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5 小時 49 分鐘
  • 恒指

    17,925.78
    +162.75 (+0.92%)
     
  • 國指

    6,331.20
    +57.45 (+0.92%)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滬深300

    3,604.39
    -19.52 (-0.54%)
     
  • 美元

    7.8187
    -0.0036 (-0.05%)
     
  • 人民幣

    0.9252
    +0.0003 (+0.03%)
     
  • 道指

    37,903.29
    +87.37 (+0.23%)
     
  • 標普 500

    5,018.39
    -17.30 (-0.34%)
     
  • 納指

    15,605.48
    -52.34 (-0.33%)
     
  • 日圓

    0.0499
    -0.0003 (-0.54%)
     
  • 歐元

    8.3792
    +0.0007 (+0.01%)
     
  • 英鎊

    9.8000
    +0.0050 (+0.05%)
     
  • 紐約期油

    79.33
    +0.33 (+0.42%)
     
  • 金價

    2,334.50
    +23.50 (+1.02%)
     
  • Bitcoin

    57,353.27
    -2,377.48 (-3.98%)
     
  • CMC Crypto 200

    1,257.27
    -81.80 (-6.11%)
     

观点综述:中国考虑增发国债令人惊喜 但或需更多措施来提振需求

【彭博】-- 中国政府据悉正考虑提高今年的财政赤字率,以确保全年经济能够实现大约5%的官方增长目标。

但在彭博报道了决策者正考虑额外发行至少1万亿元人民币国债的消息后,经济学家和分析师认为,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支持来提振疲软的需求。

推荐阅读:中国据悉考虑发行更多国债并提高赤字率 加大政策力度支持经济增长(1)

以下是分析师对报道的观点汇总:

华侨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谢栋铭:

“我认为这一消息是朝着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迈出的建设性一步。虽然中国总计政府债务/GDP比例与许多发达经济体相符,但其独有的债务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的特有挑战”。

“让中央政府承担更大比重债务的方案是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这一办法可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营造资源可以重新配置并优化,从而刺激增长、提振经济信心的环境。”

东方汇理研究主管治晓佳:

“中国应采取更多行动来表明稳增长和促需求的承诺。中央政府赤字的温和上升应该不会让投资者过于担心。央行有必要承担更多责任,来增加财政支出并刺激需求。”

“虽然这一消息还有待证实,但我认为,鉴于民间需求仍然疲软,房地产行业低迷令地方财政状况依旧吃紧,这是一个合理的考量。中央政府的债务比重依然较低,资产负债表仍然比较健康。1万亿元是一个温和的数字 —— 相当于GDP的约0.7% —— 但讯号将是积极的。”

仲量联行首席经济学家庞溟:

“中央政府临时发行额外债券可提供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更多资源,以促进更强劲、更快的复苏,抵消宏观经济挑战和不确定性。中国的复苏可能会是一场接力赛,由基建投资起头,随后希望能够由企业资本开支和家庭支出来后续跟进。”

廣告

法兴驻香港首席亚洲宏观策略师Kiyong Seong:

“在一年的这个时候考虑进一步发行债券令人惊喜。然而,所猜测的基建投资对象将稀释积极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利率可能面临轻微的上行风险,但对美元/在岸人民币没有显著的下行影响。”

“增发债券不是免费的,可能会以收益率小幅上升为代价,或至少是债券收益率未来下跌幅度缩小。资金投入到能对消费复苏产生更直接影响的领域会更好。”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丁爽:

“这个倡议如果在三个月前考虑会更合理,当时中国第二季度疫后复苏刚刚遭遇挫折。鉴于批准预算下的财政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且经济在8月和9月略有改善,我认为推出额外财政刺激的时机令人质疑。”

龙洲经讯中国经济学家He Wei:

“这将提振经济,并提高中国今年实现5% GDP增幅的可能性。如果额外的主权债务能够及时使用,将在第四季度带来不错的季度增长。 ”

原文标题‘Modest’ China Stimulus May Bolster Growth Goal, Analysts Say

--联合报道 Wenjin Lv、Iris Ouyang、Tania Chen、Tian Chen.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