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3 小時 32 分鐘
  • 恒指

    18,859.60
    +321.79 (+1.74%)
     
  • 國指

    6,679.00
    +118.33 (+1.80%)
     
  • 上證綜指

    3,147.25
    -7.07 (-0.22%)
     
  • 滬深300

    3,654.20
    -10.36 (-0.28%)
     
  • 美元

    7.8136
    -0.0002 (-0.00%)
     
  • 人民幣

    0.9241
    +0.0007 (+0.08%)
     
  • 道指

    39,387.76
    +331.36 (+0.85%)
     
  • 標普 500

    5,214.08
    +26.41 (+0.51%)
     
  • 納指

    16,346.26
    +43.46 (+0.27%)
     
  • 日圓

    0.0499
    -0.0001 (-0.14%)
     
  • 歐元

    8.4199
    -0.0038 (-0.04%)
     
  • 英鎊

    9.7780
    -0.0060 (-0.06%)
     
  • 紐約期油

    79.79
    +0.53 (+0.67%)
     
  • 金價

    2,358.40
    +18.10 (+0.77%)
     
  • Bitcoin

    62,963.77
    +1,428.57 (+2.32%)
     
  • CMC Crypto 200

    1,352.25
    +52.15 (+4.01%)
     

私募巨頭日本演變史:昔日「禿鷲」形象深入人心 今朝著眼於打破紀錄

【彭博】-- 這些年來,私募股權巨頭已努力改變它們在日本公眾眼中的不良形象,即會把企業撕碎並吃個乾淨的「禿鷲」。

現在,東芝給了該收購行業一個規模180億美元的機會,來驗證它們的努力是否取得了成效。

這家陷入困境的日本集團企業正在尋求結束多年的管理不善局面,並征求收購要約和其他提議。彭博新聞社已報導稱,Bain Capital、黑石和CVC Capital Partners等基金正在考慮競標。如果這筆規模或刷新日本私募股權投資紀錄的交易順利達成,那麼其將表明對這類一度不受待見的投資者,日本人的接受度提高了。

但目前而言,變數仍然很大。東芝的董事就公司的未來公開爭執,而且還得日本政府點頭才行;日本政府認為該公司的核電業務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不過,私募股權行業在日本的聲譽已有改善這點是肯定的。

「事情開始起變化了,」凱雷投資集團日本收購顧問團隊主管山田和廣稱。「之前,私募股權公司連約個面談都很難,」他說。「現在,企業日益主動找上門了。」

根據諮詢公司貝恩,去年日本涉及私募股權基金的交易數量創下134宗的歷史新高。交易金額較前一年成長一倍多,達到約2.7萬億日圓(200億美元),接近2017年創造的紀錄。兩家均有逾百年歷史的企業——資生堂和日立,去年也把部分業務賣給了私募股權公司。

就連政府也表示,日本的私募股權行業已經發生變化。經濟產業省產業資金部門一位代表通過電郵評論稱,在2000年代前半段,許多私募股權公司「尋求通過債務重組在短期內提高公司價值」。這位官員說,現如今,這類公司著眼中長期了,主要尋求通過海外擴張、業務多元化或收購同行來提高公司的價值。

廣告

這與本世紀頭些年的情況相去甚遠,當時特別是有一宗收購交易塑造了私募股權公司在日本的形象。它就是2000年時,由Ripplewood Holdings牽頭的財團從政府手中收購了破產的Long-Term Credit Bank of Japan(現在的新生銀行),收購價格被認為過低。Ripplewood在新生銀行2004年上市時大賺了一筆。這宗交易激怒了日本公眾,尤其是在政府清理該行的不良貸款時。

外國投資基金因此開始被貼上「禿鷲」的標籤。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幾年裡,一波海外維權投資基金推動日本公司加大派息和股票回購力度,更無益於改變日本人的看法。2007年,日本電視台NHK播出了熱門電視連續劇《 禿鷲》,該片講述了一家西方投資公司接管了陷入困境的日本公司,並迫使它們進行痛苦的重組。

「就連我的父母都問過我是否會成為一只禿鷲,」凱雷的山田和廣回憶道。

他說,凱雷曾收購一家日本製造商,當時後者的員工看著他,猜想「這家伙是誰?他是外國人嗎?」

總部位於斯德哥爾摩的收購公司EQT AB的日本私募股權主管鬼塚哲郎稱,那時候,日本公司只有在被同行拒絕之後,才會去和私募股權公司談。

但在金融危機之後的幾年裡,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012年底上台後,開始敦促企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從而為併購交易的成長播下了種子。

「人們開始明白,世界上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投資基金,它們不都是禿鷲,」鬼塚哲郎說。

2013年獲宣的KKR & Co.以17億美元收購松下醫療健保部門,是促使日本人改觀的一項關鍵交易。

「松下是一家極具標志性的公司,」巴克萊駐日本企業融資主管高橋邦比呂稱。「一家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能夠從日本如此知名的一家公司手中買下業務,這一事實非常令人驚訝。」

2017年則迎來了一個更大的里程碑,由Bain Capital牽頭的財團同意以18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東芝的冠上明珠——存儲晶片業務。這當時是——而且現在仍然是——私募股權公司在日本的最大一筆交易。

貝恩駐東京的合伙人Jim Verbeeten表示,這筆交易發出了一個「積極信號」,即被視為對國家很重要的行業或資產並非外國投資者的「禁區」。

原文標題

Private Equity Giants Called Vultures Eye Breakthrough in Japan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2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