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搞夜市經濟 忽略了葵涌廣場
最新消息顯示,政府計劃透過延長商場開放時間,來營造夜市氣氛。其中自由黨黨魁、行政會議成員張宇人也表示,夜市並非在繳交昂貴鋪租的食肆門口「推車仔」,反映政府的夜市模式向商場著手。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夜市商場要睇人流
事實上,香港早已有夜市概念商場—觀塘APM。商場開張之初,正是引入日與夜的「夜間零售」概念,盡量讓娛樂、餐飲,營運至深宵,然而今天凌晨時份在觀塘還有多少人流,從商舖的實質營業時間便可以反映。
網民對政府搞夜市大潑冷水,認為集中於大財團、大商場消費還是太昂貴,而且缺乏夜市氣氛,不會吸引到人流。商場經濟發展到近年,代表了一種追求生活品味的中產消費模式,消費價格上與「推車仔」模式也差一大截,有網民以早前政府市集賣「80元炒米粉」揶揄夜市注定失敗,認為夜市商場,並非兩岸三地常見的夜市。
「26元牛雜」VS「80元炒米粉」
不之過「商場價」也不一定貴,1991年開業的葵涌廣場內有差不多1000多家小店,售賣的小食、精品便價廉物美,一杯芒椰奶西,30多年後的今天也只賣12元,一碗牛雜只售26元。葵廣內牛雜店被服裝店包圍,附近又有診所和其他小店,自然形成一個小區,整個商場由不同的小區組成,每個角落都有人流,而連鎖店只得幾間,位置上又有不少特式小店包圍,保持多樣性,如果直接轉夜市,說不定都有得做。「80元炒米粉」與「26元牛雜」可能就是市民期望的「價格差異」,如果夜市有後者,可能都有很大的價格競爭力。
商場非大集團式經營
葵涌廣場這種生態得以維繫,市場早有分析指出很大程度由於業權分散,商場並非大集團式經營,事緣南豐集團早於商場未開業前,早已將店舖以樓花形式出售,開業後由商場業主代表以及住宅業主代表所組成的業主立案法團進行管理,小業主靈活經營。不過這種業權分散或者後來興起的「劏舖」模式在香港也不容易成功,劏得太多影響人流,又或者出現業主糾紛,最後變成死場的例子比比皆是,尖沙咀首都廣場、荃灣地皇廣場都是例子。而葵廣在疫情期間,也曾出現過蝕讓的新聞,不過也勝在市場敏感,疫情後生意和人流很快便恢復。
補貼轉租小店經營?
政府搞夜市商場,會否聚焦「葵涌模式」?又或者埋手其他「劏場」做二房東,再補貼轉租小店經營,形成夜市,未知能否博一博,單車變摩托?即使不做「劏場」,或者向現有小店比較多的商場著手,例如太子聯合廣場、旺角銀城、大埔昌運、荃豐中心、灣仔188這類商場,若然成功造出「夜市版葵廣」,會不會比叫新世界、新地旗下商場開多一粒鐘更加有效?一般商場食肆多一小時無助於做多轉客,而葵廣芒椰奶西就可以多賣幾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