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651.15
    +366.61 (+2.12%)
     
  • 國指

    6,269.76
    +149.39 (+2.44%)
     
  • 上證綜指

    3,088.64
    +35.74 (+1.17%)
     
  • 滬深300

    3,584.27
    +53.99 (+1.53%)
     
  • 美元

    7.8281
    +0.0003 (+0.00%)
     
  • 人民幣

    0.9252
    +0.0009 (+0.10%)
     
  • 道指

    38,305.19
    +219.39 (+0.58%)
     
  • 標普 500

    5,111.32
    +62.90 (+1.25%)
     
  • 納指

    15,966.46
    +354.70 (+2.27%)
     
  • 日圓

    0.0494
    -0.0006 (-1.30%)
     
  • 歐元

    8.3734
    -0.0248 (-0.29%)
     
  • 英鎊

    9.7750
    -0.0170 (-0.17%)
     
  • 紐約期油

    83.87
    +0.30 (+0.36%)
     
  • 金價

    2,345.90
    +3.40 (+0.15%)
     
  • Bitcoin

    63,576.90
    -1,012.98 (-1.57%)
     
  • CMC Crypto 200

    1,324.17
    -72.36 (-5.18%)
     

一堂未來的歷史課

「學生已經佔領部長室!724日凌晨108分,反黑箱課綱運動北區代表、莊敬高職學生林冠華,在臉書上貼了一張照片:他已翻過教育部圍牆,闖入教育部大樓深處的部長室,與同伴用橫七豎八的辦公椅與網路線從內堵死辦公室門。隨後,他與十數名共同闖入部長室的學生遭警力強制驅離、上手銬逮捕。隔日,教育部長吳思華認為這些學生已經觸犯了刑法的「侵入住居」罪,堅持向幾位學生提告─一旦罪名成立,這些青年學生將終身留下案底,可能使他們在出國留學、工作、移民時遭遇困難─屬於相當嚴厲的懲罰,引發社會正反激辯。

但誰也沒想到,730日,林冠華交保回家後,竟在家中燒炭身亡。身後雖未直接留下遺書,但綜合他生前最後一周所留下的隻字片語與LINE訊息記錄,都指向同一結論:反課綱微調運動遇挫敗、吳思華堅持提告等種種因素,使他決意在當天清晨放棄自己的生命。消息傳出,731日,反課綱學生再次佔領教育部前庭抗議。

84日朝野協商,教育部宣佈課綱微調的三項處理原則,包括:新舊教科書併行、新舊版教科書差異不列入大考命題、依程序啟動課綱檢討。86日,學生撤離教育部,宣佈這場自723日起便佔領教育部的抗爭行動暫時落幕,他們將各自轉回校園,繼續監督各校是否能不受新課綱束縛、自由選書。課綱,指的是台灣各個出版社編撰課本內容,需要參考的官方版綱要,是由教育部頒布。由於對歷史的「詮釋」,經常牽動政治敏感神經,歷史課綱調整,不僅是教育議題,屢屢成為國內外的關注焦點。英國BBC先前曾專題報道亞洲的歷史教科書戰爭,對一些國家來說,編修歷史教科書有時是為了處理棘手的歷史議題,有時可以因此避免國與國間的敵對氣氛。

台灣在1999年正式修法,通過一綱多本(在一個課綱下,各個出版社可以根據這個課綱,撰寫自己的課本),終結過去由教育部國立編譯館統一編寫的制度。其中,歷史科目,歷經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執政,台灣史從原來附屬於大中國史下到獨立成冊,「皇民化」、「去中國化」、「去台灣化」、「大中華復辟」等爭議,每每隨著執政黨改朝換代而興。

廣告

林冠華及其他高中生反的課綱,緣於去年初,教育部以進行「錯字勘誤、內容補正及符合憲法之檢核」為由,組成檢核小組,提出臨時動議,針對高中國文與社會科課綱進行微調,卻多處調整。在形式上,歷史課綱微調檢核小組成員,包括總召集人、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等人,被外界認為充滿統派色彩,且成員沒有以「台灣史」及「原住民族」為專業的學者。在內容中,新課綱將加入許多對日本殖民統治充滿負面評價意味的名詞,例如將中性的「日治」時期改為「日據」時期,暗喻日本政府竊據原該屬於中國的台灣領土引發爭議;「慰安婦」改為「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

新課綱原定於今年81日正式實施,因此從今年4月起,各地部份高中老師、大學教授、教育團體、家長團體,組成「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5月起陸續有各校高中生加入行列,但直到7月底,學生闖入教育部長辦公室,緊接著長期參與反課綱微調的青年林冠華燒炭身亡,才越演越烈。

政治大學台史所教授、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成員薛化元投書指出,這次反黑箱課綱行動,歷史學者捐棄門派同時站出來,有兩個關鍵因素:第一、不能接受高中歷史教材的課綱修訂,沒有歷史系所老師或研究員參加。第二、過程中,沒有公開審訂的程式,還有計票爭議、部長口頭宣佈的內容,和真正書面公告不同,程式正義有問題。乍看之下,程序問題是本次反課綱運動主因,一如去年學生佔領立法院反「黑箱」服貿。但回顧台灣課綱幾度調整引發的爭議,並綜觀本次課綱討論,政治與史觀的角逐力量不可忽視。「汝思華,吾思台!」原是學生抗議教育部、反諷教育部長吳思華的姓名,也反映這波反課綱爭議背後是世代交替下台灣社會的矛盾──解嚴後在台灣出生的年輕世代,如何面對一個於他們而言有些陌生的「中華民國」政權憲法與史觀(以大中國為主的史觀,台灣只是其中一省)?

 

本次課綱爭議,反對者與教育部之間最大的歧異有兩點,一是教育部是否恪遵行政程序,以公開、合法、充份尊重基層教師意見的狀況下修改課綱;第二點,當然是更棘手而難以解決的「史觀爭議」。站在教育部長吳思華的角度,他認為本次課綱微調主要分成四個部份。第一部份,也是癥結之一,為符合一中憲法以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歷史課綱中只要提到中國,全部改為中國大陸,更增列兩岸分治單元。第二部份,在公民與社會的課綱中,配合國際脈動,增加自由貿易與區域整合;也特別增加分配正義等內容,強調經濟成長之外,資源也應平均分配。第三部份則為內容勘誤,例如將「外資」還原為「外貿」。第四部份則是根據「歷史現實」,將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接收台灣改為光復台灣讓許多民間團體與中學生對新課綱的敵意升到最高點。

然而,以一中憲法為本的中華民國史觀微調課綱,除了引起所謂民進黨台獨人士的反彈,也與年輕一代的認知經驗有不小差距。「年輕的世代,已經成為天然獨、自然獨,」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調查分析,在1992年,支持台獨的比例僅有個位數,支持兩岸統一的民眾在七成以上。但從1990年代本土化、本土課綱運動開展後,快速發生「統消獨長」現象。1996年,獨立31%超越統一30%,此後雙方拉鋸數年,到了2002年,已出現黃金交叉:支持獨立的42%,贏過統一36%。在去年3月太陽花學運爆發前夕,獨、統的支持比例已經來到72%比15%。

統獨意識改變,關鍵之一是,2014年以佔領立法院表達「反對海峽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的青年,恰是陳水扁上台後主持《認識台灣》教材、95暫綱下(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中國、台灣是兩個獨立的地區)成長的第一代台灣人。曾在佔領立法院期間,以一篇《一年前,我是一個泛藍、支持服貿通過的商學院學生》熱門文章的作者林宇廷,在課綱爭議時期,再度作文〈天然台、天然獨、天生台灣人〉:「我,林宇廷,1995年出生,今年20。我自第一天使用歷史課本(國小只有「社會」課本),就是接觸完完整整的(台灣)本土課綱。我這一代以降,天生就內建周休二日與本土史地意識,所以我們走到今天,進入社會,成為公民,我們再也不能像先人一樣忍受不正常的工作時數,再也不能按捺(隱忍)對台灣土地的求知慾,再也不能忽視台灣社會無所不在的謊言。」

林宇廷的言論或許看來有些跳躍、帶有目的,卻不能說失真。讓林宇廷驕傲的「完完整整的本土課綱」,恰巧說明課綱問題的脈絡,「本土課綱對這一代人的思想、史觀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林宇廷的想法,有他的代表性,」刊登此文的《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創辦人管中祥說。

過去,檯面上藍綠相爭,鮮少直接挑戰憲法,但新世代崛起,必然對既有體制提出新的討論。反課綱運動發生後,中研院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丞儀撰寫〈進入正當性危機的時代〉一文指出,國民黨主張「一中」憲法是台灣最重要的統治基礎,所有法律和行政命令都不能夠違反,反對課綱微調的主張是明白抵觸憲法,人民也的確是基於憲法來選出統治者,但這個中華民國的總統並不是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共同選出來的,而是台灣人民選出來的,「為什麼台灣人民要接受這樣一個虛擬的『一中』憲法?」在黃丞儀看來,層層歷史結構下,代議政治無法解決正當性危機,最好的辦法是公民憲政會議,由下而上推動。

一中憲法與民國史觀,並不是第一次被挑戰,早在去年反服貿佔領立法院行動末期,就可見端倪。當時,學生口徑一致要「先立法、再審查」,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立法,即是由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台灣人權促進會等運動核心團體,共同提出的《兩岸協定締結條例》草案,以「協定」、「締結」等國際公法專有名詞,將兩岸地位正式定位為「兩國」,中華民國以主權國家地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協約,立法邏輯與台灣治理現況、青年心目中的新史觀吻合;相形之下,無力反攻大陸後、仍抱著《憲法》以為「中華民國享有中國大陸主權,但治權

僅及於台澎金馬」的國民黨,則是被台灣人權促進會認為是不合時宜。

雖然提出草案的團體,再三解釋這並非將兩國論法制化,甚至引用《憲法》增修條文論述「中華民國的主權範圍除了『中華民國政府』治權所及的台灣之外,還包括『中華民國政府』治權所不及的大陸。在中華民國政府治權所不及的大陸上,有個統治當局,也就是實際擁有治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這正是馬總統自己所宣示的『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內容。民間版在這個基礎上,於草案條文中使用了『台灣中華民國政府』與『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用語,強調的是『政府』間互不否認治權的官方交流,沒有超越馬總統所做宣示的問題。」

但嫻熟法律的學者與律師不難查到,大法官釋字三二九號即明白揭示,「憲法所稱之條約係指,中華民國與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所締結之國際書面『協定』,包括用條約或公約之名稱,或用協定等名稱,而其內容直接涉及國家重要事項或人民之權利義務且具有法律上效力者而言」、「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間訂定之『協議』,因非本解釋所稱之國際書面協定」,締結協定一語,在原本的憲法框架下,確實是指涉大陸地區以外的國際條約而言。在「締結『協定』」與「訂定『協議』」之間,微言大義,

中國對於台灣仍是不等同於美國、日本的外國,而是具有特殊的關係。雖然《兩岸協定締結條例》最後未能三讀通過,卻是近年來「台灣國家正常化(具備與中共締結國際協約的國際公法地位)」理念最接近法制化,也最具社會基礎的一次。這種對於以台灣為主體歷史的渴求,除了表現在第一線的政治衝撞,新世代也興起一陣台灣歷史熱,帶動相關新媒體與影視出版。2014年下半,一家名為「台灣吧」的新創公司成立,以「動畫台灣史」系列打響名號,四位創辦人皆25歲。歷史議題在網絡上向來點閱率不高,但台灣吧透過有趣的DJ旁白以及活潑的動畫風格,貼近年輕人,讓每支影片的點閱率都在20萬至80萬之間;日前一支關於228事件的影片,點閱率更高達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