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1 小時 開市
  • 恒指

    19,073.71
    -41.35 (-0.22%)
     
  • 國指

    6,741.41
    -20.23 (-0.30%)
     
  • 上證綜指

    3,119.90
    -25.87 (-0.82%)
     
  • 道指

    39,908.00
    +349.89 (+0.88%)
     
  • 標普 500

    5,308.15
    +61.47 (+1.17%)
     
  • 納指

    16,742.39
    +231.21 (+1.40%)
     
  • Vix指數

    12.45
    -0.97 (-7.23%)
     
  • 富時100

    8,445.80
    +17.67 (+0.21%)
     
  • 紐約期油

    79.05
    +0.42 (+0.53%)
     
  • 金價

    2,397.70
    +2.80 (+0.12%)
     
  • 美元

    7.8062
    -0.0028 (-0.04%)
     
  • 人民幣

    0.9239
    0.0000 (0.00%)
     
  • 日圓

    0.0504
    +0.0003 (+0.50%)
     
  • 歐元

    8.5008
    +0.0043 (+0.05%)
     
  • Bitcoin

    66,303.38
    +4,615.71 (+7.48%)
     
  • CMC Crypto 200

    1,402.79
    +134.84 (+10.64%)
     

投資領域的費曼法則:不要欺騙自己

《華爾街日報》 ─ 別管甚麼「戴蒙法則」(Dimon principle)﹐投資者應當牢記的是費曼法則(Feynman principle)。

相關文章
買股票如同買菜──應季方為正選
http://cn.wsj.com/big5/20120525/inv082549.asp
買保險並非越全面越好
http://cn.wsj.com/big5/20120523/inv075033.asp
「投資」上大學 「回報」有多高?
http://cn.wsj.com/big5/20120522/inv080534.asp
金融理財的下一片大綠洲:女性市場
http://cn.wsj.com/big5/20120521/inv080605.asp
你的應急基金夠用嗎?
http://cn.wsj.com/big5/20120515/inv081001.asp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首席執行長傑米‧戴蒙(James Dimon)在5月10日召開緊急電話會議﹐披露該公司發生了20億美元的交易損失。他說﹐「這筆交易也許沒違反沃爾克法則(Volker Rule)﹐但違反了戴蒙法則。」

戴蒙當時並未對戴蒙法則進行解釋﹐摩根大通的一位發言人也未對置評請求作出回應。

費曼法則卻不難理解﹐就是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明確指出的﹐「不要欺騙自己﹐你自己正是最容易被欺騙的人。」

回想4月13日被問及摩根大通交易業務是否對整個銀行構成巨大風險時﹐戴蒙曾回應稱這是「小題大造」。摩根大通的首席財務長也堅稱該行位於倫敦的交易部門只是在「保護資產負債表」﹐並補充稱「摩根大通對當前的頭寸很滿意」。

事到臨頭之前﹐摩根大通的大佬們這種放任複雜風險失控、矢口否認存在出錯可能性的做法無疑提醒了我們:金融領域最大的危險之一就是自欺欺人。

作為投資者﹐對某項投資付出愈多﹐就愈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對失敗也就愈難以釋懷。

從字面來看﹐英語中的「invest」(投資)一詞源自拉丁語中的「vestire」﹐後者是「穿戴」的意思﹐即把自己包裹起來。在賽馬場和其他場所進行的實驗表明﹐相比沒有押注的人﹐對某一結果押了注的人相信該結果會出現的程度可高出三倍之多。

從不試著反駁自己的信念是一種尤其危險的自欺行為。1974年費曼在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畢業典禮致詞上呼籲聽眾避免被他稱為「草包族」(cargo cult)的思想﹐就像一些太平洋島民那樣﹐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們還以為守在臨時跑道旁邊就可以等來滿載物資的飛機。

對所謂「專家」的結論偏聽偏信也是一種自欺行為。費曼講述了先驅物理學家羅伯特‧密立根(Robert Millikan)推導出的電子電荷測算公式的故事。其測算結果並不十分準確﹐但很多研究人員過了多年才得以證明這一點﹐原因就在於密立根的追隨者們想當然地認為密立根肯定是正確的。他們調整了數值﹐但沒有用﹔對密立根的盲目推崇使他們不敢相信擺在眼前的事實。

聽起來玄乎其玄的定量術語也會對投資者產生類似的效果。包括摩根大通在內的一些銀行都喜歡採用一種被稱為「風險價值模型」(VAR)的方法來評估其投資組合的損失風險。火奴魯魯財務 咨詢公司Kamakura Corp.董事長、著有《高級金融風險管理》(Advanced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一書的唐納德‧范‧戴維特(Donald van Deventer)指出﹐風險價值模型是一種短期方法﹐通常假定過去的風險水平和資產之間的關係不變。他稱﹐這種方法提供的結果固然精準﹐卻不全面。

那麼﹐投資者該如何避免自我蒙蔽呢?

首先﹐記住「最危險的時刻就是你正確的時刻」﹐這是經濟學家彼得‧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常說的話。

你應當提前設定一個盈利底線──例如50%的漲幅﹐要求自己一旦觸及這個底線就對手中的頭寸進行全面評估。到時候﹐你必須考慮反方的意見﹐例如﹐你持有某只股票﹐那就應該仔細研究一下造空這只股票的人所持的觀點。

如果你在考慮採取某項行動﹐還應當先看一下其他已經採取了類似行動的投資者或機構的戰績如何。除非其他投資者取得了成功﹐否則你也不應當認為自己就會贏。例如﹐摩根大通本應該看一下其他美國大銀行在衍生品槓桿投資方面的糟糕記錄。

時刻提防自己走向偏激。如果你發現自己開始嘲笑那些說你做錯了的人﹐那麼你也許真的做錯了。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經警告世人﹐愈是對自己的觀點缺乏證據的人﹐愈是會固執地堅稱自己是絕對正確的。

試試被心理學家加里‧克萊因(Gary Klein)稱為「事前驗屍」(pre-mortem)的方法吧。假設你剛做的投資在一年後慘敗﹐召集一些你重視其觀點的人﹐讓他們設想一下從那個時候往回看你所做的投資﹐並列出他們認為的可能導致你投資失敗的所有原因。這或許有助於你弄清楚該如何防範於未然。

說到底﹐就是切記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

撰稿﹕華爾街日報JASON ZWEIG