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24 分鐘
  • 恒指

    17,642.58
    +358.04 (+2.07%)
     
  • 國指

    6,267.13
    +146.76 (+2.40%)
     
  • 上證綜指

    3,088.64
    +35.74 (+1.17%)
     
  • 滬深300

    3,584.27
    +53.99 (+1.53%)
     
  • 美元

    7.8282
    +0.0004 (+0.01%)
     
  • 人民幣

    0.9251
    +0.0008 (+0.09%)
     
  • 道指

    38,085.80
    -375.12 (-0.98%)
     
  • 標普 500

    5,048.42
    -23.21 (-0.46%)
     
  • 納指

    15,611.76
    -100.99 (-0.64%)
     
  • 日圓

    0.0497
    -0.0004 (-0.72%)
     
  • 歐元

    8.3966
    -0.0016 (-0.02%)
     
  • 英鎊

    9.7890
    -0.0030 (-0.03%)
     
  • 紐約期油

    84.01
    +0.44 (+0.53%)
     
  • 金價

    2,356.10
    +13.60 (+0.58%)
     
  • Bitcoin

    64,353.58
    +418.33 (+0.65%)
     
  • CMC Crypto 200

    1,391.37
    -5.17 (-0.37%)
     

日元乘势而起成避难所 搭上银行业危机的“东风”

【彭博】-- 日元正卷土重来,成为首选避险货币,此前美国和瑞士的银行业危机重创美元和瑞郎作为动荡时期首选资产的地位。

日元时来运转,毕竟仅仅几个月前,它还需要决策者的支持才能摆脱30年低点。它本月是全球表现最佳的主要货币,DWS集团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认为,下一步日元将是弄潮儿。

“日元去年极为疲软,但我们看到情况在逆转——这是我们今年所见的主要趋势之一,”罗素投资外汇主管Van Luu说道。

日元的回升表明,随着全球加息周期似乎即将结束,市场情绪反转只在瞬息之间。这让做空日元的对冲基金措手不及,华尔街现在青睐把它作为防范世界经济遭受进一步冲击的防护工具。

虽然银行股大跌通常会引发美元上涨,但这次却导致投资者押注会打乱美联储的升息节奏,使得做空日元失去了凭依。而且即使发生了导致瑞信集团被收购这样的大波折,欧洲——某种程度上还有日本——的决策者仍在追求政策紧缩,从而利好本币兑美元。

推荐阅读:银行业危机之下避险需求激增 对冲基金错押日元会走低

“我们认为银行业的压力应该更集中在美国的地区性银行,并继续青睐欧元和日元,它们是美国例外论退潮的主要受益者,”瑞银集团分析师表示。

经济衰退庇护所

经济衰退的前景促使安联投资的一支基金建立防御性交易,包括日元;道富的战术投资组合偏爱日元。据DWS首席投资官Bjoern Jesch,DWS押注未来12个月日元兑美元将升到125日元。

摩根士丹利更加看涨,目标是兑美元上涨9%,至120日元左右,认为投资者正在观望相关事件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花旗集团的策略师也是日元拥趸。

廣告

在期权市场,风险逆转指标显示,交易员已经把3个月时间看涨日元的押注,提高到2020年以来最大。

不过瑞银外汇策略主管James Malcolm认为,将日元用作投资组合对冲手段的成本“非常高”,部分原因在于利率差异。他仍然认为日元兑美元到年底将升至1美元兑120日元,但表示,要“战术性”操作。

“最近美国和欧洲的金融动荡风险,增加了经济放缓的可能性,”野村国际外汇策略师Yusuke Miyairi说道。“我们认为,作为相对避险货币,日元将更容易受益。”

日本因素

在日本,通胀回升也导致投资者押注日元升值。交易员继续猜测,经过多年将利率压在近零水平后,日本央行最终将使政策正常化。

对日元的兴趣激增也可能意味着汇率更大波动。

“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这可能成为美元兑日元市场行动的主要驱动力,日本可能成为波动率上升的发源地,”彭博行业研究首席全球衍生品策略师Tanvir Sandhu说。

原文标题Yen Is Wall Street’s Favorite Trade in a Market Short of Havens

--联合报道 Naomi Tajitsu.

(新增两个小标内容)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