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4 小時 59 分鐘
  • 恒指

    18,164.22
    +401.19 (+2.26%)
     
  • 國指

    6,423.94
    +150.19 (+2.39%)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滬深300

    3,604.39
    -19.52 (-0.54%)
     
  • 美元

    7.8186
    -0.0037 (-0.05%)
     
  • 人民幣

    0.9252
    +0.0003 (+0.03%)
     
  • 道指

    37,903.29
    +87.37 (+0.23%)
     
  • 標普 500

    5,018.39
    -17.30 (-0.34%)
     
  • 納指

    15,605.48
    -52.34 (-0.33%)
     
  • 日圓

    0.0499
    -0.0003 (-0.50%)
     
  • 歐元

    8.3778
    -0.0007 (-0.01%)
     
  • 英鎊

    9.7990
    +0.0040 (+0.04%)
     
  • 紐約期油

    79.36
    +0.36 (+0.46%)
     
  • 金價

    2,329.50
    +18.50 (+0.80%)
     
  • Bitcoin

    57,465.80
    -2,494.21 (-4.16%)
     
  • CMC Crypto 200

    1,259.89
    -79.18 (-5.91%)
     

小米能憑電動車消息追落後?

1月下旬網上流傳小米(1810.HK)電動車零件圖片及路上測試照片,令市場掀起對小米造車成功的憧憬,刺激股價急升。然而小米近日股價走勢雖然凌厲,惟截至2月1日,對比如阿里巴巴(9988.HK)、騰訊(0700.HK)等科技巨頭過去半年累計反彈20%及33%,小米仍較落後。回想2021年初傳出小米造車,當時股價高逾30元,小米現價水平仍不及當時一半,以下探討小米股價是否能藉造車消息後來居上。

據報道,有網民在微博上載了,聲稱是測試中小米電動車的諜照,可見改部四門房車擁有流線型的設計。報道指小米正開發兩款電動車,該張在街頭被拍下諜照的是代號 Modena 的車款,據悉擁有較 Tesla 更強的馬力,而定價則與小鵬(9868.HK)的 P7 電動車(官網顯示20.9萬元人民幣起)相若。另有報道引述小米,將推出2款電動車內部代號為「Modena」與「Le Mans」。

其中,Modena有兩個版本,分別是26萬至30萬人民幣的入門車型、以及35萬人民幣起跳的高階版本,目標於2024年正式量產;Le Mans估計到2025年才會量產,定價在35萬元人民幣以上。

至於流出的圖片,據悉為小米MS11車型的設計,包括小米汽車保險桿、裝飾零件及小米與「北汽模塑」相關合作細節等。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網上回應,承認是二級供應商保密的設計文件外泄,但並非最終文件。

巨額投資回報有望

小米本身主打消費電子產品,生產智能電話、智能穿戴裝備及一般家庭電器等,然而乘著電動車熱潮,創辦人雷軍亦宣佈加入造成行列。雷軍當日所言,是預計汽車未來將成一類電子產品,與智能電話等性質相近,並相信可與旗下消費電子產品相結合,產生協同效益,故2021年3月雷軍便宣佈計劃在未來10年對小米智能電動車投資100億美元。

廣告

然而開發新產品意味大幅增加開支,而產品在推出市場前均未能帶來回報,屬於「燒錢」階段,賣智能電話及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盡然有好表現,也要補貼電動車,連同股東也要一併捱下去。

幸好,小米電動車近日流出的資料顯示,小米2024年量產電動車的成事機會相當高,亦即市場原本憂慮小米電動車的投資期可能要延長或加碼的風險降低。隨著電動車量產,可望為公司貢獻收入,更意味投資電動車的收成期可能提早到來。

事實上,小米是小鵬的投資者,是次造車亦由國企北汽集團代工,小米汽車確有一定潛力在內地電動車戰國時代佔一席位,如成功更有望帶動公司電子產品生態鏈進入新增長浪潮。

接替回落的手機業務

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智能手機的總出貨量為2.86億,低於前一年的3.29億,也是自2013年以來智能手機在中國的年銷售量首次跌破3億。調研機構 Canalys 指出,2022年全球手機出貨量按年跌11%,小米仍排全球第三,惟市佔率只有12%,按年跌2個百分點。相信小米在印度銷售遭政府打壓帶來了相當的影響。

此外,內地2022年第四季疫情大爆發,政府實施嚴格防控措施,整體手機出貨量顯著回落,蘋果公司在中國售出1640萬部手機,按年下降24%,仍排在第一名,而小米出貨量則大跌37.3%,表現跑輸榮耀(跌14%)等同業。

內地手機業務能否迎來新換機潮,除了技術的革新外,還要看政策環境能否配合,然而小米在印度發展碰壁,相信海外業務整體的增長也會放慢,甚至有倒退的可能。而此時新產業電動車的出現,有機會繼承智能手機業務,成為公司新核心業務,開啟新一輪增長期。

市場料業務低潮已過

小米截至2022年9月首三季營業額按年少11.8%至2140億元人民幣,轉盈為虧,蝕6.8億元人民幣,不過在疫情肆虐的第四季,表現似乎未算太差,彭博綜合券商預測,小米2022年每股盈利按年跌88%至0.093元人民幣,而市場普遍睇好公司2023年表現,預期每股盈利可按年反彈4倍至0.479元人民幣,預測市盈率約28.6倍,而2024年料多賺28%,預測市盈率降至21倍。

對比2021年初小米宣佈造車時,市盈率約40倍來比較,今年預測市盈率仍相對吸引。只要內地社會經濟復常如期進行,小米現有業務復甦在望,配合電動車量產憧憬,小米股價有機會繼續追落後,甚至迎頭趕上。

更多內容:

聯儲局歷史上第一次虧損的投資啓示

探討美團的再爆升空間

滙控股價靜靜起革命的原因

相關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HK MoneyClub (www.hkmone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