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00005.HK)昨於倫敦回購逾60萬股 涉資逾313萬英鎊
- 噢!發生錯誤。請稍後再試一次。
- HSBC
滙豐控股(00005.HK)公布,昨日(26日)於倫敦市場回購60.24萬股,每股作價介乎5.13至5.25英鎊,每股成交量加權平均價為5.2024英鎊,共涉資313.4萬英鎊(約3,284.48萬港元)。(jl/w)~ 阿思達克財經新聞 網址: www.aastocks.com
美股上星期顯著下挫,道瓊斯指數全星期累計跌2.9%,連跌8個星期,創歷來最長跌勢。納斯達克指數及標準普爾500指數分別跌3.8%及3%,同樣連跌7個星期,標普指數創2001年以來最長跌浪,並一度跌入熊市,較今年1月高位累計跌逾20%。 市場憂慮聯儲局進取加息帶來的影響,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升溫,令大市顯著受壓。美股本周焦點在於多隻零售股公布業績,包括百思買(Best Buy)、好市多(Costco)、Dollar Tree、Dollar General及Macy's等。輝達,以及阿里巴巴、百度、拼多多及愛奇藝等中概股亦將公布業績。 美國數據方面,周四有首季國內生產總值(GDP)修訂數字,聯儲局視作通脹指標的核心個人消費開支(PCE)物價指數周五公布,分析預料4月數字按年升幅回落至4.9%。本周亦會有4月新屋銷售、二手樓臨時買賣合約指數、耐用品訂單及批發庫存等,市場預料這幾項數據比3月均轉差。 另外,聯儲局於當地時間周三公布5月貨幣政策會議紀錄,新西蘭央行周四公布議息結果,南韓央行周五議息,市場估計兩間央行或再度加息。
【彭博】-- 中國向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邁進道路上,綠色資產支持證券(綠色ABS)這一綠債市場上的細分品類,正快速發展並呈供需兩旺格局。除了政策鼓勵,較為寬鬆的綠色標準要求對其也有助益。彭博匯總數據顯示,自去年以來,中國綠色ABS產品發行明顯提速,其中2021年全年的發行規模達到創紀錄的1227億元左右,是前一年發行量的近四倍;今年市場熱度仍在持續,前四個月發行量已超過561億元,同比倍增,繼續刷新同期最高規模。市場人士指出,從盤活資產、資金用途等方面,綠色ABS相較其他綠色產品具有優勢,未來政策支持有望繼續細化,ESG投資理念也會進一步推廣,並且市場對國企債務融資工具認可度亦較高,綠色ABS市場仍有擴容空間。 「綠色ABS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和優勢,」中證鵬元研究發展部高級研發董事高慧珂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她指出,ABS除了擁有幫助企業出表,實現盤活資產和降槓桿等作用外,綠色ABS在資金用途方面也有一定優勢。早在2015年,中國發布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其中就提出研究銀行和企業發行綠色債券,鼓勵對綠色信貸資產實行證券化。目前相較於綠色債券要求資金用途是綠色的,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相關
市場累積大批銀主物業,反映經濟狀況未如理想,業界人士相信,未來樓市走向將影響銀主盤數量,估計息口向上及經濟環境轉差等因素,有機會令香港樓價回落。
港元與美元掛鈎,在中美對抗的當下顯得尷尬。這是1980年代初香港前途問題的產物,透過把港元「美元化」,可以解決當時港元直插的問題,繼而穩定民心,況且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的主流結算貨幣,減輕港匯大上大落的匯兌風險,固然有利營商。
中美博弈,金融戰是主戰場。今年以來,俄烏爆發衝突,俄羅斯遭歐美祭出歷史最嚴厲的金融制裁,中國看在眼內,已未雨綢繆,近月中國着手籌備成立國家金融穩定保障基金。香港金管局坦言為可能被剔出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系統(SWIFT)作預案,顯然都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到底香港會否成為美國針對中國的金融制裁對象?在聯繫匯率制度下,與美元掛鈎的港元會否面臨脫鈎,港元會否變成廢紙?這些都是港人最關心的切身問題。
二手交投持續回落,中原表示,10大屋苑過去周六、日期間只錄約11宗買賣,按周再跌約21.4%,當中半數屋苑零成交,而上車指標天水圍嘉湖山莊再錄帳蝕個案。
本周有多項豪宅銀主盤透過拍賣形式推售。其中港島中半山君珀複式單位開價1.1億元,呎價約45,987元,較單位近10年前成交價1.51億元,低約27.2%。
受疫情連番爆發衝擊,本港二手樓市氣氛疲弱,今年市場僅暫錄逾40宗銀主盤成交,累積待售同類放盤仍高逾150個,撇除全幢大額物業,總放售金額已超過23億元。同時,不少銀主盤趁近月疫情放緩,即大幅劈價求售,冀盡快出貨,部分減幅近17%。
鐵路站新盤銷情理想,信和置業(00083)、嘉華國際(00173)及中國海外發展(00688)合作的元朗錦田南錦上路站柏瓏II,日前再加推120伙,同步公布於本周三次輪開售288伙,盡推項目全數一房及兩房單位。
上周包括沃爾瑪和Target等美國大型零售商股價遭血洗,本周再迎來多間零售企業公布季績及展望,相信將繼續左右市場氣氛,若再傳出更多負面信號,勢令美股繼續跌跌不休。
通脹重臨,不過打工仔強積金回報卻遠追不上物價上升速度。晨星(亞洲)截至本月17日數據顯示,強積金年初開局至今連蝕5個月,累計跌幅達11.29%,以約450萬名強積金成員計,亦即人均慘蝕29,649元;單計5月則再跌1.72%,人均暫蝕4,517元。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道,蘋果公司因應中國嚴格的防疫政策等因素,通知部分代工廠商,希望在中國以外地區增加產量。分析指出,蘋果公司把生產重心移出內地的任何舉措,將可能影響一些其他西方企業的想法,這些企業也在考慮如何減少依賴中國製造或源自內地的關鍵材料。 印度越南成替代 減依賴內地 蘋果產品超過90%是在中國由代工廠商製造,報道引述知情人士表示,印度和越南已是蘋果全球生產基地的一小部分,這兩個國家獲得蘋果密切關注,作為中國的替代選項之一。 分析人士稱,蘋果視嚴重依賴中國製造為潛在風險,源於中美關係變得緊張。2020年初,蘋果公司已尋求分散風險,惟新冠疫情爆發干擾了有關計劃。今年以來,西方企業見到俄烏戰爭後中國政府拒絕批評俄羅斯,加上中國應對疫情時對多個城市嚴格封城封控,進一步增強了降低對華依賴的考慮。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4月在Twitter表示,蘋果新產品導入(NPI)站點幾乎都在內地,約2年前新冠疫情首次爆發時,蘋果首次認真評估在中國以外建立NPI站點,惟當時內部只進行到提案階段。 上海封城及其他城市嚴格封控防疫政策,對許多西方公司供應鏈造成樽頸。蘋果4月曾警告,新一輪疫情或
內地疫情重挫消費,電商巨擘阿里巴巴(09988)恐首當其衝,市場預測其截至今年3月底季度(財政年度第四季)收入僅錄得單位數增長。綜合券商預測,集團上季度收入料按年升7%至2006億元(人民幣.下同),經調整淨利潤則減少三成至185億元。分析認為,投資者將聚焦消費和物流在本季度的復甦情況,以及「618購物節」新動態,阿里預計將公布新財政年度的指引。 618購物節 五方面幫輕商家 網購促銷的「618購物節」臨近,中金表示,阿里巴巴早前公布了「618」期間幫扶商家的25條措施,涉及金融補貼、物流疏通、流量補貼、疫情特別舉措及技術升級五大方面,相信可降低商戶的參與門檻及減輕它們的資金壓力。自3月以來疫情復燃及防疫措施收緊,對物流履約、供應鏈和消費造成重大影響,作為電商行業的晴雨表,阿里4月GMV(交易額)料按年倒退。 花旗同樣指出,疫情的影響可能延伸至2023財政年度首季(本季度),甚至令今年下半年的復甦進程再延遲,除了電商、本地生活服務業務受影響,菜鳥物流也受到擾亂,批發業務則遭受工廠臨時關閉和交通延誤的阻礙。野村預估,阿里巴巴3月GMV可能按年下降5%至7%,而首兩個月仍錄正增長。 雖然主
政府首次發行的綠色零售債券(04252),二手市場交易價跌穿發行價,中銀香港(02388)個人數字金融產品部副總經理周國昌透露,該行客戶持有綠債的意欲大,未見有蝕讓的需要,相反,不少客戶趁價格低於發行價而低吸,經中銀在二手市場買零售綠債的客戶,平均買約10萬元。 周國昌認為,客戶認購前要考慮是否有充足流動資金,不建議借孖展抽綠債,相比市面上的定存,2.5厘債息具一定吸引力,值得長期持有。 部分銀行近日調升定存息,他指該些高息優惠有新資金或新客要求,目標在於吸納新客,綜合考慮美國加息等因素,不預期今年港息會明顯上升。 周國昌又提到,中銀客戶偏好穩健型投資和保障產品,與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ESG)的項目亦與日俱增,至今已有綠色存款、按揭和電動車私貸等產品,客戶與ESG的綜合理財總值今年第一季按年飆6倍,該行計劃未來推ESG主題保險和基金,另亦將會有高端醫療保險產品應市,應付客戶需求。
內地新一波疫情仍然持續,拖累澳門博彩業的復甦進程,導致博企再次陷入「燒錢」狀態。若博彩收入繼續維持在近期的低水平,流動性最差的澳博(00880)和金沙中國(01928),預計僅足夠維持多4個月及19個月營運。 新冠疫情在內地不同省市多點爆發,前往澳門的旅客量大減,近兩個半月的日均博彩收入跌至只得約1億澳門元,相當於疫情前博彩收入約一成二的水平。博彩營運商入不敷支,再次出現「燒錢」情況。據券商高盛統計,以手頭現金連同未提取融資額度計算,澳博的流動性在6大博企中最為緊張,僅得2.24億美元(17億港元)。永利澳門(01128)有15.02億美元(117億港元),美高梅中國(02282)有15.47億美元(121億港元),金沙中國有20.71億美元(162億港元),新濠博亞(MLCO)有21.19億美元(165億港元),銀娛(00027)的財政最為寬裕,可動用資金多達44.87億美元(350億港元)。 美高梅新濠銀娛夠撐逾3年 高盛指出,假如日均博彩收入維持在近期1億澳門元水平,澳博手頭資金僅足夠維持4個月營運,金沙中國可維持19個月,永利澳門則可多撐兩年,其餘3間博企足以應付超過3年以上營
滙控(00005)主要股東平保(02318),於本月初傳出以「匿名」身份向滙控管理層提出分拆亞洲業務的建議曝光後,連日來不同意見「隔空」表述此起彼落,當中又以英國報章及外媒報道反駁分拆的聲勢較強。香港是對滙控盈利貢獻最大的單一市場,本地投資者的聲音雖未見太響亮,但鑑於近年「大笨象」股價疲弱及派息不穩,個別長情股東已「用腳表態」,其中持貨數十年、靠投資收息推動會員事務的香港醫學會,原來去年已逐步沽清所持約20萬股滙控,換馬轉投其他穩定的收息股。 嫌股息銳減 換馬賬面無損失 作為本港老牌重磅藍籌股,滙控長期以來因派息可觀股價看俏,一直是本地非牟利機構、慈善團體、華資富豪及家族信託基金等投資組合的「收息股」首選。 香港醫學會持有滙控股票近三分一個世紀,被問到是否贊成滙控分拆時,會長蔡堅回覆本報說:「醫學會一年前已經賣晒滙控(股份),所以佢分唔分拆唔關我哋事嘞。」 該會義務司庫楊協和補充,去年滙控股價「大約在40幾、50元水平時」,已悉數放售會方所持全部約20萬股,雖然不在歷史高位沽售,但投資多年整體上沒有賬面損失,「蝕就無,咁多年收息都贏晒」。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香港醫學會已投資滙控,數十年
「聖誕鐘,買滙豐」是老一輩滙控(00005)「粉絲」的投資口訣,反映好景時的滙控,股價及股息長升長有,為股東帶來穩中有升的回報。然而,隨着近年股價低沉,前年更停派股息,結果觸發一些長期擁躉決心「分手」。 滙控早於2016年公布中期業績時,表明放棄以往「漸進增加派息」(progressive dividend)政策,改為「在可見將來致力維持現有的年度普通股股息」,時任集團行政總裁歐智華(Stuart Gulliver)解釋,每年派息目標冀維持每股0.51美元(約4港元)的金額。 固定每年派4元好景不再 從2015年至2018年4個年度,集團每年派息均沿用此政策,故即使股價走弱,股東一年仍然可以「每股淨袋4元」,營造出股價愈平股息回報率愈高的感覺,所以總有股民趁滙控跌價時「撈底」,從而獲取高達7、8厘的年度化股息回報率。 不過,2020年初因新冠疫情肆虐,英倫銀行叫停包括滙控在內等英資銀行派息,滙控當年4月宣布,停派2019年度第四次股息及2020年首三季季息;到2021年公布全年業績時,才恢復派發2020年第四次股息,每股0.15美元(約1.18港元),去年全年每股共派0.25美元(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