 英鎊

    9.8120
    -0.0210 (-0.21%)
     
  • 紐約期油

    70.93
    +1.59 (+2.29%)
     
  • 金價

    2,045.40
    -1.00 (-0.05%)
     
  • Bitcoin

    43,255.99
    -473.28 (-1.08%)
     
  • CMC Crypto 200

    895.37
    +2.66 (+0.30%)
     

大茶飯│熱潮冷卻後的央企指數(青冰)

熱潮冷卻後的央企指數
國資央企指數在5月22日推出,成份股共50隻。 (ronniechua via Getty Images)

恒指今年至今累跌8%,跑輸全球大部分主要股指,外資對內地經濟的擔憂,固然是主因,但市場亦經常詬病,恒指常在某些股份的周期頂位加入為成份股,很多時候就是該股的歷史高位,除了在頂位加入新貴外,青冰發現恒指公司推出新指數的時機也不太好,5月份推出的中國國資央企指數,是當時熱炒的「中特估」概念,4個月過去,熱潮冷卻,指數累跌約8.7%。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中特估」熱潮冷卻

國資央企指數在5月22日推出,成份股共50隻,首日收報2992.8點,幾個月後的今天,市場對中特估明顯是沒了興趣,今日收報2732.7點,下跌約8.7%。同期恒指下跌7.5%,國資央企指數是跑輸的。不過也要公平地作比較,這幾個月有不少中資股除息,若計及除息因素,恒指只是下跌了5.12%,而國資央企指數就下跌3.9%。按7月底的資料,國資央企指數的十大比重股份是中移動(0941.HK)、三桶油、招行(3968.HK)、華潤置地(1109.HK)、蒙牛(2319.HK)、中芯(0981.HK)、華潤啤酒(0291.HK)及神華(1088.HK),基本上三桶油加中移動及招行5隻股,已佔去38.4%的比重。

跑贏大市寥寥可數

五大股份中有三隻在這段期間錄得升幅(連股息),中海油及中石油各升16%,中移動也升4%,這些重磅股份跑贏國資央企指數咁多,但最終計埋股息個指數仍然要跌3.9%,反映了其他股份是極之不濟,跌咗好多才會將三隻大比重股份的升幅全部報銷兼有凸。所以若說恒指公司在水尾推出這指數,時機差勁,相信說法也很持平,換個角度講,所謂的央企股或中特估,其實只有寥寥幾隻是交足功課而受市場愛戴,其餘的都是濫竽充數,不提也罷。

五大股份中有三隻在這段期間錄得升幅(連股息),中海油及中石油各升16%,中移動也升4%。
五大股份中有三隻在這段期間錄得升幅(連股息),中海油及中石油各升16%,中移動也升4%。 (Tingshu Wang / reuters)

早幾年恒指公司推出科技指數時,是2020年7月,正值疫情後的全球放水時代,首日收市為6774點,頭幾個月只是緩步向上,在2021年初狂炒至11001點,然後便開始了近兩年的熊市。在推出科指後約兩個月,已經有科指ETF上市,相關期指及期權到11月及翌年的1月才推出。今次的中特估熱潮快來快去,可能由於個市太差,並未有推出相關的ETF及衍生產品,認受性及普及程度自然更低,或許在2024年時,大家已經忘了甚麼是中特估,忘了有個國資央企指數了。

青冰

http://www.fb.com/chingbing888

本欄逢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