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5 小時 43 分鐘
  • 恒指

    20,681.10
    -123.01 (-0.59%)
     
  • 國指

    7,426.67
    -45.28 (-0.61%)
     
  • 上證綜指

    3,265.53
    +3.97 (+0.12%)
     
  • 滬深300

    3,931.11
    +5.88 (+0.15%)
     
  • 美元

    7.7709
    +0.0010 (+0.01%)
     
  • 人民幣

    0.9134
    0.0000 (0.00%)
     
  • 道指

    43,275.91
    +36.81 (+0.09%)
     
  • 標普 500

    5,864.67
    +23.20 (+0.40%)
     
  • 納指

    18,489.55
    +115.95 (+0.63%)
     
  • 日圓

    0.0518
    +0.0001 (+0.23%)
     
  • 歐元

    8.4440
    +0.0008 (+0.01%)
     
  • 英鎊

    10.1400
    +0.0010 (+0.01%)
     
  • 紐約期油

    69.34
    +0.12 (+0.17%)
     
  • 金價

    2,741.30
    +11.30 (+0.41%)
     
  • Bitcoin

    69,118.08
    +941.11 (+1.38%)
     
  • XRP USD

    0.55
    +0.00 (+0.83%)
     

軟著陸之路密布險灘暗礁 全球經濟斷層線從通膨轉向政治和債務

【彭博】-- 隨著通膨放緩為看似不可能的軟著陸掃清道路,全球經濟正迎著意想不到的順風邁向年底。不過儘管形勢總體向好,但仍有政治障礙橫亘於前。

懸而未決的美國總統大選可能令全球經濟面臨迥異的結果。

除此之外,還有政府債務飆升、中東衝突升級、俄烏戰事久拖不決以及台海的緊張局勢。

正是在這樣充滿擔憂的背景下,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本周將齊聚華盛頓,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年會。

「別指望會有慶功派對,」 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上周四在展望此次會議的講話中稱。「我期望離開這裡時人們會有些振奮,會有些害怕 —— 但願害怕能促使他們採取行動。」

經合組織(OECD)表示,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與2022年時相仿,當時央行開始以數十年來最快的速度加息。

彭博經濟研究預測,全球GDP今年將成長3%,低於2023年的3.3%,但要遠好於年初時的悲觀預測。

美國消費者在繼續花錢,企業在繼續招聘。雖然歐洲的需求在減弱,但經濟應該會繼續成長。

與此同時,中國決策者不斷推出刺激措施支撐房地產市場。這些措施可能無法實現股票多頭的盼望,不過應該足以幫助中國經濟接近今年5%左右的成長目標。

但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韌性勢將受到考驗。

雖然賀錦麗提出了與拜登政府保持廣泛連續性的政策,但她的對手川普卻提出了會給世界貿易帶來衝擊波的政策。

川普威脅要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徵至少10%的關稅,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加徵60%甚至更高的關稅。布魯金斯學會的Wendy Edelberg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Maurice Obstfeld在聯合分析中稱,這將製造「商業混亂」。

但川普不這麼看。

這位美國前總統10月15日在芝加哥經濟俱樂部接受彭博新聞社主編米思偉採訪時稱,關稅越高,企業就越有可能來美國建廠,這樣就不用支付關稅了。

然而經濟預測顯示,到頭來損失最大的可能是美國。彭博經濟研究稱,如果中國對川普提出的關稅進行報復,那麼到2028年大選時,美國GDP可能被會拉低0.8%。中國經濟受到的衝擊可能只有美國的一半左右,歐盟和日本受到的衝擊則更小。

如果中國商品找到進入歐洲的途徑,歐洲將面臨更大損失,當地製造企業已然在需求疲軟中掙扎。疫情過後投資從未完全恢復,而且自去年底以來一直在下降。儘管薪資成長強勁、通膨壓力緩和、勞動力市場迄今表現穩健,但私人支出依舊乏力。

上周四,歐洲央行自6月以來第三次降息,認為通膨率將比之前的預測更早回到2%的目標,並表示有信心能避免經濟衰退。

「我們仍預計會實現軟著陸,」行長拉加德在政策決定後對記者表示。但她補充道,若爆發新的貿易戰,將危及這一前景。

「針對貿易的任何限制、任何不確定性、任何障礙,對於歐洲經濟這樣非常開放的經濟體而言都會產生影響,」她說。

原文標題World Economy Fault Lines Shift From Prices to Politics and Debt

--聯合報導 Zoe Schneeweiss.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