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466.90
    -262.39 (-1.48%)
     
  • 國指

    6,030.77
    -99.48 (-1.62%)
     
  • 上證綜指

    3,102.27
    -13.33 (-0.43%)
     
  • 道指

    34,006.88
    +43.04 (+0.13%)
     
  • 標普 500

    4,337.44
    +17.38 (+0.40%)
     
  • 納指

    13,271.32
    +59.51 (+0.45%)
     
  • Vix指數

    17.25
    +0.35 (+2.07%)
     
  • 富時100

    7,640.70
    +16.71 (+0.22%)
     
  • 紐約期油

    89.16
    -0.52 (-0.58%)
     
  • 金價

    1,931.00
    -5.60 (-0.29%)
     
  • 美元

    7.8205
    +0.0050 (+0.06%)
     
  • 人民幣

    0.9340
    -0.0008 (-0.09%)
     
  • 日圓

    0.0523
    +0.0000 (+0.06%)
     
  • 歐元

    8.2924
    +0.0153 (+0.18%)
     
  • Bitcoin

    26,270.56
    +191.90 (+0.74%)
     
  • CMC Crypto 200

    562.34
    +2.83 (+0.51%)
     

操盤手札記│香港通脹被低估?(割柑人)

香港通脹被低估?
本港CPI假設所有住戶都係租客或供樓業主,因此住屋成本佔比最大,高達四成。

踏入第四季,先睇返第三季季結,上周五港股收17222,升0.3%;全季埋單則跌21.2%,熊霸全球,兼連跌五季,追平2008年至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所創最長跌浪紀錄!港股已連續三周陰燭下跌,近日守17000關,本周不排除會失守,但睇日線、周線、月線RSI都見超賣,亦不排除會技術反彈,先上望9月22日下跌裂口18195,若彈完散,則將下試16000關,即1998年以嚟嘅上升軌同2011年10月谷底16170附近。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外圍方面,上周五美股開市前,美國商務部公布8月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按年升6.2%、按月升0.3%;剔除能源同食品後,核心PCE按年升4.9%、按月升0.6%,都高過預期,反映聯儲局連續三次重手加息0.75厘,對遏制通脹效力未如預期。利率期貨顯示,儲局下月再重手加息0.75厘機率升至56.5%。美股道指、標指、納指分別跌1.7%、1.5%、1.5%;全季埋單則分別跌6.7%、5.3%、4.1%,都已連跌三季。

美歐通脹相繼破頂

通脹、加息、衰退風險上升、風險資產下跌,係全球面對嘅問題。上周五歐盟統計局公布9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初值,歐元區按年升10%、按月升1.2%,都高過預期,兼係有紀錄以嚟年率首見雙位數。此前一日,歐元區以至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已公布9月CPI初值按年升10%、按月升1.9%,都高過預期,兼係1951年以嚟年率首見雙位數。市場預計,歐洲央行10月議息將再加息0.75厘。

多國CPI按年升幅近幾個月相繼創下多年新高——美國創40年新高、英國創40年新高、德國創71年新高,就連長期低通脹嘅日本,8月CPI亦按年升3%,創31年新高。香港又點?8月CPI按年升1.9%。點解喺聯繫滙率下,香港通脹唔似美國咁高(美國8月CPI按年升8.3%)?皆因兩地編制CPI嘅項目、比重唔同,例如美國地方大,出入普遍靠揸車,能源同交通佔CPI比重約兩成;香港地方細,出入唔使靠揸車,相關佔比只約9%。

港元被強勢非好事

值得注意嘅係,本港CPI假設所有住戶都係租客或供樓業主,因此住屋成本佔比最大,高達四成,而由於喺疫情下租金回落,拖低整體CPI,因此未能全面反映現實。市場亦質疑本港過往嘅CPI計算都低估市民生活成本,因為住屋開支佔比最大,但計算方法係用租金而唔係用樓價。點解?經濟師將樓價剔出CPI嘅理據:一來樓價比較波動,會令CPI大上大落;二來買樓可能一世人一次,亦可能係投資,並非日常消費。

雖然香港通脹唔似美國咁高,但美國加息遏制通脹,喺聯繫滙率下,一方面,香港因應港美息差,始終要跟隨美國加息;另一方面,美國加息,美元強勢,港元同美元掛鈎,港元亦「被強勢」,但表面風光,內裏陰乾。香港並非通脹高企,亦非經濟過熱,跟隨加息會犧牲經濟增長;而港元被強勢,外資來港變得「較貴」,會寧願揀「較平」嘅東南亞市場投資,甚至揀日本、英國等地。

割柑人

曾任財經記者、編輯,在本港報章撰寫財經專欄逾十年

www.fb.com/hkstockpicker

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