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578.30
    +102.38 (+0.55%)
     
  • 國指

    6,572.45
    +25.16 (+0.38%)
     
  • 上證綜指

    3,140.72
    +35.90 (+1.16%)
     
  • 道指

    38,719.56
    +43.88 (+0.11%)
     
  • 標普 500

    5,155.78
    +27.99 (+0.55%)
     
  • 納指

    16,263.00
    +106.67 (+0.66%)
     
  • Vix指數

    13.84
    +0.35 (+2.60%)
     
  • 富時100

    8,213.49
    +41.34 (+0.51%)
     
  • 紐約期油

    78.58
    +0.47 (+0.60%)
     
  • 金價

    2,331.00
    +22.40 (+0.97%)
     
  • 美元

    7.8163
    +0.0060 (+0.08%)
     
  • 人民幣

    0.9215
    -0.0049 (-0.53%)
     
  • 日圓

    0.0505
    -0.0003 (-0.59%)
     
  • 歐元

    8.4226
    +0.0163 (+0.19%)
     
  • Bitcoin

    63,331.11
    -1,046.32 (-1.63%)
     
  • CMC Crypto 200

    1,359.84
    +47.22 (+3.60%)
     

碳中和願景下中國綠色ABS發行再創新高 綠色標準偏寬市場供需兩旺

【彭博】-- 中國向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邁進道路上,綠色資產支持證券(綠色ABS)這一綠債市場上的細分品類,正快速發展並呈供需兩旺格局。除了政策鼓勵,較為寬鬆的綠色標準要求對其也有助益。

彭博匯總數據顯示,自去年以來,中國綠色ABS產品發行明顯提速,其中2021年全年的發行規模達到創紀錄的1227億元左右,是前一年發行量的近四倍;今年市場熱度仍在持續,前四個月發行量已超過561億元,同比倍增,繼續刷新同期最高規模。

市場人士指出,從盤活資產、資金用途等方面,綠色ABS相較其他綠色產品具有優勢,未來政策支持有望繼續細化,ESG投資理念也會進一步推廣,並且市場對國企債務融資工具認可度亦較高,綠色ABS市場仍有擴容空間。

「綠色ABS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和優勢,」中證鵬元研究發展部高級研發董事高慧珂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她指出,ABS除了擁有幫助企業出表,實現盤活資產和降槓桿等作用外,綠色ABS在資金用途方面也有一定優勢。

早在2015年,中國發布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其中就提出研究銀行和企業發行綠色債券,鼓勵對綠色信貸資產實行證券化。目前相較於綠色債券要求資金用途是綠色的,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相關業務問答,綠色ABS可以是資金用途為綠色或基礎資產為綠色,甚至原始權益人主營業務屬於綠色產業領域就可。綠色ABS對資金用途的限制相對沒那麼嚴格。

彭博新能源財經分析師Hanyang Wei認為,在一定時間內,只要雙碳目標不出現逆轉,相信綠色ABS的發行熱潮依然會持續。

廣告

不過對這類債務工具的可持續成長,惠譽評級高級董事Tracy Wan認為,產品架構的一致性以及更加透明的數據披露至關重要。她指出,在歐洲投資者可以獲得一些信息來更好地了解產品的綠色特征,比如車貸ABS的排放數據,在中國這些卻難以掌握。

吸引力提升

中國境內綠色ABS發行規模上升的同時,優先級產品的發行利率卻持續走低,顯示市場的整體認可度變好。彭博匯總數據顯示,今年前四個月,綠色ABS優先檔產品的平均發行利率為3.15%,比2021年全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約65個基點。

從這些產品的底層資產看,中國綠色ABS的現金流主要包括政府對新能源發電項目的補貼款、基礎設施收費收益權等,其中很多資產都來自於像國家電力投資集團這樣大型的國有企業。

彭博新能源財經Hanyang Wei稱,這些市政公共項目相關的底層資產通常能提供可預期的現金流、風險可控,同時還受惠於市場對國企發行人興趣大增的市場環境。

不過,中證鵬元結構融資評級董事郭珂廷也提醒稱,對於基礎資產為新能源政府補貼款的綠色ABS,除了關注原始權益人及項目公司本身的經營風險外,投資人還需要關注補貼款的回收周期、穩定性以及增信安排等可能會影響到產品安全性的因素。

(新增「吸引力提升」小標下的內容)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