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5 小時 56 分鐘 開市
  • 恒指

    18,028.52
    -306.78 (-1.67%)
     
  • 國指

    6,439.82
    -116.28 (-1.77%)
     
  • 上證綜指

    2,998.14
    -7.30 (-0.24%)
     
  • 道指

    39,150.33
    +15.53 (+0.04%)
     
  • 標普 500

    5,464.62
    -8.55 (-0.16%)
     
  • 納指

    17,689.36
    -32.24 (-0.18%)
     
  • Vix指數

    13.20
    -0.08 (-0.60%)
     
  • 富時100

    8,237.72
    -34.74 (-0.42%)
     
  • 紐約期油

    80.59
    -0.14 (-0.17%)
     
  • 金價

    2,334.70
    +3.50 (+0.15%)
     
  • 美元

    7.8053
    +0.0005 (+0.01%)
     
  • 人民幣

    0.9297
    -0.0001 (-0.01%)
     
  • 日圓

    0.0486
    -0.0003 (-0.57%)
     
  • 歐元

    8.3388
    -0.0157 (-0.19%)
     
  • Bitcoin

    64,110.47
    -123.11 (-0.19%)
     
  • CMC Crypto 200

    1,321.98
    -38.35 (-2.82%)
     

【新聞點評】少食杯麵 消費升級

內地及香港去年方便麵銷量下跌逾6%,可說是「消費升級」的一種體現。(資料圖片)
內地及香港去年方便麵銷量下跌逾6%,可說是「消費升級」的一種體現。(資料圖片)

中國消費市場形勢備受關注,最新統計顯示,內地及香港去年方便麵(instant noodles,包括杯麵及即食麵)銷量下跌逾6%,按年減少接近30億份(servings)。這組數據難免引起兩種相反角度解讀,例如有人可能認為「中國經濟崩塌,連杯麵都吃不起」,另一種想法是「中國人愈來愈有錢,已不用『捱杯麵』」。若從更宏觀角度看,中國人對於方便麵的需求下降,其實是「消費升級」的一種體現,反映廉價餐飲選項日趨多元化,背後建基於科技進步及市場發達。

中國市場縮 引起兩極解讀

內地網絡近日廣泛流傳一篇文章,題為〈方便麵『崩』了!三巨頭一年少賣20億〉。該文根據康師傅(0322.HK)、統一(0220.HK)、日清(1475.HK)等三大方便麵集團的業績報告,發現該三家企業去年在中國市場營業額萎縮約20億元(人民幣.下同),跌幅約6%。據行業統計,三大集團在中國方便麵市場合計佔有率約87.1%,具相當大代表性。

適值中國市場掀起「消費降級」趨勢,上述數據格外受關注,可能令部分人擔心「中國人是否窮到杯麵都吃不起」。另據總部位於日本大阪的世界方便麵協會(WINA)統計,去年中國市場(包括內地及香港)方便麵銷量為422.1億份,按年減少28.6億份或6.3%,跟康師傅等三巨頭的銷售額跌幅一致。

然而,若細看WINA統計數字,便可發現「方便麵滯銷」並非中國獨有現象。例如日本和美國,去年方便麵銷量分別為58.4億和51億份,均較2022年下降。在全球範圍內,方便麵銷量錄得增長的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好似印尼和印度,去年銷量分別增加2%和14.5%。整體而言,去年全世界方便麵銷量為1202.1億份,按年略減約1%。

日本和美國,去年方便麵銷量分別為58.4億和51億份,均較2022年下降。
日本和美國,去年方便麵銷量分別為58.4億和51億份,均較2022年下降。 (YOSHIKAZU TSUNO via Getty Images)

方便麵銷量 反映經濟水平

方便麵本身是一種廉價充飢食品,根據國際經驗,這種產品在一個國家的銷量,通常伴隨經濟「脫貧」而急升(例如由落後國家「升呢」為發展中國家),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高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門檻),往往便會停滯甚至下跌。就像上文提到印尼和印度去年方便麵銷量增升,一大原因在於該兩國經濟快速發展,大批人從農村離鄉別井到城市打工,單身飄泊異地甚少煮飯,餐餐出街食又太貴,用方便麵填飽肚子最簡便。

廣告

中國亦曾經歷這個過程,據WINA統計,中國市場方便麵銷量由1994年約80億份,到2013年激增至超過460億份。但自2014年開始掉頭下降,2019年降至約415億份,然後於2020年至2022年出現顯著反彈,平均每年銷量重現450億份。那3年發生了什麼事?答案是新冠疫情爆發,中國「動態清零」嚴格抗疫,大量食肆停業,不少人甚至難出家門,不得不靠杯麵或即食麵過日子。

換句話說,中國去年方便麵銷量顯著回落,其中一個因素屬「報復式下跌」。事關2023年乃「疫後復常」第一年,人們此前3年「捱方便麵」捱到怕,一旦能夠買餸煮飯或者光顧食肆,對於方便麵自然「可免則免」。

受惠於外賣App行業發達及競爭激烈,人們可隨時用App點餐,不乏螺螄粉、沙縣小吃之類十元八塊選項,兼且免運費。
受惠於外賣App行業發達及競爭激烈,人們可隨時用App點餐,不乏螺螄粉、沙縣小吃之類十元八塊選項,兼且免運費。 (WANG ZHAO via Getty Images)

充飢選擇多 突顯科技進步

除此之外,內地餐飲市場愈來愈多元化,民眾即使要「慳錢」,在杯麵及即食麵以外還有很多選擇。例如超級市場和便利店都有廉價的速凍食品及預製菜,基於大規模量化生產,售價不比杯麵貴多少,買回家「叮一叮」便可享用。同時,受惠於外賣App行業發達及競爭激烈,人們可隨時用App點餐,不乏螺螄粉、沙縣小吃之類十元八塊選項,兼且免運費。

綜上所述,中國人減少食用方便麵可說是「消費升級」之一種體現,這種「升級」不一定意味消費額大幅上漲,而更在於消費選擇增加。換言之,中國人過往的廉價充飢食品方便麵選擇有限,現在付出差不多價錢卻有諸多食物類別可供挑選,足以日日換口味,背後離不開科技和基建進步,以及餐飲市場漸趨發達。

總的而言,中國目前仍然是全球方便麵第一消費大國,獨佔全球銷量約35%;按去年銷量422.1億份計算,相當於每名成年人每年食用方便麵約40次,平均每9日食一次。但這個市場現已飽和,未來難有高速增長。各大方便麵巨頭近年也紛紛轉型,包括推出號稱更健康、更美味的貴價杯麵及即食麵,染指方便麵以外的速凍食品和預製菜領域,以及開拓印尼、印度等新興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