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7 小時 52 分鐘 開市
  • 恒指

    17,941.78
    -170.82 (-0.94%)
     
  • 國指

    6,374.66
    -47.15 (-0.73%)
     
  • 上證綜指

    3,032.63
    +3.71 (+0.12%)
     
  • 道指

    38,589.16
    -57.94 (-0.15%)
     
  • 標普 500

    5,431.60
    -2.14 (-0.04%)
     
  • 納指

    17,688.88
    +21.28 (+0.12%)
     
  • Vix指數

    12.66
    +0.72 (+6.03%)
     
  • 富時100

    8,146.86
    -16.81 (-0.21%)
     
  • 紐約期油

    78.49
    -0.13 (-0.17%)
     
  • 金價

    2,349.10
    +31.10 (+1.34%)
     
  • 美元

    7.8106
    +0.0007 (+0.01%)
     
  • 人民幣

    0.9284
    +0.0004 (+0.04%)
     
  • 日圓

    0.0494
    -0.0001 (-0.22%)
     
  • 歐元

    8.3555
    -0.0313 (-0.37%)
     
  • Bitcoin

    66,534.09
    +318.34 (+0.48%)
     
  • CMC Crypto 200

    1,384.28
    -33.59 (-2.37%)
     

研究發現 美國人更想要0.2%通脹

人們對通脹最大的抱怨是甚麼?它如何降低美國人的生活水平,逼使他們透過購買較少數量或較低品質的商品來調整預算。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如果由美國人自己決定,他們會選擇完全不要通脹。(資料圖片)
人們對通脹最大的抱怨是甚麼?它如何降低美國人的生活水平,逼使他們透過購買較少數量或較低品質的商品來調整預算。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如果由美國人自己決定,他們會選擇完全不要通脹。(資料圖片) (REUTERS / Reuters)

美國人對通脹嗤之以鼻。

這種厭惡情緒影響了他們對經濟和個人財務的看法。即使聯儲局能夠達到迄今為止仍未達到的2%的通脹目標,也不足以紓緩大多數人的反感。

事實上,如果由他們決定,美國人會選擇完全不要通脹。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匯、加密貨幣免費即時報價,自選投資組合獲取相關新聞提示。

這些是最近兩項研究的結果之一,這些研究探討了美國人對通脹的感受,以及政策制定者應該如何看待這種情緒。

人們對通脹最大的抱怨是甚麼?它如何降低美國人的生活水平,逼使他們透過購買較少數量或較低品質的商品來調整預算。

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Stefanie Stantcheva對Yahoo財經說:「了解人們對此的感受尤其重要,因為明顯地,人們深受其苦,並對此產生許多負面的情緒和壓力反應。」

舉個例子:根據最近一項民意調查,有破紀錄的美國人表示通脹仍然是他們最關心的財務問題。儘管自2021年初以來就業增長強勁,失業率連續27個月維持在4%以下,但是通脹還是打壓了信心。

「根深蒂固的觀念」

人們對通脹的反感和大約30年前一樣。

就在那時,著名經濟學家Robert Shiller開始研究,為甚麼消費者如此不喜歡通脹。根據Stantcheva的最新研究表明,他的發現至今仍能引起美國人的共鳴,該研究提出了許多與Shiller相同的問題。

在Stantcheva的研究中,有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通脹會蠶蝕他們的購買力,與1996年的Shiller研究中,77%受訪者的回答幾乎相同。在最近的研究中,80%的受訪者認為物價增速超過了薪金增速,儘管自2020年2月以來,時薪的加幅已經超過了通脹。

廣告

美國人也忽視了與通脹有關的任何積極因素,在Stantcheva的研究中,有70%的人表示「通脹表明經濟狀況不佳」,這與Shiller的研究結果相呼應。

「有趣的是,儘管美國經濟自那時以來經歷了種種變化,但其核心原因和人們的感受,與90年代中期非常相似。」Stantcheva寫道:「這表明,這些是根深蒂固的看法、信念和態度,人們可能對時事不那麼敏感。」

那麼,對美國人來說,理想的通脹率是多少呢?最近的第二項研究揭示了消費者與聯儲局目標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平均而言,美國人更喜歡0.20%的年通脹率,遠低於央行2%的目標,也遠低於目前的通脹水平(上個月為3.4%)。

「這就是這個計劃的核心,」第二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Brandeis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Raphael Schoenle說。「很少人想要超出聯儲局目標的通脹。」

研究發現,人口結構和社會經濟特徵是預測人們對通脹率的偏好的最強因素。例如,老年人和那些主要收入來自薪金的人更喜歡較低的通脹率,平均而言,擁有更多資產的人則更喜歡較高的通脹率。

經濟推論也發揮了作用 — 儘管作用較小。

研究人員透過向受訪者展示五個經濟理論中的一個來測試這一點,其中兩個提供了通脹上升的原因,三個提供了通脹下跌的原因。

之後,受訪者被再次問到他們偏好的通脹率,以及五個通脹理論中的哪一個促成他們的選擇。

有幾個理論改變了受訪者對通脹率的偏好,但只有一種理論,在統計學上做成左右受訪者對通脹偏好的顯著影響,那就是薪金追不上通脹,並降低了購買力。

在認識「薪金通脹理論」(wage inflation theory)後,受訪者的通脹率偏好降低了1個百分點。

「我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就是如果你想讓人們同意更高的通脹率,也許你需要減輕他們對通脹蠶蝕薪金的擔憂。」Schoenle說:「因為當他們了解『薪金通脹理論』時,確實對更高的通脹更加猶豫。」

「如何反映現實」

美國人認為可以接受的通脹率,與聯儲局偏好的通脹率之間的距離,使聯儲局的工作變得複雜 — 至少在輿論上是這樣。

雖然2%的目標是世界各國央行廣泛接受的標準,但研究人員認為,政策制定者考慮消費者偏好很重要。

畢竟,Schoenle說:「經濟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經濟學家沒有一個理論認為,這[個通脹率]是我們必須達到的目標。」

了解偏好表明人們不會以同樣的方式經歷通脹,這是央行試圖保持經濟穩定的重要考慮因素。即使是衡量通脹的許多指標也各不相同,因為它們考量的是不同的支出。

Stantcheva寫道:「不同收入的人,以及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由於他們消費的一籃子商品或融資的方式,面臨著截然不同的通脹率。而我們的平均通脹標準並沒有很好地反映出這一重要的差異。」

「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將看法與現實進行比較時不要急於下結論 — 我們的衡量標準可能根本沒有真正考慮到人們的現實和經歷。」

撰文:Janna Herron

內容譯自Yahoo財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