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240.39
    +131.68 (+0.77%)
     
  • 國指

    6,017.53
    +34.98 (+0.58%)
     
  • 上證綜指

    2,717.12
    -4.67 (-0.17%)
     
  • 道指

    40,861.71
    +124.75 (+0.31%)
     
  • 標普 500

    5,554.13
    +58.61 (+1.07%)
     
  • 納指

    17,395.53
    +369.65 (+2.17%)
     
  • Vix指數

    17.65
    -0.04 (-0.23%)
     
  • 富時100

    8,267.63
    +73.69 (+0.90%)
     
  • 紐約期油

    68.34
    +1.03 (+1.53%)
     
  • 金價

    2,545.70
    +3.30 (+0.13%)
     
  • 美元

    7.8018
    +0.0040 (+0.05%)
     
  • 人民幣

    0.9122
    -0.0002 (-0.02%)
     
  • 日圓

    0.0545
    -0.0001 (-0.15%)
     
  • 歐元

    8.5940
    +0.0066 (+0.08%)
     
  • Bitcoin

    58,057.30
    +1,385.86 (+2.45%)
     
  • XRP USD

    0.54
    +0.00 (+0.93%)
     

迅猛平倉引發暴漲暴跌後 套利交易問題仍然縈繞市場

【彭博】-- 截至目前來看,上周一的全球市場崩盤更像是一陣短暫的震動、一種稍縱即逝的恐慌,它源於日本央行的小幅政策轉向以及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重燃。

但這場來得飛快 —— 去得也飛快 —— 的崩盤,暴露出市場有多麼容易受到一種對沖基金策略的影響 —— 他們用這種策略進行了數千億美元押注,而且幾乎遍布世界的每個角落。

該策略名為「日圓套利交易」,原本是一條保險的輕鬆賺錢之道:在日本(世界上最後一個超低利率避風港)借錢,然後投向殖利率超過10%的墨西哥債券、價格飆升的輝達股票甚至是比特幣就行了。當日圓持續貶值時,這筆借款的償還成本就變得更低了,回報率則變高了許多。

然後,投資者似乎在同一時間平倉,進而助推日圓大幅反彈,接到保證金催繳通知的交易員拋售資產,股市和其他貨幣遭遇資金流出。這也震動了日本股市,引發了1987年以來最慘烈的單日下跌,因市場擔心日圓升值會打擊出口商。

「日圓套利交易眼下仍然是市場中的一切的中心,」JonesTrading的ETF主管David Lutz稱。

隨著套利交易熱點市場顯露疲軟跡象,那斯達克100指數從紀錄高位回落,市場擔心聯儲會維持過緊貨幣政策的時間過長,壓力之前已積累了數周。

然後火花出現了:日本加息。日本央行的基準利率目前仍僅為0.25%,是工業化國家中最低的,但上月末的升幅已足以迫使投資者反思他們長期以來的信念,即日本借貸成本將始終保持在零附近。

儘管市場已趨於穩定,但這一事件仍警醒了人們:日本通膨率在疫情後大幅上升,但日本央行繼續向市場注入現金,使得日本相關槓桿已經加到了多高的水平。焦慮的交易員們試圖判斷是否大部分的平倉已經結束,即其在未來幾周內是否會繼續波及各個市場。

要找到答案並非易事,因為套利交易涉及的資金規模並無官方估計數字。GlobalData TS Lombard稱,假設日本國內自2022年底以來的所有海外借款都用於為該策略融資,並且國內投資者使用了槓桿購買海外資產,那麼套利交易規模約為1.1萬億美元。

在上周發生瘋狂平倉之後,摩根大通策略師估計,四分之三的全球貨幣套利交易現已平倉,花旗集團策略師稱,目前的頭寸水平已經使市場脫離了危險。

但紐約銀行之類的機構則認為,仍存在繼續平倉的空間,這或將推動美元跌至100日圓 —— 較上周收盤水平還要低30%多。

「套利交易似乎有可能進一步平倉,但這次過山車行情的最重大、最具破壞性的階段現已結束,」標準銀行 G10策略主管Steven Barrow上周在給客戶的報告中稱。

彭博策略师称...

“事实上,日元仍被严重低估了,随着美联储开始放松货币政策,那些剩下的套利交易看起来越来越不稳定。但周一的事件只和市场有关,不会造成与实体经济的恶性循环。”

— 宏观策略师Ven Ram

原文標題Carry-Trade Blowup Haunts Markets Rattled by Rapid-Fire Unwind

--聯合報導 Srinivasan Sivabalan、Zijia Song、Tania Chen、Ruth Carson、Catherine Bosley、Jess Menton.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