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2 分鐘
  • 恒指

    18,188.30
    +425.27 (+2.39%)
     
  • 國指

    6,430.81
    +157.06 (+2.50%)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滬深300

    3,604.39
    -19.52 (-0.54%)
     
  • 美元

    7.8165
    -0.0058 (-0.07%)
     
  • 人民幣

    0.9258
    +0.0009 (+0.10%)
     
  • 道指

    37,903.29
    +87.37 (+0.23%)
     
  • 標普 500

    5,018.39
    -17.30 (-0.34%)
     
  • 納指

    15,605.48
    -52.34 (-0.33%)
     
  • 日圓

    0.0500
    -0.0001 (-0.24%)
     
  • 歐元

    8.3770
    -0.0015 (-0.02%)
     
  • 英鎊

    9.7930
    -0.0020 (-0.02%)
     
  • 紐約期油

    79.66
    +0.66 (+0.84%)
     
  • 金價

    2,318.50
    +7.50 (+0.32%)
     
  • Bitcoin

    57,795.12
    +630.92 (+1.10%)
     
  • CMC Crypto 200

    1,263.16
    -7.58 (-0.60%)
     

新冠疫情打破世界秩序 埋下憤怒和不信任的種子

【彭博】-- 雖然新冠病毒疫情依然在全球大部分地區肆虐,但政界和商界領導人已經開始考慮一旦疫情最嚴重的時期過去,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

預測並不美好。

政府崩潰、飢荒、經濟被壓垮以及極端主義分子更加肆無忌憚,這些都在大流行過後最黑暗的預測情境中。即使不那麼戲劇性的展望也帶有陰沈的色彩:政治聯盟分崩離析,經濟反彈速度不足以抵消數億人失業的影響。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就出現的裂痕正在迅速擴大。美國和中國對疫情的起源和應對的口頭交鋒,現在威脅到本可以幫助世界復甦的貿易協議。圍繞最終疫苗分配的爭鬥正在離間盟友。聯合國被排擠,專制政府加大了對公民自由的攻擊。

對各國可能暫時擱置分歧,共同抗擊新冠病毒的希望已基本破滅。

「就共同威脅而言,這場大流行病是我們可以想象的最接近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情形,」新美國安全中心駐華盛頓的執行長Richard Fontaine說。「但是不僅沒有有意義的合作,它還成為另一個競爭的媒介。」

中美貿易戰疑慮死灰復燃 讓遭遇新冠衝擊的華爾街雪上加霜

最先出現的爭鬥之一將在獲得持久治療或疫苗方面。上周,總部位於巴黎的製藥巨頭賽諾菲的執行長表示美國可能首先獲得該公司的潛在疫苗,因為美國資助了這項研究,這一表態引起法國官員的憤慨。許多全球領導人認為,任何疫苗都應被視為「公共產品」,然而不可避免的是部分人群獲得疫苗的時間會落後。

其他裂痕也正在出現:美國避開了5月4日歐洲牽頭的為疫苗研發籌集數以十億美元計資金的虛擬會議。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未能就一項敦促全球停火的決議達成一致--部分原因在於美國反對有關世界衛生組織的提法,美國總統唐納德· 川普稱該機構過於接近中國。

廣告

川普政府一再拒絕放鬆對伊朗和委內瑞拉的經濟制裁最大施壓,儘管這些國家的人民在病毒肆虐之際物資匱乏。從更深的層面來看,對這種狀況存在普遍的不安。

一場疫情喚醒了中美關係的所有最糟糕情境

因此,在地緣政治上,對美國的信心將是新冠病毒疫情一個明顯的受害者。在川普政府領導下,對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機構的輕視在疫情期間有增無減。

新的激進立場--國務卿蓬佩奧有關中國「有感染世界的歷史」的評論便是佐證--使一些專家認為,無論11月總統大選結果如何,美國都將徹底與疫情前的世界分道揚鑣。

許多國家看到了「美國優先」的疫情響應,它們將對過於依賴華盛頓保持警惕。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擁有許多頂尖大學和研究人員,一度無法獲得足夠的檢測和醫療設備來應對這種病毒。目前已經有超過86,000美國人因新冠病毒而失去生命。

與此同時,中國對其提供的急需設備(通常質量不佳)所提出的讓步要求,以及繼續拒絕對病毒的起源進行全面調查,降低了它在夾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國家眼中的吸引力。

「腐蝕性損害非常嚴重,」前美國副國務卿、現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總裁William Burns說。「疫情危機是許多國際格局趨勢線的助長劑,包括國家之間的分裂,專注於狹隘的民族主義的傾向更為嚴重,大國競爭加劇以及地區混亂。」

其他潛在的長期損害也不可避免。依賴石油獲得多數財政收入的阿爾及利亞,在油價暴跌之際宣布將預算削減一半。一些專家擔心,一波新的經濟移民將從其地中海海岸逃往歐洲。

聯合國的數據顯示,疫情預計將造成全球產出損失8.5萬億美元 ,並可能導致1.3億人陷入赤貧。隨著新冠病毒切斷旅遊和旅行等關鍵收入來源,已有100多個國家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幫助。

即便共和黨的川普繼續留在白宮,一個贏家將是大政府。為了抗擊疫情,各國政府已經推出總計超過8萬億美元--包括美國約3萬億美元的刺激措施。還有更多刺激在路上,美國已開始考慮推出新一輪的刺激一攬子計畫。

「我們將看到政府在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這是重新為經濟注入某些東西的唯一途徑,」義大利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Nathalie Tocci說。「政府在經濟復甦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但也將更加關注避免敵意收購,尤其是會考慮到中國。」

鑒於美國仍在經受疫情的嚴重影響,中國正在積極努力著眼未來塑造對疫情的敘事。從疫情最初,採取行動讓國內批評者和對這一病毒大膽直言的醫生噤聲,如今繼續試圖阻止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對新冠病毒源頭進行調查的呼聲。

美國警告稱有中國駭客將目標瞄準研究新冠病毒的醫療機構

這些被批評人士稱為中國的「戰狼外交」行動如此激進,以至於包括奈及利亞、哈薩克斯坦和法國在內的幾個國家都召見其外交官,表達不滿。

「中國和美國都不會因此而好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副總裁Kathleen Hicks說。「真正的問題是其他參與者如何權衡這些因素,如何考慮他們對於美國不太可能引領世界的判斷?」

這些國家越來越多地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與兩個無吸引力的選項中的一個加強聯盟,或者尋求與兩者都保持一定距離,儘管它們還依賴於中國廉價的製造業和美國的資本。

美國正在試圖切斷自己對中國的依賴,通過加快重新定位,將關鍵的供應鏈搬回到美國,其他國家也在考慮這個問題。

「口罩外交」

「許多國家都意識到了中共積極開展的‘口罩外交’,他們並不喜歡,」負責經濟事務的美國副國務卿Keith Krach接受採訪時表示。「受損的中國名聲無法彌補。」

這也使得一些國家在北京和華盛頓分心之際伺機尋找機會。前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在《外交事務》5月6日刊發的一篇文章中稱之為「COVID疫情後的無政府狀態」。其中最活躍的,當屬俄羅斯。

國內支持率下滑的普丁已經利用這場疫情造成的混亂,增強俄政府在敘利亞和利比亞的影響力。

「這一切對普丁來說非常便利,本身的實力不足以使他成為全球主要領導者,但他有廣泛的合作伙伴,」俄羅斯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Alexander Dynkin說。

聯合國伸援手

然而,也有一些人認為美國領導力破滅的說法過於誇張。幾十年來,美國在全球影響力下降的聲音就一直不絕於耳。然而,無論中國如何爭取,美國仍然有足夠的實力和財力來重新奪回世界老大的角色。

「我們談論‘美國世紀’的結束,已有二十年之久,」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Shadi Hamid稱。「認為這標志著美國時代的結束,以及美國再也站不起來的想法,我認為是愚蠢和過激的。」

不管怎樣,對於貧窮國家來說,大國角力是可怕的時刻。上周四,聯合國把抗擊新冠疫情及其影響的籌款額提高到了67億美元,並警告「飢荒的幽靈即將到來」。

在非洲和南美的許多國家,另一個擔憂是,真正的疫情狀況還不為人知。巴西總統博索納羅曾嘲笑病毒的威脅,該國通報的累計確診病例超過206,000例,死亡病例超過14,000例,而外界認為這些數字仍被低估。即便如此,巴西政府仍在力推重開這個拉美最大經濟體的更多部門。

在非洲,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非洲事務負責人Ahunna Eziakonwa警告,當地「經濟和生計將徹底崩潰」。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津巴布韋,那裡一半以上的人口需要糧食援助,而該國經濟早在疫情爆發前就已經崩潰。

「人們的生計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消失,」 Eziakonwa說。

隨著上述情形開始顯現,越來越清楚的一點是,疫情過後的世界將與不到六個月前的世界大不相同。

在南半球冬季即將到來前,許多貧困國家的疫情仍在迅速蔓延,這場危機可能會迫使美國及其盟友讓川普首任任期內的一些外交政策優先事項靠邊站。一些曾經重要的問題,比如對伊朗的「極限施壓」,在疫情面前已顯得不再那麼重要。

「優先事項的選擇權不在美國手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Vali Nasr說。「新冠病毒說了算。」

原文標題Pandemic Shatters World Order, Sowing Anger and Mistrust in Wake

(新增最後兩個小標)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0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