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475.92
    +268.79 (+1.48%)
     
  • 國指

    6,547.29
    +110.20 (+1.71%)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滬深300

    3,604.39
    -19.52 (-0.54%)
     
  • 美元

    7.8103
    -0.0030 (-0.04%)
     
  • 人民幣

    0.9264
    +0.0003 (+0.03%)
     
  • 道指

    38,675.68
    +450.02 (+1.18%)
     
  • 標普 500

    5,127.79
    +63.59 (+1.26%)
     
  • 納指

    16,156.33
    +315.37 (+1.99%)
     
  • 日圓

    0.0508
    +0.0002 (+0.45%)
     
  • 歐元

    8.3999
    +0.0220 (+0.26%)
     
  • 英鎊

    9.7970
    +0.0050 (+0.05%)
     
  • 紐約期油

    77.99
    -0.96 (-1.22%)
     
  • 金價

    2,310.10
    +0.50 (+0.02%)
     
  • Bitcoin

    63,992.53
    +2,068.01 (+3.34%)
     
  • CMC Crypto 200

    1,359.39
    +82.41 (+6.45%)
     

【荷馬學人集】機械人力淘汰戰(黃元山)

【荷馬學人集】機械人力淘汰戰(黃元山)

美國網上零售巨頭Amazon最近因一篇報告引來不少爭議。在1994年創辦的Amazon,經過20年的發展及經濟起落,究竟現在有多厲害呢?

今年7月底, Amazon公布第二季亮麗業績,由於轉虧為盈且超出分析師預期,股價因此受到追捧而大漲,市值也正式超越傳統的零售連鎖店大哥大Walmart!很多專家都認為這是一個重要指標,因為Amazon與Walmart分別代表着全球最大的網上與實體零售商,Amazon市值超過Walmart代表強調效率(Efficiency)的電子商務將是未來大趨勢。

被轟以效率欺壓員工

雖然這兩類公司都注重效率,但Amazon彷彿特別能走在前端。例如,Amazon使用機器設備自動找到客戶的貨架並運送,大幅降低員工在貨架之間拿貨送貨的低效率,另外根據顧客以往的定單與搜尋等數據進行分析,提供顧客下單購買的建議也都是Amazon高效率的競爭優勢。

然而在8月中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一篇長達5,000字以上的文章,內容提到Amazon為了提升員工工作效率而採取各種不近情理的管理政策,在這工作環境中,員工被迫把工作重要性放在家庭與生活之上,且要求員工在充滿壓力的會議上互相指出彼此缺點。這文章引發了科技圈人士的廣泛討論,就連Amazon的CEO Jeff Bezos也要走出來做出回應,強調《紐約時報》所報道的血汗企業文化,與他所熟知的Amazon完全不同,倘若公司的工作環境與文化若與報道相同,根本無法留住員工,就算他自己也會選擇離去。

廣告

Amazon的營運目標是「可以用機器來完成的事情,絕不用人工來做」,這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以目前除了自動貨架之外,更需要人工與自動化的協同合作,所以如果沒有好的員工來進行操控自動化,那麼這些機器設備便毫無用處。

更重要的是,要在網上零售模式上不斷有突破,例如要做到24小時送貨服務,或用無人駕駛自動小飛機送貨這些創新服務,背後團隊要面對的挑戰和壓力相信外人是無法想像的。因此現今技術下人機互相合作更顯得重要,當然對人的工作效率要求也會特別高。但人畢竟不是機器,對人高度效率化的要求最後便導致看來血汗或不夠人性的企業文化了。

在我看來,這場爭議彷彿就是一場開場劇,以後陸續有來。

傳統勞動市場受衝擊

過去此欄曾經談論過,隨着電腦的運算速度與人工智能的發展,包括電腦自動學習、機器設備與人之間的合作,勢必發展至實時量察員工的效率,員工以後不能再「Hea住做」!但是人性習慣仍在,在這衝擊下勢必造成職工市場大變化,影響人們就業機會,尤其是一些強調高效率的工作內容,隨着大部分人未能(或不願)趕上高效率要求,未來會逐漸被自動化機器設備所取代。所以,在追求高效的營運效率道路上,目前也許碰到某些瓶頸和爭議,但是這場變革將會不斷發展,把傳統的勞動力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希望大家在此趨勢下能趕上,不會被淘汰!

 

作者:荷馬學人

兩位識於微時的「七十後」金融界精英,畢業於美國著名學府。黃元山在紐倫港打滾投行11年後,現轉投評論和慈善工作;另外一人完成博士學位後自組對基金。他們期望運用經濟學的思維,透視社會光怪陸離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