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651.15
    +366.61 (+2.12%)
     
  • 國指

    6,269.76
    +149.39 (+2.44%)
     
  • 上證綜指

    3,088.64
    +35.74 (+1.17%)
     
  • 滬深300

    3,584.27
    +53.99 (+1.53%)
     
  • 美元

    7.8280
    +0.0002 (+0.00%)
     
  • 人民幣

    0.9251
    +0.0008 (+0.09%)
     
  • 道指

    38,085.80
    -375.12 (-0.98%)
     
  • 標普 500

    5,048.42
    -23.21 (-0.46%)
     
  • 納指

    15,611.76
    -100.99 (-0.64%)
     
  • 日圓

    0.0498
    -0.0003 (-0.54%)
     
  • 歐元

    8.4129
    +0.0147 (+0.17%)
     
  • 英鎊

    9.8020
    +0.0100 (+0.10%)
     
  • 紐約期油

    83.85
    +0.28 (+0.34%)
     
  • 金價

    2,358.00
    +15.50 (+0.66%)
     
  • Bitcoin

    64,361.78
    +416.09 (+0.65%)
     
  • CMC Crypto 200

    1,390.13
    -6.40 (-0.46%)
     

拉闊投資|三大因素困擾 高通脹難解(小勇哥)

三大因素困擾 高通脹難解
中國10月CPI按年升1.5%較預期1.4%為高。官方解釋是受到天氣、商品供求緊張及成本上升影響。 (jayk7 via Getty Images)

中國10月CPI按年升1.5%較預期1.4%為高。官方解釋是受到天氣、商品供求緊張及成本上升影響。根據類別來看,交通工具燃料按年升31.4%,按月升4.7%,主要受能源價格上升拖累,從煤價、油價、氣價表現不難理解。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匯、加密貨幣免費即時報價,自選投資組合獲取相關新聞提示。

重要的是食品通脹上升,鮮菜按年升15.9%,按月升16.6%,影響CPI上升0.34個百分點,佔總升幅接近50%。主要受降雨天氣、疫情擴散、生產運輸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豬肉價格雖然按年跌44%,但按月跌幅大幅收窄至2%,而1至10月跌幅為29.5%,顯示出①PPI通脹已經開始傳導至CPI;②豬價及菜價正在大幅回升,如果步伐持續,相關股份是撈底的目標。

中國10月PPI與CPI同樣亦較預期高,預計升幅12.3%,結果上升13.5%,理由同樣是能源價價格惹的禍。官方解釋,PPI上升因輸入性因素加上國內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偏緊。在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中,燃料動力按月升7.7%,化工原料升4.4%,但升幅較1至9月放緩。反而,建築材料及非金屬類價格按月升6.1%,1至10月升幅只是3.8%,顯示建築材料景氣度改善,相關股份值得留意。

隨着通脹由PPI逐漸傳導至CPI,2020年將出現CPI升幅持續向上而PPI升幅則持續下降,特別要留意猪肉價格,市場預期明年第二季當豬肉供求達至平衡後,價格可能出現急速上升。近期已看到有資金在A股市場偷步炒豬肉股,但真正的上升周期應在明年中才出現。由於消費指數按月升幅與CPI食品類按月升幅的相關性超過60%,細分行業的相關性更高,因此食品股尤其是有定價能力的特別值得看好。

中美齊面對通脹問題

通脹問題,中美兩大經濟體同樣要面對。美國前晚及昨晚先後公布10月PPI及CPI。PPI按年升8.6%及按月升0.6%,均與預期一樣;而10月的6%升幅亦與9月相同。與中國情況相同,10月PPI價格飆升因能源價格和運輸成本急升。能源價格升4.8%,汽油亦升6.7%。

廣告

美國10月CPI 加速上升,按年升6.2%,較預期升幅5.9%高,創30年來最大升幅,按月亦升0.9%%,同樣較預期0.6%升幅為高;核心CPI按月升0.6%,亦較預期0.4%為高。市場預計供應鏈問題持續至2022年,生產成本上升進一步推動物價走高,通脹持續高企將維持一段時間。

上星期聯儲局宣佈本月開始削減買債tapering直至明年中。主席鮑威爾強調tapering與利率政策並不相關,加息需要達到的經濟條件更為嚴苛,暗示市場估計明年加息一至兩次是錯誤的。

不過,鮑威爾終於認衰,承認供應鏈問題比預期更長久,導致通脹高企持續更長時間。他表明,聯儲局的工具無法紓解供應受限制的問題。至於供應限制持續多久以及對通脹的影響均很難預測,因為全球供應鏈問題很複雜,肯定最終回歸常態,但何時發生高度不確定,聯儲局估計可能是明年第三或四季,較早前的預測需時更長。

全球高通脹的問題持續多久由三個因素決定。第一是供應鏈堵塞、瓶頸的問題;第二是地緣政治緊張,中美重構供應鏈;第三是勞動力尤其是美國正面對大離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

供應鏈受疫情影響

供應鏈問題與新冠疫情受控相關,現時全球接種兩劑疫苗的人數達31.5億元,佔全球人口40.4%。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中國上星期表示全國已接種23.27億疫苗劑次,佔全國人口78%。再加上,中國採取零容忍政策,一遇確診個案便採取封鎖措施,防止疫情擴散。

然而,中國以外的製造業國家情況卻不一樣。印度疫苗接種率只有25%。東南亞三個人口最多的製造業國家──印尼、菲律賓及越南接種率介乎22%-31%,泰國亦不足50%,成衣大國孟加拉甚至少於20%,供應鏈堵塞問題不易解決。

著名國際航運研究及諮詢機構Drewry比聯儲局更悲觀,認為供應鏈堵塞問題將在2022年第二季度末得到緩解,但供應鏈終端問題將持續整個2022年。這個觀點與全球供應鏈研究及諮詢機構 Sea-Intelligence上月發表的觀點相似。

中美經濟脫鈎的問題更加強了供應鏈堵塞問題。中美均各自重構供應鏈。即使疫情過去,全球供應鏈亦不會重返疫情前的模式。現時已有一些企業撤出中國,將工廠設於東南亞以及日、韓、台等地方。地緣政治是結構性問題,重構供應鏈亦會令供應不能如以前暢順,影響將是長遠的。

最後是勞動力的問題,特別是正在美國發生的Great Resignation。自4月開始,美國進入不尋常的辭職潮。4月美國離職人數超過399萬,打破2000年有統計以來的紀錄。隨後數月辭職人數節節攀升,上月公佈美國8月離職人數超過427萬,離職率達到創紀錄的2.9%。

差不多美國所有行業都出現辭職潮,其中零售業、餐飲業和酒店業是重災區。大量勞動力離開舊工作,但沒有投入新工,導致美國職位空缺超過1000萬,同樣創紀錄。

有學者認為,很大部分的離職者是因為疫情而改變了人生態度,認為生活不能只圍繞工作,情況有點像早前中國出現的年青人「躺平」的現象。如果這將會演變成全球性且持續的現象,將對世界經濟產生極深遠的影響。

小勇哥

Yahoo Money Talk客席主持、投資達人

本欄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